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玩唐 > 分节阅读 8

分节阅读 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于圆窑用煤烧造,何以能在杭州建立龙窑用柴烧造文献关于哥窑的论述难道一定都是空穴来风吗哥不能仿官,但官却可以仿哥,各朝各代的官窑都建立在民窑的基础上,难道就不存在官仿哥的可能吗宋室南渡,皇帝漂泊13年,这期间南渡窑工在何处生存如何生存是吃皇粮还是自谋出路这些疑问最终都聚焦在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的年代和性质上,也就是说龙泉最初的黑胎开片瓷会不会是皇帝颠沛流离的十余年中北方工匠和龙泉窑工技艺结合的产物

性质

这类产品是否可能属于民窑性质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事物情理上分析,这是完全可能的。在皇帝四处逃窜命且不保的十余年中,朝廷无力照管南渡窑工,他们或者被安顿在某处,或者不得不自谋出路。无论如何,当时制瓷业已相当出名的龙泉是他们的首选去处。在这长长的十余年中,他们

哥窑小梅瓶与当地窑工一起,融合了南北的制瓷技艺,用当地的原料、燃料、窑炉和烧造方法,烧制出一种类似汝窑胎骨的,器型与汝窑产品相似的,但釉层与汝窑明显有别的黑胎开片瓷,并逐渐在上流社会和文人雅士中产生影响,打造出一种名为“哥窑”的品牌。这期间,皇室贵族用瓷或许也取之于此,但其性质并非官窑而应属于民窑。待朝廷安定,将这类瓷器定为官窑,然后召集窑工到杭州,筑窑烧制,确定为南宋官窑。因此,宋代哥窑的存在是可能的,官仿哥也是可能的。这一点在论及南宋官窑的文献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其中即隐含官仿哥之意。然而,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种可能,如果这种可能成立,那么文献的记载以及关于官、哥的一些疑问都将迎刃而解,并顺理成章。但要证实这种可能是否确实存在,尚需足够的证据。相信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测试手段的不断完备,哥窑问题最终能得到彻底解决。

狗耳香炉虽然哥窑还笼罩着层层的面纱,但其名称和特征却被多数鉴赏者、收藏者所接受,并一直沿用。元、明、清各朝仿哥窑的产品屡见不鲜,其数量和质量均以景德镇为最,其产品走向多为皇室和达官贵人,世界各著名博物馆多有收藏。从20世纪50年代起,哥窑作为传统产品由龙泉各制瓷厂家开发生产,大量上市,远销世界各地,走入寻常百姓人家。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宋代哥窑瓷既如此名贵,那当时其窑址又在何处呢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云:“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

哥窑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裂,即开片也。”就是说,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哥窑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所出的这批名瓷,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哥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官瓷有别于汝官瓷,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作品相关 第二卷之钧窑

钧窑天青釉仰钟式花盆”

此系列明初花盆以厚润、艳丽的天青、紫蓝或紫红等釉色及优美雅致的器形著称,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珍重宠爱。现拍品盆底刻“二”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由一至十号、按大小排序,且施釉丰沃匀称,釉色亮泽,愈发瑞雅气度,此拍品成交价为4400万港元,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换算一下。

编辑本段

钧窑概述

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境内有窑地近一百处,以小白峪历史最早,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窑址发掘出土数以千计供宫廷陈设用的这类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个从一到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绝大多数窑均烧窑器物,天蓝、月白釉较多。一部分窑址还发现烧磁州窑白地黑花、三彩、红绿彩等品种,其中以扒村窑质量最好。

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甚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