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玩唐 > 分节阅读 340

分节阅读 34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王学士,可想出了什么办法”

王画拍了拍他的肩头说道:“小九,你这么多天了,有没有想出什么办法”

见到他不顾李重俊在场,仍然称呼自己小九,张九龄无奈。这个舅子虽然人品好,可有时候鲁莽冲动。还有时候人也惫赖。

但这不是开玩笑的时候,他脸色郑重地说道:“王学士,我们在办公事,私是私,公是公,这句话也是你说的。与滑州不同,汴州地势更低,有许多地方是洼地,想要返回家园时间更长。还有灾区分散,更难管理。马上就要进入秋冬了。”

其实也未必滑州比汴州海拨更高,这是指河床而言的。汴州的河床更深,同时也更低,衬映之下,显得汴州地势低洼。但确实汴州灾情比滑州更难处理。

但是王画听了,若有所思。

他忽然说道:“你有没有汴州详细的地图。”

“有,在我的驿站里。”他不能比王画,老老实实地住在驿站。

一行人跟着张九龄来到驿站,张九龄将地汴州地图拿了出来。王画看了一会儿,将地图卷了起来,对他们说道:“我们出城。”

再度出城,城外就有灾民,住在茅草棚前。但这些茅草棚一排排搭建得很整齐,这也是有惩王画在滑州的举动。朝廷又拨下了一些物资,于是张嘉贞与张九龄在汴州官员配合下,搭建了整齐牢固的临时灾棚。

王画找到了一个老农,脸上都起了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王画让他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问道:“老伯,今年贵庚”

“贵庚不敢。我今年六十有二了,”老农诚惶诚恐地说道。

“那么你一家一直居住在汴州嘛”

“一直在,我一家可是良民,不是逃户。”

“就是逃户也是人,我不是说这个。我问老伯,你一直居住在汴州,对汴州情况很了解了”

“不了解,我只是种田,其他的都不会。”老农更加担心了,三具棺材的事他同样听说了,还以为王画询问案件情况。

“我问的就是地的事。为什么汴州许多地方出现了荒田”王画说着展开了地图,指着地图上大片在片空旷的地方问道。

“这个我知道,是碱地。”

“多谢老伯了,”王画站了起来,带着李重俊与张九龄回城。

李重俊好奇地问道:“你出城就是为了问这个”

“正是,其实我心中有了答案,只是证实一下。太子,小九,你们都应当看着汉书,里面诸洫志上面就写过一句,若有渠溉,则盐滷下隰,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低田十倍,可见碱地由来已久。汴州的情况比西北情况要好一点,但比附近其他各州情况要恶劣。其实这种碱地就是盐碱地。一般形成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是气候,大多在半干旱与干旱地区。”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李重俊指着一望无际的灾棚问道:“那何来的涝灾”

“太子,所以我说过,听到的不如看到的,但看到的也未必是正确的,有时候眼睛同样会欺骗人的。汴州涝灾是什么原因,象这样漫长的雨季在黄河地区出现过几次这是因为河床高,圩内地形低,如果水势浩大一点,就容易发生涝灾。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后者。与江南的雨季涝灾却是两回事。所以我说的是气候。象这种碱地,不但汴州,在关内也形成了。不是我危言耸听,如果关内百姓还这样密集居住下去,大量的开耕,若干年后,比汴州的情况还要糟糕。但这个我暂且不管,我说的是汴州碱地。”

“总体来说,黄河地区降水量小,但与北方不同,夏季同样炎热,蒸发量大。水份蒸发了,溶解在水份中的盐分却停留下来。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地理条件。我刚才说过,这个盐分是来自于含盐的水源的,水往低处流。本来因为河床高,汴州地形低洼,所以容易使河水涔渗。又因为缺水,大家使用耕地时,只灌不排。这更容易使得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也是汴州一带碱地比附近其他各州情况更恶劣的原因。”说着他又指着地图,与后世的情况相差不大,主要是从汴州向东一直到宋州商丘一带,但没有象后来的那样严重罢了。

但两个人还是没有听出来。碱地他们知道,不但河南道有,关中也有,西域更多。可这与授灾民与渔有何关系

“你们还记得上午吧,我与那个叫周永的善士攀谈后,曾经下了河堤,但立即被汴州刺史刘顺阻止了。”

难道不是好心,而是别有用心两个人都茫然地想道。

“其实文章就在这碱地上。因为洪水,许多碱地都被洪水淹没,第一就是上面积了一层淤泥,使碱地变成了半碱地。第二洪水淹没,同样稀释了碱地的盐分。当然这更不是一个好消息。我们没有办法将洪水立即从圩堤里排出去,大多数地方自然蒸发,因为洪水淹过一次。暂时性的淤泥使土壤肥沃,可长久性地却使土壤更加碱性化。”

这样的解释,让两个人听了很震惊,甚至他们根本没有听过这种解释。同时也颠覆了周永的说法。

“当然这是一个月积日累的漫长过程,不是一次洪水就起到严重作用的。但暂时性看到了什么那就是大片的碱地从荒地变成可开耕的土地。然而因为淤泥只是沉淀了表面的一层,这些碱地可供开垦的年份并不长,也许十年八年,也许三年五年。因此无法归纳于朝廷。为了使治辖内出产更多的粮食,这些碱地几乎都在无偿的供百姓耕种。但其实情况呢能不能让百姓无偿耕种”

听到这里,两个人都听出一些门道了。

这上面可以做出很多文章,当然收益也归了汴州官员所得。因此刘顺怕王画意识到这个问题,下意识地跑下河堤,将王画劝上来。

张九龄却问道:“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你也说了,这些碱地开垦的时间并不能太长,连朝廷对这些碱地都采取了置若罔闻的态度。而半碱地大多又是有主之地。我们又有什么办法”

“如果这样想你就错了。你忘记了一种作物,虽然在碱地上产量会降低,但同样还是有收获的,特别是洪水淹没过后碱性降低。而且碱地并不是不能根治的。”其实最大的根治就是乘现在黄河沙化现象不严重,从上游开始一直到关中,减少百姓开垦,与对植被的破坏。那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现在关中有或者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将百姓迁往宽乡朝廷会同意么相反,为了拱卫京城安全,还多次迁百姓到关中居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