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玩唐 > 分节阅读 676

分节阅读 67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了。

于是将太平公主等人,召进内殿商议。

然而没有一个大臣开口,现在三方大臣,太平公主一方一枝独大,还有中间派,与李隆基一派。现在却没有办法开口,赞成吧,肯定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赞成吧,马上会惹王画生气。

如果将王画逼到对手一方,那就不妙了,现在无论是太平公主,或者是李隆基,想调动一千五百名血营战士进入长安,比去年春天更容易得多。到时候灾难将会降临。

李旦不是李显,立即嗅到其中的味道。

这时候他想到了儿子。虽然这个儿子让他忌惮,可决断能力过人,于是下旨召李隆基回京。

李隆基不敢不回,到了京城后听说了此事,于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王画派来的使者喊进内殿,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又向李旦询问:“父皇,王画有没有派人抚慰百姓,劝百姓留下来这件事”

实际上他从新丰回来之前,消息就源源不断地送到他手中,怎能不知道此事

他心中早有了主张,这是故意发问的。

使者走得又很慢,朝廷早将西北的消息完善了。这也是事实,朱仝派了许多原来管理西北的王画手下,劝导百姓,有意将这次迁移的艰难,比他写的蜀道难那条道路还要困难十倍。

但是百姓非得要走,听到这个消息,李旦也很是无语。

只要王画在西北,李旦就不敢处执,不过李隆基这句话让他提了一个醒,阻上不了,不如就此让自己下个台阶,于是当着官员的面,将此事说了出来。

李隆基听后想了好一会儿,才说道:“父皇,儿臣都有一项建议。”

“你说说看。”

“王画这样做,是很不合乎法度的。”先贬后扬,否则就会让李旦起疑心,又说道:“其实主要不合制度的是在韦庶人时期,那些百姓皆是良民,让王画迁移走了,甚是可惜。至于去年到今年这批百姓,父皇不要惋惜。这些都是刁民,王画的死忠,有了他们在,王画始终有不臣之心。就是王画没有不臣之心,这些刁民心中也只有王画,没有朝廷,很难管理。依孩儿的建议,不如让王画将他们迁移离开中原。还有,冬天将要来临,这些称民走的不是吐蕃境内大道,尽是崎岖之途,冰雪充塞,大多又是山道,艰险万分。不如让他们从中原借道,到达偏夷之地。一是物资。为了转移百姓,王画给了吐蕃人大量物资,这是助敌长,除己优。”

“但这些物资放在西北呢西北是四战之地,虽然王画鼓励耕种,使得灵夏等州县不缺粮食,可是更远的西域百姓依然缺少粮食。有了这些粮食囤积在灵兰各州,西域数年可以不为粮食犯愁。就是布料,也可以做为奖励品,奖励给战士,或者给他们做为御寒的衣服。为什么要送给吐蕃人呢这是其一。第二呢,当年姜子牙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不臣服天子,也不臣服于诸候,百姓称他为贤人。太公使人召其三,不至,命诛之。周公责怪齐太公,此乃贤人也,为何诛杀。太公说道,失不臣天子,不友诸候,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抚以恩宠,不至,是逆民也。使一国之人效仿他,那么谁能为国家服务,谁人能成为正人君子为什么太公召之三,抚恩也昔日,韦庶人所逼,王画情有所愿。后来幡然悔悟,然助父皇得张正义,身临险境,平叛诸韦。所以朝廷先抚以恩,以示天下,朝廷厚遇,感化王画。如果王画不授,失去道义所在,无人所助,他自己也失去存身之所,为朝廷灭一害。况且这些刁民皆一一到了偏夷海外之所,王画自己都灭了自己的羽翼呢”

不但默认王画移民,反而再进一步,让王画从中原借道,减少百姓的死亡率。

可经李隆基这一说,不是朝廷软弱,而是大义凛然,有理有节。

李旦听了十分欢喜,看着诸人问道:“诸位爱卿,陛下之意,各位看如何”

李隆基的人自然开口称好,其他的人也不敢说什么,怕激怒王画。

于是通过。

王画正在为冬天到来,第三批百姓如何撤离担心时,就接到朝廷这个诏书。

王画与朱仝先是愕然,然后相视了好一会儿,犹在梦中,不大相信。

这个诏书来得太及时了,就象到了开饭的时候,发现家中没有米下锅,正好有人送来一袋子大米一样。

但听到手下将事情前后说了一遍,两个人都明白,这是李隆基有意送来一份橄榄枝的。现在李隆基十分困窘,更需要王画的帮助。而且这小子做事越来越成熟,明是帮助王画,可是在言语处处贬低王画,责难王画,让太平公主等人都抓不倒话柄。

不管李隆基打的什么主意,反正现在真的很需要,于是立即安排。但这个消息封锁起来,不能让吐蕃人知道,还有七八万百姓正在吐蕃境内行走,如果知道了怕吐蕃人不安好心。不过开始准备船只,让百姓从西倾山的北端进入叠州,然后入蜀,从长江入海。

可到了十月,果如王画与朱仝所料,李隆基秘密写来了一封信。

王画看了信后对朱仝说道:“朱先生,你看象不象赐尉佗书”

汉文帝写了一篇赐尉佗书,派陆贾到南越,再赐尉佗金印。尉佗看了这篇文章后,十分感动,于是写了上汉文皇帝去帝号书,向汉朝称臣。

这两篇对答的文章写得声情并茂,感人泪下。虽没有入选古文观止,但金圣叹在他所著的天下才子必读书将两篇全部入选,连用了几十个妙字赞叹佩服,并且将它们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与韩愈的祭十二郎两篇感人泪下的文章相提并论。

李隆基这封信,不但文笔相似,连语气内容都十分相似,在信中说了,你命运多粲,我的命运也不好,咱俩同病相怜。虽然你的遭遇,使你很难相信朝廷,九州之鼎一成,十有八九,一走了之。可我想国家强盛,百姓安宁。你同样也有这个想法,对不对但你一走了之,到了海外,过着世外桃园的生活,可我呢,国家呢,百姓呢

难道在你临走之前,就忍着看朝廷,国家又要象韦庶人那时候样子吗为什么不能帮助我,帮助国家百姓,将国家安定下来,创造一个繁荣盛世

如果总管助我,到大洋洲我会再送一百万人口嘈挤地区百姓给君。但我心中依然很希望你能留下来,为国家为百姓效力,我不惜朝廷再多一个尉佗。

后面落尾处又写了一行字,住笔之时,零涕泪下。

都担忧得哭起来了。

不但信写得很感人,开出的条件也非常好。你走,我还送你一百万百姓,让大洋洲百姓人数增加。你留,除了抛去帝号外,我让你在西北,依然象尉佗那样,逍遥为王。

连朱仝看完信后,也是一脸的古怪。

第七卷 盛放 第一百四十七章 制度

第一百四十七章 制度

但朱仝也知道李隆基这个请求是不可能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