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之卧龙助理 > 分节阅读 90

分节阅读 9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考虑通盘大局之后,法正只得改换口气,道:“永年的才华还是有的,可能是先前长年被刘璋罚为刑徒,久不处理政事,故而才会有所疏漏,还望主公能给他一次纠正的机会。”

法正这么一表态,显然是已经服软了,那俩军师心中顿生得意。当然,他们折腾这么一气,也只是想给法正一个小小的惩诫而已,既然法正都退让了,也就没必要赶尽杀绝。

于是,诸葛亮便道:“法孝直言之有理,亮知江阳太守如今还在空缺之中,主公不如就让永年去担当此职好了,也算是让他好好历练一番,将来时机适当,再予以重用不迟。”

刘备微微点头,又向法正征求意见:“孝直,孔明军师的建议你以为如何”

法正严肃的表情一收,淡淡一笑,道:“孔明军师的法子既通人情,又守法理,确实是最佳的办法,正完全赞同。”

见这两方臣子达成了共识,刘备也松了一口气,遂道:“好,就依诸位之意,就将彭永年调任江阳太守吧。”

次日,关于彭羕的调令便即发出,并令彭羕即日起程赴任。

这个消息在成都内外引起了不少的震动,明眼人都知道此事的目的何在,然而对于彭羕的贬官,无论是哪一方的士人,心里边都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原因无他,就是彭羕的脾气太臭,那刻薄的性情,不但惹得荆州人和益州人讨厌,就连东州人也对他不抱什么好感。

因此,除了法正之外,更无人替彭羕说情。彭羕无奈之下,只得默默的收拾行李,在一个落寞的黄昏离开了成都前往江阳赴任。

在他走的这天,前来送行的也只有法正一人,残阳染着下的官道上,只有他二人还有一名小僮,气氛显得特别的寂寞苍凉。

“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彭羕总算是体会到了。”

背对着斜阳,彭羕心怀怨恨的感慨着,或许他已经忘了,他并不是他第一次体会到世态炎凉,而上次他被刘璋发配出成都时,也是这样一个落寞的黄昏,也只有法正一人相送。

“永年,对不住了,我没能保住你。”

难得法正会主动对别人表示歉意,不过,就算是道歉之时,他也是挺胸抬头,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彭羕咬牙道:“这件事明显是那些荆州人故意想打压咱们,孝直,我就奇怪了,依你的性子,怎么就这样忍气吞声了。”

法正叹道:“这件事我前思后想了一番,倒也不能完全怪人家,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做的确实可能也些过火了,毕竟主公起于荆州,荆州人才是主公依赖的根本,我等东州人所受的重用,已是远远超出刘璋之时,若还不满足,只能是自树敌人了。”

彭羕哼了一声,不屑道:“孝直你何必长他人威风,主公是起于荆州不错,可是若不是我等将益州献于他,此时他尚窝在荆南那片小地方,北忌曹操,东惮孙权,如何能有今日之风光。”

彭羕的抱怨之中,对刘备似有不逊,法正神色一变,道:“永年,注意你的言辞,不可对主公无礼。”

彭羕还以为法正是在做作,便是笑道:“这里只有你我,孝直你就别装了。其实无论是刘玄德,还是刘季玉,谁能让我等风光我们就忠于谁。如今刘玄德这样对咱们,孝直也当留有后路啊。我倒是想,东吴的孙仲谋听说也是个明主,咱们不妨考虑将益州”

“永年,住口”法正一语喝断了彭羕的肆言,铁青着脸,正色道:“当年我等受刘璋冷落,若非是主公,焉有今日之风光。我等受主公知遇之恩,正当竭尽全力,辅佐主公成就大业,我等也好名垂青史,岂又能因一点小小的不满就妄生异心”

彭羕自以为他了解法正,却没料到法正的态度如坚决如此,一时无言以应。

“永年,我劝你还是收敛一下你这张嘴吧,所谓祸从口出,你若还是这般口无遮拦,将来早晚要后悔,到时没人能保得了你。你好自珍重吧,告辞。”

法正也不想与他多言,当下便拂袖而出,只将彭羕丢在大道上,一脸错愕的瞧着他渐渐远去。

第三卷 争雄 第一百七十一章 相反的处境

彭羕之事告一段落,建安十六年末,十七年初的这一段时间,整个益州相对而言是平静的。

经过长达半年的安抚,荆州士人确立了在益州的主导地位,东州士人得到了明显重用,部分人更是被委以要职害之职。而益州土著士人在经过一番打压与拉拢的双重攻势下,已经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而如黄权、张任等确有才华的土著代表,亦在刘备集团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总之,在经过半年的整合之后,益州已初步形成了士尽其能、民尽其力,政通人和的气象。

而方绍,除了参与一些重大事宜的决策,以及教授大公子阿斗学业之外,每天不外乎在家钻研他的造纸大计。

熬过了寒冷的冬季,终于迎来了川竹生长的春季,满山遍野的竹笋为制造竹纸提供了最佳的原材料。

二月的这一天,方绍正与诸葛蓉在院中闲聊,忽然一名老匠人兴冲冲的奔了来,将一张颇为光滑的纸张颤巍巍的捧上,喜不自胜的叫着:“成了,成了”

方绍一跃而起,将那张还带着烘焙余温的竹纸捧在手里,细细的观察触摸,这张纸尽管与现代的纸张仍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无论从色泽还是光滑度上来看,都要远远的超出蔡伦纸,很显然,他成功了。

“夫人,你看,这纸我造成功了”

方绍将这第一张竹纸小心翼翼的交在了诸葛蓉手上,脸上是难以抑制的喜悦。在一名政客眼里,也许这区区一张竹纸微不足道,但身为穿越者的方绍,却清楚的知道这一张薄纸有多重的份量。

就是这一张纸,当它推广全国之后,至少要将华夏文明的发展进度提升几百年。当然,这种改变既不轰轰烈烈,也不波澜壮阔,甚至放眼天下,也许只有方绍一人才能体会到它的非同一般。

“这纸就是夫君你设计的那些东西造出来的么真的是很光滑呀,比蔡伦纸好多了,夫君,恭喜你呀,你花费几个月的功夫,终于成功了。”

诸葛蓉的脸上同样是欣慰之情,不过她所欣慰的却并不是这竹纸发明的重大意义,而是对丈夫付出一番心力之后终于大功告成的欣慰。

“就照着这张纸的手艺,多造一些出来,改天呈给主公瞧瞧,他一定会很惊讶的。”

于是,方绍便带领着那些匠人连夜赶工,加班加点的赶制这竹纸。

其实这造纸的工序并不复杂,首先是选取合适的嫩竹,斩成一截截近两米的竹筒,再破成一根根两厘米宽的栅子,捆束成把,将之放入湖塘中,然后撒上一层层的石灰,以水浸泡。

浸泡数月之后,将沤烂的竹麻去青,将之投入大锅蒸煮,使之变成熟料。再将这熟料放入石臼里细细舂捣,经此一道工序便产生了纸料。然后将纸料投入一个大水槽中,加入纸药搅匀,用可动的纸帘在水槽里抄纸。接着将纸帘上的纸料倒扣在一起,形成一层层的湿纸堆,并榨干其中的水分。最后将湿纸逐一分离,贴在焙壁上焙干,于是便一张光滑干净的竹纸便就此产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