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异世明皇 > 分节阅读 88

分节阅读 8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刚还在兴高采烈的贝勒们不禁傻了眼,济尔哈朗早已经得到皇太极的暗示,出言道:“大汗所言甚是,军令不行何以为战只要是犯了错,就该受罚莽古尔泰,你以为呢”

莽古尔泰正为自己被排在第二而不满,哪管这些,丢了一句道:“我不管这么多”

几个大贝勒表态后,皇太极继续道:“好那本汗就说了,这次本汗率十万人马前来,又有蒙古兄弟助战,兵力远高于明军,结果却让袁崇焕跑了,各位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众贝勒面面相觑,脚可是长在别人身上的,难道袁崇焕跑了也要怪在他们这事要怪也只能怪皇太极自己没有策划严密,下边的人又不是没有出力。但这话没有人敢吭声。

皇太极起身扫了全场一眼,沉声喝道:“莽古尔泰,你可知罪”

莽古尔泰没有想到事情居然扯到他头上来了,原本气就不顺,现在还说他有罪,他愤恚的指着皇太极嚷道:“皇太极你就是专门找我的碴,你说平分首功我也认了,现在还想治我的罪我有什么罪,难道你还要杀了我吗”

皇太极也不理会他的指责,继而问道:“你可记得本汗先前命你如何正蓝旗守在南门,无需你们攻城,只要追击逃兵就可以了。本汗是不是这么说的”

“这”原本还想大闹一场的莽古尔泰顿时哑口无言,他心急立功,却把这件事给忘了。不听军令就是大罪帐内侍从见他服罪,立刻将他缚住。

“如果不是你私自带着本旗人马撤离南门,袁崇焕又怎么可能从广宁城逃逸虽不追究你在本汗面前口出无状,私拔佩刀之罪,但不听军令,即便是在先父汗面前也不能饶。众贝勒说,莽古尔泰该当何罪”

其他人哪敢出声,济尔哈朗道:“按违军令论处,该射杀”

皇太极踱了两步才回到帐中宝座道:“军令如山,但莽古尔泰是我五哥,都是先汗之子,本汗如何忍心杀之。本汗就求个情,另作处罚”

济尔哈朗根本就无视莽古尔泰愤怒的盯着他,代善不在,他最有说话权力:“既然大汗求情,贝勒们自然是同意的,不过为了严肃军纪,还望大汗严惩。”

“嗯,莽古尔泰犯下大罪,不能再当正蓝旗主,降为多罗贝勒调到本汗的正黄旗做个甲喇,戴罪立功吧另外再鞭笞三十以儆效尤,来啊,立刻执行”

正黄旗的左右亲兵不待莽古尔泰出声,就将他推到外边。帐外一直传来莽古尔泰的怒吼和拳脚声,众人都知道莽古尔泰以后再无出头之日了。

皇太极咳了一声道:“至于正蓝旗不能没有旗主,咱们女真最重军功了,就让六哥阿巴泰接任。阿巴泰英勇善战,都是先汗的儿子,大伙没有意见吧”皇太极停顿了一下,看到没人发言他就继续说道:“既然这样,那就这么决定了。岳托的镶红旗受损严重,就在正蓝旗调拨五牛录过去。”

在众贝勒的拥戴声中,正蓝旗主的位置就敲定了。德楞类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就不敢出声反对。其实不是他一个人记得,所有在场的人都记得,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都盟天发誓,说不轻易改变旗主,即便旗主犯错,旗主的位置也只能由本旗人担任。但现在正蓝不是他德楞类做旗主,而是调给了阿巴泰。帐内的人都不敢替他说话,德楞类也只好臣服。

众人出去后,皇太极良久叹息了一声:“放走袁崇焕,真是可惜了”

范文臣出言道:“大汗何必忧心,失土之罪就够袁蛮子受的了。熊廷弼不也是如此吗明朝皇帝也不知杀了多少那些逃回去的将领。”

皇太极点了点头道:“要不是这样,本汗也不会让袁崇焕逃回去。就算明朝皇帝小儿不杀,本汗也会捉住他的,有了红衣大炮,袁崇焕再也不是敌手。”

