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天坑世界 > 分节阅读 475

分节阅读 47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内的不少“第一夫人”还把在潘家园参观和购物的经历写进她们的回忆录。越来越多的国家甚至把潘家园列入重要的旅游景点,“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逛潘家园”已成为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

现在的潘家园,已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目前中国内地古玩聚散地的头把交椅,这些年来,每周四至周日开放4天,每天的商品成交额如果按入场者平均消费 四元估算,就有蹦万元,保守点打个对折,也能在四百万人民币以上。每到开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淘客”们晃动着不同肤色的手,在地摊上挑来拣去、讨价还价,寒来暑往、乐此不疲。

潘家园旧货市场经营的商品主要有五大类:字画、陶瓷、青铜器、金银珠宝器、竹木牙骨器等。我们老板说过,每天上摊儿的这五大类商品不少于十几万件。这些打着“古玩”旗号的东西都是来自哪里这当中的流通环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字画的来路简单一些。基本上都出自社会流传的真品和一些职业画匠临摹的质品。其他物品的来路有四条:一是由文物贩子走街串乡,到老百姓家里收购一些祖传或偶得之物;二是在一些古代有名的老窑址、老作坊都有专门仿古做旧的新工地,它们生产的仿古器物通过各种渠道通常可以在几天内迅速流入国内外文物市场;三是家传或市场上倒腾的旧对象;四是盗墓所得。”

“那种市场上,也有盗墓来的赃物在交易”一旁的李梅,缓缓收回眼神。摇头苦笑一番,拿起了那瓶吕涛喝过的泉水,抵在芳唇口,轻轻而又优雅的抿了一口,嘴角浮上了一抹难以言语的味道。

吕涛重重叹了一口气眼神里有了一丝忧郁。把手搭在李雪的肩上。摆弄着李雪的耳朵,幽幽地道:“有,北京市文物局在潘家园还专门设有文物辑查组,每天上午九、十点钟要在各个摊个巡视一遍,若发现违规文物要依法查缴、没收。可实际上他们的行踪都在摊主们的掌握之中,一些货真价实的出土文物,都不会叫他们看见。

也许你们会问:明知道盗墓销赃都是犯法的,还有人去冒充呵有哇。怎么没有潘家园遍地都是这些人就是被举报了也不过是去派出所转一趟而已,因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盗墓贼,他们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仿制品。当然,若是换了别的交易场所,照理说贩卖假冒伪劣产品也违法,可就搞不懂,在潘家园,不说是光明正大却也是心照不宣,卖假的理直气壮,就是买主打上门来也脸不红、心不跳,一种人是咬紧牙关不认错:“什么假的谁能证明它是假的出示鉴定证明呵”这古玩鉴定吧也就真怪,诸多鉴定公司都只给出具“真货”的鉴定书,没人给出具“假货”的文字依据;还有另一类读了几句书,稍微有涵养一些的卖主,你一旦买了假货找回来,他们会笑嘻嘻地陪你调侃:“真要是到代的文物。您几百上千块钱就能买到那不太亏了兄弟我吗”买家“吃药”了也自认倒霉,一句自嘲:“又交了一回学费”转身又上别的摊儿上“补仓”去了。”“坑蒙拐骗”看着吕涛迷惑的眼睛,李梅有些激动的心情平稳了下来。“鬼迷心窍”是李梅从小就听父亲斥责家人过分偏执于某件岔事的一句口头禅。如今把它用在一些沉迷古物者的身上,显得特别富于哲理。可以这么讲,凡是揣着发财梦走进古玩圈中的人,不管他学富几车、财富几何,迟早都会变成“古玩虫”:神魂颠倒、目光直视。回家后喝茶盯着自家的杯子断代,吃饭看着盛菜的盘子发呆,出门在外踩到一块石头也要拾起来仔细端详,生怕放过一次点石成金、芝麻开门的机会。

