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玩唐 > 分节阅读 28

分节阅读 2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同王画写的燕歌行一样,这首诗一诵出后,几乎所有人都呆住了。

王画可没有看他们的表情,他诵出这首诗,是想使自己进入那种意境当中。

王画所弹奏的阳关三叠是清人张鹤的曲谱。全曲共分三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三叠。每叠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为引句,其余均用阳关曲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王画一边弹琴,一边用低低的声音唱着这首琴曲: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阳关三叠曲谱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虽然外面还在下着寒雨,可听着这个少年低低的哼唱,还有悠扬清新的乐曲声,众人浑然不知所在。

一首三叠弹完后,这回无论原来的客人,还是因为好奇,刚涌进来的客人,就连店里的伙计,犹自还在梦中。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小偷跑进来,将翰林斋偷走几件珍贵的物品,估计都没有人知道。

王画拱了拱手,告别。也没有人与他打招呼,就连陆二狗似乎都听傻了。还是王画拽了他一把,才“啊”地一声,从梦中醒来。

王画绝不是一个老好人,但也算是一个君子,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自己欠了这个小姑娘的人情。虽然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王家什么人,但看到翰林斋掌柜对她很恭敬,想必在王家中身份不低。

别看著名诗人王勃,他只是王家的一个嫡系,但无论是他,还是王福畴,在家中都不能算是最直系的嫡系子弟。也就是说,也许外面王勃名声很大,王杨卢驼。虽然杨炯不承认此事,说愧于卢前,耻于王后,但确实王勃在唐初四杰中排在第一位。可在太原王家,如果王勃还活着的话,他在家族中地位还没有王菡尊贵。

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世家子弟,不问男女,如果乐声流于靡俗,总是不好的事。现在王画重新弹过汾沮洳,也算是给她一个启发,以及为她指明了方向。如果她还不改正,那王画也不必过问了。

就象她一样,也只说了小心两字,而怎样防范,却同样是自己的责任。

其实小姑娘早让他感动得一塌糊涂。

如果是一般世家子弟,弹出如此雅正的乐曲,小姑娘还要好一点。可这个少年似乎家境十分寒酸,所谓乐由心生,不知道他怎么弹得出来的

更让她痴迷的是那首阳关曲,这简直与狄相公在偃师县遇到的那个神仙少年,所写的燕歌行一样出色。这样的诗作可以闪烁千古啊。

不但是她,就连掌柜也在想着心思。

这一下大发了。今天这件事传扬出去,这个少年马上就会名动天下。那么他的作品身价就会起翻啊。有可能就是翰林斋出价两百万顺便提醒一句,两百万相当于人民币六十万左右,不要吓着了,也有人买下去。

小梅也在想着心思。小娘子似乎真有点看上这个少年的味道。但这个少年想来也未必以后不堪,毕竟字是好字,诗是好诗,画是好画,文是好文,会真没有出头之日

店堂里的客人也在想,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有出息,居然沦落到,这点大靠制作漆器来谋生。这孩子的父母简直该杀

王画不顾他们有什么想法。这时候天色渐暮,他要回去了。

踏踏

所有人全都举目看着这个少年,打开了油伞,他平步鞋走在青石板上,发出轻脆的声响。

外面寒雨下得更加密集,可少年步态自若。

众人看着他的背影,如果同望着一个神仙一般。

原来他们听说了狄仁杰在偃师县遇到那个神仙少年之事,心中还忽信忽疑。直到现在,他们才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样姿质的少年,不正是眼前这个少年

渐渐地少年背影越行越远,最后消失在一层层灰蒙蒙的雨雾以及晚霭当中。

所有人目光才转了回来。

竟然有一个贵妇人说道:“好可怜的孩子哦。”

一边说着一边还用手帕揩着泪水。

也不知道她究竟指的王画那一点可怜。

第一卷 我是小花 第二十五章 风眼

这首阳关曲并没有因为王画身份的低贱,影响它的传播速度,很快这首诗就在洛阳传扬开来。

然而只是传扬这首诗歌。

造成这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唐朝以武立国,对文才不重视。不象宋朝那样,文官完全凌驾于武官之上。其次就是唐朝立官制第一是推举,这是方便于各大世家子弟的,这一条也禀程了汉朝的某些制度,至于寒门,在这条制度下,完全处于弱势。

第二就是层层选拨,从基层上调拨一些优秀的官员进入政治中心,这条制度是好的,可是对什么样的基层官员才是优秀的这个品价该如何评,由什么样的人来评很是问题。

第三就是科举,这一条是寒门进入仕途的最佳路径。可也不可能完全公平,首先隋唐的科举制度不完善,以名取人,寒门子弟想要取得声名,需要更加努力。比如杜甫李白这样的天才,为了考进士何等的艰难,并且两个人都没有考中。事实上到了后来,反而这条制度更加有利于各大世家的崛起。

因此,写出一首诗歌,皇帝马上就要派人将你接回皇宫,盛宴款待,马上重用,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比如孟浩然,好好的隐士做得不过瘾,跑到京城去凑热闹,最后什么结果。唐玄宗就因为他写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