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异世明皇 > 分节阅读 129

分节阅读 12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两的时候,我觉得这老头实在是可爱极了。而我给他的指示就是,无需担心有人来提现,也无需担心纸币不够用,有多少银子都给我吃进。

因为现在京师的银行运行得很稳妥,所以我准备开始在南京开个分行,这也是我为下一个战略目标打基础。陈文一已经给我上奏折,对于银行的事情,他当然不敢反对,而且是举双手双脚赞成。虽然我不知道他是否明白我的用意,但他全力支持总比全力反对好。

南京中央银行自然也是要以南京藩库为基础,我也不要求他们做什么,只是吸收银子就好了,如果银子也吸收不到,那也罢了。总之先在南京开个银行就是了。

那边的户部尚书是沈缜,所以我让他主理那边银行的事宜。而且还从这边的银行派了十个比较能干老成的帐房到那边去,随行带了五百万的纸币。这样,银行就可以很快的建了起来。从南京捕风营的回报,银行成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业务,也没有人来借银子,对此我也是置之一笑

今天虽没有什么大的灾害,但由于三个地方开战,特别是辽东跟大同损失很大,所以大明的赋税还是赤字。特别是我免了四省的赋税,至少就缺了两百万的收入。加上补充辽东兵员,盔甲,武器的制作都要连连追加,今年至少要用六百万,而且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内都降不下来。

虽然我竭力的捞钱,又不顾大臣反对实行了议罪银,但大约的估算了一下,缺口仍在百万之间。这钱最终还是要我从内库里出。

所以我在朝会上对大臣说,内地官员都要以劝耕务农为重,沿海地方则要以卖出货品为要务。总之就是要多产多收,不要让地慌着。又特地从天工学院找来数十个从事番薯,土豆,玉米培育的技术人员,让他们到各省缺粮的地方去报到。

同时我也鼓励沿海的百姓到海外经商,允许西洋人到固定的港口交易。开放的城市是广州,泉州,上海三个地方,至于大明子民,都可以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出海,鼓励他们尽可能的出口经商。

对于我的政策,大臣们自然不敢反对,虽然他们按着祖宗的成法都是要以土地为重,扬农抑商,但他们也看到开放海禁给南京海关带了的巨大效益。每年三百多万的税银,这是他们原先想都没有想到的。

按照我的构想,大明应该组织大量的船队,载着大明的货物到各个地方贸易。最好是大明的船队也能够直接开往西方。我记得以前看书,曾讲过瑞典有一支叫哥德堡号的商船,载满了中国的丝绸,茶叶,陶器。结果快要靠岸的时候,给一块礁石给撞沉了。事后船主找人进行打捞,虽然只打捞上三分之一的货物,但卖的价钱却让他们获得了整次贸易的百分之三十利润。可见,东方的物品到了西方社会,那价格高得吓人所以大明要组建自己的远航船队是必然的,就算不为了贸易,也要为海防做打算。

虽然女真人仍旧是大明最大的敌人,但我已经要开始为大明下一步的做准备

第一百四十一章 发配东南

在过年前一个月,洪承畴赶回了京师。而张献忠的人头最后还是送到了兵部,于是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洪承畴在湖广的战场上立下了战功。虽然在很多的将领看来,剿灭几个刚从田里爬起来的泥腿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夸耀的,但他们也知道皇上对陕西的流寇极度重视,甚至超过了对付辽东的女真人。所以皇上奖赏洪承畴是肯定的,这让满朝的人都眼红着。

此时的洪承畴自然也是踌躇满志,回来的路上,地方官员们都热情的招待他,奉承他。当然他高兴的不是他灭了张献忠,张献忠只不过是个流贼的首领罢了;真正让他高兴的是:皇上没有将三营士兵调回京师,而是调到了西安,那就意味着皇上没有从内地撤兵的打算。而他洪承畴自然会是那支人马的统帅,那就意味着他作四省总督的日子为期不远了,这还不值得高兴嘛

当然洪承畴是个聪明人,到了直隶地区他就放低姿态,对于他在湖广的战功也推得一干二净。他知道现在嫉妒他的人多了去了,要是自己不小心,说不定就有人捉住机会在后边说坏话,下绊子。所以他见到谁都客客气气,对于战功的事更是只字不提。到了京师驿站,他去了兵部跟中军督府报到后,便呆在驿站里看书,大门都不出一步。

所有的一切都有人看着,在洪承畴进宫觐见的时候,王承恩已经将洪承畴一路行来的情况禀报给我。对此我也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虽然洪承畴谨慎小心,不过有些事情可不是他所能掌控的。

“皇上,洪承畴在宫外求见”方正华进来禀报。

“让他进来”

我将那些情报丢在一边后,方正华带着洪承畴进来。洪承畴进了乾清宫便纳头就拜,三跪九叩后才膝行到朝堂下,他哽咽着道:

“微臣洪承畴叩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此时洪承畴已经在京师驿站休养了两天,脸上已经不见劳顿之色,比起原先来黑了些许。不过他的黑脸中透着红润,中气也足,看来在山区转了大半年过得不错,还活蹦乱跳的。我记得原先的史书记载他死于康熙初年,换而言之,他活到了七十多岁。现在他才四十出头,正是大有为之时啊

我温和的说道:“爱卿在郧阳山区剿匪,真是辛苦了但这些匪寇不剿除后患无穷啊朝中有人对朕如此重视流寇很有意见,甚至对朕派出三营剿匪也有看法。但爱卿是在陕西做过地方官的,是知道流寇的祸害深远。这些话朕就不说了,你们能把张献忠剿除,朕感到很欣慰。当然欣慰是不够的,对于你们,朕是过必罚,功必赏”

洪承畴连忙回道:“皇上言重了,替皇上分忧是微臣的份内事。”

我感叹道:“要是大臣们都能替朕分忧就好了,朕闹心的事情特别多,又有谁可以倚靠呢”

洪承畴规规矩矩的站着没有说话,我又继续道:“孙承宗是你的座师,年已古稀却仍旧不辞圣命,奔波于战场。你要多以此为榜样,不要把眼光局限于某一个地方。”

洪承畴不知皇上什么意思,因为这话语跳变得太快了,怎么突然讲到他的座师呢他不敢问,只能回道:“恩师是微臣这一辈子的楷模,微臣也愿意为皇上一辈子效命沙场。”

“你是文官出身,朕登基后才把你调入京师三营由文官变成三营提督,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你能把三营带好,倒是难为你了。不过,大明此时非同寻常,朕用人也不拘泥于一格。有能力的,朕总会给他机会。朕就是看好你,才让你提督三营。”

洪承畴听着更加糊涂了,不过他不得不答:“微臣今日的只有些微功绩,全都是皇上栽培结果。微臣不敢领功”

“有没有功绩朕心里清楚,有时候既便是干将能臣也要吃得起委屈,朕说过,只要忠心于我大明,为国为民做事,朕是不会亏待他的。”

“微臣对皇上忠心耿耿”

我停了半会没有说话,思虑着后边的话该怎么说。既然我不讲,洪承畴也只能呆着。宫里静的只有自鸣钟在滴答得响,洪承畴在这种静静的对峙中变得有些不自在了,我哼了一声道:

“朕虽然远在京师,但对地方上的事情还是知道得很清楚。你们都很聪明,但朕也不笨。所以你们有什么事,最好不好瞒朕可惜有些人总喜欢自作聪明”

洪承畴闻言吓了一跳,难道皇上听到了什么风声不成不然怎么会对他这么说,这是告诫还是风雨来临的前奏洪承畴分辩不清,只好含糊的回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