“没办法”说到这些,吕涛的心里又混合了忐忑酸楚和烦躁。“要怪也只能怪买家。那些买主也不想想尔虞我诈的经济社会,几百上千块钱就能买到真品就像我刚才打开的那口棺材,里面还有一些小小东西,我都没拿,哪一件不值个千八百万的。”,如欲知后

第五百六十六章 北京人

,读到也是,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官的事”听得昌涛于梅眉宇间浮上了一抹忧愁,又是轻叹了一息,却没在说什么。

“有些便宜的事,就跟传说中的神话一样,听了,只当个笑话,没人当真”看着姐妹俩的心情好了起来,吕涛也是轻笑不止的说起了一个故事。在潘家园的常客中,大家最愿意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故事。大多都与“捡漏儿”有关。尽管这些故事的内在逻辑如同打麻将的瘾君子一般报喜不报忧,但是,那一个个从潘家园地摊上脱颖而出的“灰姑娘”与“黑马王子。”却似乎是“潘家园口头文学”中的永恒主题。

我们老板曾经跟我说起过这么一个北京人“捡漏儿”的故事。说一个祖籍东北的侯先生早年在京城东南面跟着建筑工地卖肉为生,后来城市外扩,他的肉摊儿摆到了现在的潘家园一带。当时那地方还没有形成正规的旧货市场,只有一溜儿人称“鬼市。的“破烂摊”。每天大黑早老侯蹬三轮拉着猪肉来到这里时。老远就看得见人影晃动、悄无声息。手电光忽闪忽闪的。“真是奇了怪。只要天见亮,人影都没了要不。怎么叫鬼市。老侯经常这样向没到过这地头的老乡们作如是描述。那天刚吃完端阳粽子,太阳大、天气闷热,出门的人不多,直站到下午快收摊的时候,老侯的摊上还有半边猪肉没卖完。他大声吆喝:“收摊了猪肉两斤以上半价了嘿,要买赶快”喊了半天还是没多少动静。他正想着收摊回家,却见一人挟着只旧蛇皮包匆匆赶过来搭

“大哥,俺用这幅古画换两斤猪肉成啵”

“咋地东北老乡啊赶鬼市卖画来的咋这时候才到呢坐在这旮旯 儿等明早两三点钟再卖吧”。

“不成啊,俺媳妇儿上午开的刀。咱得把画卖了弄点肉回去给她熬点汤喝不是”

“弟妹来北京治病的

“肝癌,哈尔滨医院都不敢动手,只好来北京开刀。大哥,俺这画是爷爷辈传下来的,您接着不会吃亏,”那人一面说,一面从蛇皮包里摸出一卷皱巴巴、发黄了的古画。

这是老侯听到的第一个关于古董的故事,他挺认真地推辞道:“糟蹋你哥了不是大哥一个卖肉的屠夫还装啥斯文、要啥画送两斤猪肉给弟妹养病就是了”

“那不成,猪肉我不能白拿。大哥你要存心帮我就得把画收下”

“那咋行你这古画得值多少钱呵我咋能趁人之危呢”

“没啥,也不是花钱买的,俺爷爷在东北军时用两只馒头跟逃难的太监换的

经过一番谦让,老侯随手砍下一刀猪肉,大约有五六斤重,也没过秤硬逼着老乡拿走了,那幅画他也只好留下来,初始他还有点心虚,真正觉着亏欠了落难的老乡,后来算了一笔账,心里稍许舒坦点:五六斤猪肉不比两个馊头便宜

几天后,老侯把那幅古画随身带上。到鬼市想找人问个明白,没想到那些到鬼市淘宝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上当了,说这幅名为皇家秋猎图的画连个明确的作者都没有,却盖了三代皇帝的鉴藏印章,指定是质品。那时候老侯不知道啥叫“质品”。可他却信死了一个理儿:老乡绝不会骗他。

退一万步,就算这幅画是假的。那也是那个逃难的太监骗了老乡他爷爷。再说他本来就没打算把人家这画留下,乡里乡亲的落难了,送几斤猪肉给人家吃又怎么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