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玩唐 > 分节阅读 300

分节阅读 30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十倍。现在就是这种局面,王画给了一次楔机。黄河两岸多处受到水患,才更加助长了暴涨的动力。

现在没有一成套的资本原理,但不代表着官员不知道,有可能连李显都知道这个原因。

可是怎么办呢说到底,现在是私人经济,只要能卖出去,那怕卖五百文每斗米,朝廷也无可奈何。如果强行下诏,好了,我家没有粮食了,不卖了,反而有可能引起更大恐慌。或者查没,既然囤积居奇的,都是有背景的家族,怎么查一查麻烦就大了。

可让大臣郁闷的是,就是有胆量,也不敢对李显进谏。去年还看不出来,今年随着棉花的大丰收,布匹价格还会下降。一旦下降到每匹布五文钱,多少人家会穿上新衣服。而且因为棉袄的出现,冬天北方贫困百姓将会少冻死多少人这也是功绩。

至于对百姓的致富,没有人会去想。虽然棉花是暴利,可这种暴利都被各个地主占有了,真正受益的贫困百姓几乎没有。而且因为棉花的暴利,各地出现了许多强行吞并田地的案件,让各个州县官员头痛不己。还有许多强买奴隶的现象,总之天下汹汹。可以想像,进入七月后,棉花花正式采摘,各地“失踪”的人口还会更多。

也不能怪李显,李显用意是好的。如果将粮与棉问题解决好,就不管朝廷的收入了吧。可不但解决了百姓穿衣的问题,因为从棉到布也是一个细琐的过程,需要很多的劳力。那么妇女可以进入各个棉作坊,为家庭带来收入。利国利民。

可要说商人逐利而行吧,也不全然,不但是商人加入这场游戏当中,各地的庶族士族地主,名门望姓,甚至皇亲贵戚,同时也因为暴利加入其中。

你说怎么办不能从上往下一起端吧,就是李世民在世,也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当然在米价从四十几文涨到五十几文时,不是王画一个人料到后果,朝中智慧之士也有不少。就象武三思没有智慧只是智慧用的地方不对罢了。早就料到这种局面了,因此上奏,李显也下诏到江南调动粮食进入洛阳,平衡米价。

不过这一波涨价风波与原来局部地区涨价波不一样,几乎在象全国蔓延。从各地反馈来的消息,江南的米价也在应声上扬,朝廷这一次前往江南调粮食,未必会有一个满意的消息。

还有一个办法,将洛阳含嘉仓打开,向市场强行对冲价格。虽然唐朝不象隋朝那样荒唐,在洛阳储藏了可供天下人吃几十年的粮食,但几百个粮仓里还是经常藏有几亿斤的备粮唐朝最大的藏粮基地在洛阳,因为有洛水与黄河之便,而长安虽然有渭水,可通过的船只吨位小得多。其他各地也有一些粮仓,但规模相当小。这一点与宋朝略有不同。

但这也不是一个办法,向市场强行流通,可如何保证将粮食交给真正需要的百姓手上而不是被一些权势人家吞并过去反过来没有起到作用,还使国家的财产瞬间变为私人的财产。就是有办法交到需要的百姓手中。如果秋后粮食还是紧张怎么办难道国库再去买下高价粮储备

或者让含嘉仓空空如也如果那样的话,估计连老武呆在病床上也会心里面不安稳的。

这几天朝会可以想像,大臣们要么苦眉愁眼,要么出的不成文的主意,朝堂更是争吵得象菜市场一样。

李显也不是一个明智的主,听了更没有主意。

或者棉花种植是错误的。可为什么以前听到一片赞扬声

不是棉花种植是错误的,主要根底,所有人没有面对好棉花带来的冲击,还有现在棉花存在的暴利。一旦棉花真正普及开来,价格下迭,粮食回归,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但这一次危机确实与棉花有关系,历史上这一次洪水,也造成唐朝很大的麻烦,但不象现在这样窘迫。

李显想不明白,于是想了想,跑到上阳宫,询问自己充满智慧的老母亲去了。

还别说,现在他们母子关系改善了很多,特别是王画的刺激,一个臣子都能对自己母亲孝顺,李显感到多少有点惭愧不安。当然他更多的是跟着王画前来上阳宫听故事的。而武则天上次昏迷了半天,差点没有醒过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平之心渐渐淡下来。也与王画进宫讲了五六次故事,多少安慰了老太太受伤的心扉有关。正是这个过渡,让老太太认天由命。

走动得多了,武则天也有点看开了,母子关系开始转寒为暖。

听到李显的汇报,武则天想了一会儿说道:“哀家也无可奈何。”

李显一听傻眼了,自己这位牛哄哄的老母亲都无辄了,怎么办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天下百姓都吃不上饭,那就危险了。

武则天又说道:“但哀家向你推举一个人,能让你渡过这次难关。”

“什么人”

“王画,如果你还猜疑就当哀家什么没有说。”

“不是啊,母皇,是王画不愿意辅佐儿臣,”李显嗫嚅道。

“不是他不愿意辅佐,是韬光养晦,这样吧,你再传旨,说哀家想听故事了,”武则天看了他一眼。还有一句话她没有说,甚至连王画也不知道,不是王画不想辅佐,而是李显还没有显示出足以让王画放心的东西,进入朝堂。这一点与王画心中所想的时机,同是一理。而想要让李显放心使用王画,有可能必须等到自己死了后,才行。

李显知道武则天听故事是假,为自己劝说王画是真。立即高兴地应了声喏。

但转念一想,也晕得要死,是不是人才能的人非得与诸葛亮一样,非得三请四邀,才肯出山

一会儿王画进入上阳宫,还有上官小婉与几个书记,王画从上回讲的贾宝玉遇鬼开讲,一直讲到晴雯撕扇,看了看天色,这才结束。

王画刚要起身告别,武则天说道:“王画,你明天上早朝吧。”

王画先是一愣,然后看了看李显,立即会意起来,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说了声:“臣领旨。”

就离开了。

李显还在狐疑地问武则天:“母皇,你没有向王画讲清楚。”

武则天说了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王画还需要哀家讲解清楚才会有办法,你也不要指望他会有什么主意了,去吧。”

李显还有点儿没有听懂。但只好起身离去。

第二天一早,王画真地穿起了真正的五品官服,到了天津桥上。这时候天还没有亮,虽然过了六月,天空中还在继续下着蒙蒙细雨。洛水的水势还是波涛汹涌,天津桥下的两个小洲,有许多地方淹没了,一些树木小半树干都浸在水中。这让一些大臣看了,眼中都闪着忧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