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玩唐 > 分节阅读 429

分节阅读 42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好的。就是虚职,也要来个正卿,什么少卿,与李显争。

李显说了一句:“难道你让一个刚出生的儿子比他老子官爵都大”

李裹儿这才想起来,王画还是一候爵,又要李显给王画加公。李显吵着没有办法,只好说道:“不是父皇不给他加爵,是他不授,叫朕怎么办这一次等他从钦州回来,再加爵吧。”

这才让李裹儿平息下来。

但取名字时,又发生了争执,韦氏取了一个武昭训的名字。意思让这个孩子怀念那个名义上的父亲。

李裹儿哪里同意,现在武崇训,她脑海里都记不起来长得什么样子了。况且王画还拿过这个儿子的姓氏与她开玩笑。于是取名王昭朗,武则天不是给王画取了一个字叫高朗吗,我就让他叫昭朗。

韦氏说不行,要么,你取一个名字,但得姓武,不然外面老百姓会笑话。

李裹儿说,干嘛笑话,王二郎为了唐朝做了那么多好事,那个老百姓笑话。倒是武三思父子狼狈为奸,才让老百姓笑话。

这一下子韦氏不高兴了,斥责李裹儿胡闹。

李显一看母女俩都快吵起来了,在一旁劝道:“你们不要争了,不如朕来取一个名字。也不姓武,也不姓王,好歹也是裹儿的骨肉,干脆姓李,叫李忠吧。”

“不行,”母女俩异口同声说道。

于是王画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了三个名字,武昭训,王昭朗,李忠。

产生这个原因,也确实因为小孩子长得好,三人放在心上。连从来不拍马屁的宋璟有一次看到后,都忍不住说道:“好俊。”

竟然将随身带着的一块喜欢的玉佩当作礼物送给了李忠或者王昭郎、武昭郎。

这也是爱屋及乌,如果说王画在朝中高官中真正的朋友,那只有大宋与老魏俩人,特别是兵器案后,王画的提点,那是恩情,如果不是王画那一次提点,让他们及时收手。后面武三思被李重俊杀死,韦氏十有八九对他们动怒。

王迤夫妇也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王画临走时的吩咐,从洛阳来到长安。李红与王涵因为处理粮食事务,不敢前来,但也买了礼物,托王迤夫妇送给李裹儿。

但这时王家又传来音讯,李红同样也有喜了,大约是二月时怀的胎。

李裹儿听后,也没有生气,自己如愿以偿替王画生下长男,也就是以后王家的掌门人。因此,大大方方地回赠了厚礼,恭喜李红。

但叶坷与王纯开始准备战斗了。

俩家囤积了这么多粮食,并且事实上今年夏收比去年还在减少,可今年种棉花的人更多。这也有王画的功劳,他担心有可能大洋洲完成不了五百万石粮食的任务,后来制订了这个计策,更加需要粮食来打压对手。因此,从唐朝进了许多棉布,瓷器,这一次交易的行程更远,一直将船只航行到天竺各国。距离十分远,但天竺也是产粮大户。不但如此,后面从大洋洲装来的货物,也换成了棉花瓷器,折向天竺。这多少阻止了棉布下跌的势头。

就是没有两家囤积粮食,今年粮价必然会涨,而且因为去年的危机,上涨的速度还很快。加上两家囤积这么多粮食,不出事才怪。

叶坷与王纯两个人一斤粮食没有动,也不是没有动,是在将粮食往洛阳长安运,表面上看起来继续在交易。实际上到了洛阳长安后,粮食并没有出售,只不过囤积的地点挪了一个地方。但对方也在迷糊众人,也在继续放粮。但到了五月末,对方陆续减少粮食出售。到了六月中旬,所有粮店将粮食库存起来,不出售了。

北方各个城市中,有许多粮店同时出现了问题,有的掌柜生病了,有的店铺要重新装修了,有的账目不对了,清查账目。各种各样的理由,导致这些粮店停业整顿。

当然,全国经营粮食的大小商人不知凡几,虽然这群人势力庞大,但还有其他的粮商。一开始看到这些粮店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幸灾乐祸,希望对方从此一蹶不振。

