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天坑世界 > 分节阅读 386

分节阅读 38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化观念认同的产物。早在风水文化形成系统理论之前,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就已经渗入到先民们的文化意识中了。先民们基于亲情和灵魂不死的文化信念。对死者的葬地有了明确的选择。我们可以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来看。当时的公共墓地坐落于居住的地方,有一条深6米、宽6米、长约劲米的大围沟把它与村子隔开。再从临潢姜塞出土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布局来看。其居住地的东、南两个方向,与公共墓地之间被两条壕沟阻隔,居住地的西面既无壕沟,又无墓地。因此,这几条壕沟与其说是先民们部落之间、人与兽之间的防御,莫如说是先民们文化意识中的一条生死阴阳界,是风水文化发展初期中的一个链节的真实写照。先民们的风水文化意识究竟萌发于“相宅”还是萌发于“相墓”其实,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没有墓、宅文化做为基础 就不可能派生出风水文化。风水文化意识,由初期的亲情,对死者的敬念,演绎成“为了后代的繁昌。”并上升为一种理论,似乎在秦汉以后才形成的。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道:“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韩信因家贫,母亲死了虽不能依当时的排场安葬,却因择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旁可置万家”的风水宝地,竟成了韩信由布衣成为汉朝功臣的诠释,不仅被韩信的乡人所认同,就连太史公也点头称是。据汉书艺文志提及的两本书即堪舆金匿、宫宅地形,以及东汉张衡的冢赋来看,韩信的择地葬母行为,确实是被当时社会特别是文化人所认同的。幽明录中儒生袁安为父求葬地。路遇三书生告之的故事,虽不足信,但表明当时文化人参予葬地的选择是风行的。

墓葬作为一种形式出现后。专事墓葬营生的工匠也随之诞生。这些工匠中,有石工、木工、漆工、窑工、画工以及专门从事制造明器指专供墓中死者在阴间用的器物的工匠。当然。早期的工匠水平不高。也许还从事其它的职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加上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审美情趣的提高,专事墓葬营生的工匠职业应运而生。如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标识人面鱼纹,是新石器时期葬小儿的瓮棺棺盖上的图饰。恐怕也是最古老的墓葬文化艺术家的杰作吧。孔子曾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所。琴瑟张而不平,芋笙备而不和,有钟磐而无篡虚。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墓中的饰物、器物、俑以及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进入阶级社会后被王侯贵族墓葬普遍使用的寝、墓厥、墓碑、神道两侧的石雕、华表、石望柱等等。这一切当然都出自工匠之手,并由墓葬派生出的一种文化艺术。仅以石雕为例,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早在秦代就有了神道前的石雕:“五柞宫有五柞树树下有石棋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骗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

”现见最早的实物是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其浑厚天然又气势雄健,是中国古墓葬的一组里程碑。每件石雕以原石为基础稍加雕琢。使之出现动人的形象。颇有中国传统的大写意的功力和效果。

第五百一十一章 宫殿与

其中马踏匈奴石雕最为后人所称道,是石雕群中的杰出,机,再现了霍去病当年率轻骑深入草原、驱匈奴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从霍墓附近出土的两块石刻上的文字看:“大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造以此推断,霍墓石玄可能是出于专为制作陵墓随葬品的专职作坊的工匠之手”这些由工匠创造的石雕艺术,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如目前南京市的市徽,就是取自江苏南京江宁的梁临川靖王萧宏墓前石刻辟邪的形象;城楼前后各有一对华表,也是“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唐宋以后,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起,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至于出自墓葬工匠之手派生出的其它文化现象。暂不一一例举了。

墓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为中国古典文学所重视与吸纳,成为文学创作中的素材,一类反映在神话、笔记、传奇故事中,如穆天子传、搜神记、吴越春秋、西京杂记、幽明录等等。如果别除其封建糟粕。有些作品就是在今天来看也是很优秀搜神记中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等篇目,韩凭夫妇魂化鸳鸯,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良好愿望,也鞭苔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其影响还可从后世的文学作品中的到印证。

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化蝶”一场,祝英台投身梁山伯墓中。又化作美丽的蝴蝶,双双飞出墓茔,一下子将人们的情感推向了。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拾遗记中“怨碑”一节,记叙秦始皇陵竣工后把筑墓的工匠活埋在墓内。汉初掘开陵墓时,发现工匠没死。还多出了一些石雕龙凤、仙人像和碑文辞赞,这些碑文就是被活埋的工匠所为。因为碑文都是幕达的怨恨,所以叫作“怨碑”这个故事以秦始皇陵为背景,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残忍和人民的悲愤,在幻想中寄托着强烈的反抗精神。韩国古代文豪崔致远少年来中国留学,考中进士后任漂水县尉时,曾游历当地的花山,在双女墓门上即兴题诗,事后梦见墓中二女与他幽会。崔以此事为题材,写出一篇名为仙女红袋的传奇故事。编进新罗殊异传并载入太平通载等文史典籍,千余年来,在韩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品中用墓葬作为题材或引子。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再一个的出现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这部被称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短篇集里。有许多篇目涉及到墓葬或与墓葬文化有关。如“席方平”中,他的父亲被富豪打死。他出生入死要为父报仇,从城隆、郡司一直告到冥王,受尽了械挡、杖责、炮烙、锯解等酷刑,始终不屈。冥王问他敢再诠否他激愤地说:“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反映了被压迫人民强烈的复仇愿望。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一段。是曹雪芹借用墓葬这个传统文化拟人化的典范。通过这个情节 不仅使宝黛之间情感有了戏剧性的发展,而且也进一步丰满了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另一类以中国墓葬为素材,形式为诗、文,大都由名冢所引发,或由名人所作。这些诗文有的被勒石立于墓地,有的被记载于方志县志,还有的收录于诗文集,其中有很多诗文,成为名篇佳作,为后世所传诵。如古文观止最后一篇的“五人墓”等等。这类作品以凭吊墓地为契机。融入了作者对墓主的评价、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墓地的记叙,这类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好的社会教育意义,因而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