他见范文臣没有搭话又自言自语的说道:“集权,本汗为了集权,不得已而为之啊父汗,你可要体谅我啊。”

范文臣知道皇太极决心已定,便悄然出去了。

第二天,出去追击的代善回来了。他们追上了明军,但没有跟他们交战。因为锦州满桂率着一万的关宁铁骑前来接应,代善不愿自己的正红旗也受损失,便悄然回军。

皇太极意外的好言相劝,还将上好的战利品送给了他,搞得代善一头雾水。后来,他听了莽古尔泰的事后才知道皇太极是在拉拢他。皇太极强行吞并正蓝旗,只要代善说话,阿巴泰的位置就做不稳。但拿了人的东西手短,何况人家又给他儿子五牛录。莽古尔泰又是一个这样的人,代善只好在这件事上默不表态,德楞类后来找到他,他也是故意装傻,不敢替莽古尔泰出头。

攻陷广宁三天后,皇太极否决了众将请战的要求。他将广宁城彻底毁去,带着众将返回沈阳。在返还途中,莽古尔泰意外在辽河落水,连尸首也没有捞着。回到沈阳没有多久,德楞类也奇怪的死亡。此时整个金国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此番出征带回了几十万石的粮食,多尔滚兄弟又是捷报传来。谁会去注意一个没有兵权的潦倒贝勒呢唯有大贝勒将一切看在眼内,那一丝丝的阴冷常将他半夜惊醒,他不得不为他的子孙想想后路了。

第一百零四章 虚位让贤

崇祯四年的这个冬季已经变得有些难过,各部官员都战战兢兢的打起精神来办差,唯恐有什么闪失,他们都知道最近皇上的心情不好。兵部已经是忙翻了天,各种所缺的补给都开始运往锦州。若不是现在正是冬季,只怕还要按着新的兵制开始义务征兵。最忙的还属内阁,各种各样的奏折都要先到这来拟贴黄,又要给出解决方案供皇上选择。

在先前几天,刘鸿训还强自撑着到内阁办公,但一场大雪后,就着了凉发起热来。作为次辅的韩鑛连忙让人送他回府,休养了好些天才有点起色。

这样内阁只还剩下三个内阁大臣主事,忙得是一团乱。好在女真人没有继续南下,马世龙的增援人马到达宁远后,事情才渐渐少了。

这天大雪过后,吏部左侍郎成基命刚下值回家就接到首辅的请帖,请他到府中一叙。成基命拿着请帖看了又看,心中微觉怪异,这个时候首辅找他会有什么事呢现在吏部还算安稳,又有李尚书坐堂,料来不应该是吏部的事情。难道是首辅大人闲不住,要自个去汇报下部里的情况毕竟刘鸿训一直分管着吏部,让他这个左侍郎汇报工作再合适不过。想到这,成基命不敢怠慢,连忙乘轿前往首辅大人府邸。

至从当今皇上登基后,锦衣卫给发配到德陵作了护卫,特务刺探活动就极少了,大臣们也没有前几朝那么避忌。平日三两个相熟的大臣下了朝,一起喝酒吟诗,甚至谈论朝政,皇上也不以为忤。铭心堂的几位明刊主编就经常上朝下朝聚在一起谈论国事,有一回,黄宗羲带着几人跑到了天工学院和一心学院探讨本朝弊端,给御史抓了个正着,马上就参了一本,结果皇上只批下于制不合,其心也善八个字,训斥一顿后不了了之。打这以后,大臣们知道了皇上的心思,除了不拿公事回来做,其他也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成基命进了刘府,仆人一早就在等候,他刚进门就给引到了刘鸿训的书房门口。只见刘鸿训正坐在书桌前写东西,一瞥之下,发现却是在写奏折。成基命就在门跟前侯着没有出声打搅,静待首辅写完。

刘鸿训写了会,抬头略要思虑,却看到门外的成基命,他连忙起身,笑呵呵的道:

“行之来了,怎么不出声站在门口来来来,快坐下。”

成基命原字靖之,后避宣宗讳,改为行之。时人相见,唯有相熟才以字称呼。刘鸿训虽喊得亲切,但成基命还是按制行了两拜礼才坐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