但因为这些店铺关门整顿,其他粮店销售的速度增快。

几乎没有人想到其他,销售速度快,回拢资金才快,赚的钱才多。大不了到江南再将粮食调回来。六月下旬,还能调到粮食,但江南的其他粮商隐隐嗅觉到一丝不寻常的味道。开始有意控制销量,导致粮价徐徐上扬。

到了七月上旬,几乎调不到粮食了,调能调到,一下子涨到了六十文。嫌贵,没有关系,明天再来问价,涨到了六十五文,一天一个价,只不过与春末不同,是一天一个涨价,而且比春末时跌价时来得势头更猛烈。到了七月中旬,粮价涨到了每斗米七十文钱。

叶坷与王纯才下令开粮,从江南到长安,所有粮店一起向外销售。但在北方因为还存在着利润,为了加快销售速度,刻意比别的粮店少一两文钱。江南的粮价上涨,北方的粮价也应声而起,洛阳还在七十五文钱,长安都到了八十文钱,而且还没有停下来,继续上涨之中。

满朝君臣傻眼了,一个个后悔没有听王画的话。但现在喊王画救急也来不及,一来一去,最少得两个月。

不过李显忽然想到王画临走时说的话,不顾朝堂之上,下诏用最快速度将李红接到长安,不过接着又想到李红有孕在身,又下诏到了洛阳用最快最好的马车,那怕是用留在洛阳自己的龙驾都没有关系,来接李红。

大臣们还在犯迷糊,虽然知道李红在王家的地位与作用,但也赶不上王画的才智吧,将她接来,有什么作用

真的很快,而且为了维护李红的安全,那不是李红安全,而是关系到天下的粮价。一队五十人羽林军骑着快马,一路不停息,第二天就到了洛阳。但回来时,因为李红在马车上,却花了四天时间。这时长安米价涨到了八十五文钱,李显焦急万分,正在与几个宰相商议主意。怎么商议主要粮食控制在两拨人手中,他们不同意压粮价,怎么压也压不下去。

听到李红来了,李显还没有犯糊涂,王画说过,千万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立即让几位宰相退下,差一点亲自迎出皇宫。将李红接到皇宫,李红不急,也不需要急,长安皇宫她还是第一次进来。就是洛阳皇宫,她也没有进去过。

一路走着,一路东张西望。

李显看她温温吞吞的样子,差点想弯下腰,将她驼进大殿里。

但李红确实是很好奇,并且皇宫无论建筑或者是花草,都十分优美,也引起她的兴趣。本来一刻钟走的路,竟然让她走了三刻钟。最后李显说道:“李大夫人,快一点与朕商议正事吧。”

别磨蹭了,姑奶奶。

进了大殿,李显手一挥,让下人退下,问:“李红,王侍郎留下什么妙计是不是粮食运到了”

“陛下,二郎答应陛下的粮食不会少一石,但要在冬天才能到洛阳。”

“那不行。”还能等到冬天吗到了冬天,粮食还不知道涨到几百文。

“陛下,为什么粮食会如此浮动”

“奸商囤积居奇。”

“那就是了,如果这个弊端不铲除,本来因为棉花,造成粮食短缺,那么粮价永远让人提心吊胆。五百万石就是运到京城后,又能产生什么作用冬天再出现这情况怎么办”李红是客气的说法,主要是唐朝世家盘居,占据太多资源与权势,如果不是棉花的出现,也会成为唐朝衰落的原因。但那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现在棉花的出现,温水煮青蛙变成了烈火烹猛油。这才是根本。但世家太强大了,除非来次彻底的动乱,否则那个都动不了。

李显不能作声,一个唐朝三千七百多万人,如果加上逃户以及无法统计的少数民族,有可能接近五千万人。这么多人的食用加上酿酒,以及饲养牲畜,没有人统计过,但一年粮食最少开销在两亿石以上。这还不算,连突厥与吐蕃也从唐朝进口少量粮食,再加上这个数字,粮食的消耗更大。

五百万石数字巨大,可放在唐朝还是沧海一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