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功夫之王 > 分节阅读 304

分节阅读 30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我记着你说过,台湾才是文艺片的天堂。”

比起香港同时代“乱花迷人眼”的耀眼明星,台湾的明星更多拥有“在水一方”的优雅气质。一部部琼瑶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在荧幕上展示着曲折的爱情故事,成为台湾人注目的焦点,而秦汉、胡茵梦、归亚蕾、林青霞等明星效应,也使得爱情文艺片的制作热潮持续增温。

台湾电影进入了琼瑶时代,脱离现实生活的爱情剧大行其道,与之相类似的便是此时也同样流行,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是琼瑶电影的典型伴奏。

所以王小虎才有了台湾是文艺片天堂的说法。

“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很多人已经把你称之为香港文艺片崛起的代表人了。”邵逸夫笑着拿起一份报纸,赫然是金庸在明报个人专栏发表的一篇名为阿郎的故事为本地文艺片复苏吹响号角。

“阿郎的故事讲的不仅仅是父子,不仅仅是爱情,也不仅仅是家庭。他讲的是一个曾经狂傲的浪子在年华凋尽之后,懂得了自己的错误,却没有失去自己的激情。我老是觉得,一个男人如果真正深爱一个女人,一定会近乎赌气地去搏击一次,去证明自己灵魂里永远燃烧着的火种即便他已为人父,已然苍老,已然需要帮持。”

王小虎看到这里,一下子笑了起来,看来金庸是把电影中的阿郎无形中和自己划上了等号,要不他怎么说:“年轻是一把双刃剑,它让人可以尽情地对自己进行自我原谅,自我放纵,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享受中,往往会在你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刻,运用健康、财富等种种似乎是某种冥冥中的惩戒施加要命的一击。该片背后阐述大量的人生道理,融教育意义与商业元素于一体,不能不说,为香港文艺片复苏吹响了号角”

正如佛祖一语点化那样,金庸从阿郎的故事中品味出很多别人没有看透的东西,接下来他会如何与长子査传侠之间的关系,王小虎不得而知,毕竟他能做的仅仅是这些,至于事情最终向什么方向发展,他不知道,不过潜意识中,他希望金庸能够用实际行动化解这场悲剧,毕竟,中年丧子对任何人的打击都是足够沉重的。

“查先生还真会给我施加压力,文艺片复苏又谈何容易啊。”王小虎苦笑着将明报放在桌子上,换了一个话题说道:“六叔,回头在tvb成立一个单独的节目组吧,配合电影双周刊的发行,嗯,就像上期咱们做的欢乐今宵谈话互动节目那样。”

“怎么讲”邵逸夫微微一愣。

“我先给你大致说下这个谈话互动节目的安排方式吧,每期邀请一位文艺界或者娱乐界的明星,与主持人、现场观众一起回忆过去的艺术、过去的生活,讨论人生与世界。”

这是王小虎借鉴前世看到的艺术人生节目套路,他继续补充说:“找一个煽情点的主持人,运用戏剧元素分幕、布局、道具等,深入挖掘艺术家身上的闪光点和矛盾冲突、八卦,使整个节目层次分明,相信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会对这些感兴趣的。”

借鉴并不等于照办,毕竟这种东西过于超前,他必须要考虑到香港本地文化的特色,可以想象的是,这种借鉴最终会发展成为港味十足,将艺术人生港化,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不错”邵逸夫想了想后,非常赞同的点点头,虽说王小虎借欢乐今宵宣传电影的方式很吸引人,但是远远不如这个建议来的更直接,明星们的隐私八卦,不正是提高收视率的法宝吗

第一集 与龙共舞 453 让文艺片王朝自愧不如

453 让文艺片王朝自愧不如

阿郎的故事上映30天时,本地票房突破635万港元,这已经让很多从事文艺片拍摄的人高山仰止,想当初他们还为票房超过100万而庆幸欢呼,但是人家王小虎却已经突破了600万大关,两者比较,王小虎的境界超出了他们6倍有余。

这样好的票房成绩,大大的刺激了香港本地的文艺片市场,更多的电影人开始意识到文艺片所带来的巨大魅力,特别是那些早就从事文艺片的电影人,他们多次带领公司员工,抛弃之前的有色眼睛,非常虚心的走进影院被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的稀里哗啦,这还不算,很多员工都被要求写观影总结,听说这种手法是从王小虎那里流传出来的,能很好的提高剧本创作水平。

剧本,就是剧本,阿郎的故事再次向同行们展示了剧本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影片真的很成功,巨大的票房利益让协和上下传出阵阵喜悦,虽然这个数据较之王小虎记忆中的3000万大关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他执意这样做也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捧红周润发,提携周星驰和吴孟达,如今这个目的已经圆满的完成了,票房价值则是顺手牵羊的成果。

被誉为“吹响香港文艺片复兴号角”的阿郎的故事在台湾也获得了很大的轰动。在充斥着琼瑶清纯爱情片的狭小空间里,阿郎的故事愣是用强悍的力量撕开一条缝隙,这条缝隙在首映当天就彻底的膨胀,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台湾各大影院攻城夺池。

自从嘉禾被协和、邵氏联手收购之后,台湾本地的商业电影一直由两家公司提供,而最初和王小虎关系并不是很好的田氏集团,也在王羽的撮合下改善了彼此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协和公司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实力,由不得田建仁不低头,更何况在王小虎有意无意的授意下,王家兴得到了充足的资金开始加快对台湾本地院线的收购计划。

在香港电影的步步紧逼之下,台湾电影市场势必要想方设法的赶上香港电影人的节拍,虽然他们很努力的在进行着,但是“郎”来的时候,台湾电影市场还是引发了相当大规模的地震。

上映一周,阿郎的故事斩获130万台币,这样的成绩也许在台湾并不算最高,但是却让一向以文艺片傲居的台湾电影人羞愧的抬不起头来。

他们可以说阿郎的故事里边还是包括充满铜臭味的商业元素,他们可以说这样的父子感情戏很老套,他们甚至还会说结尾的部分显得太牵强了,但任由他们如何的贬低这部影片,就是不能阻挡观众们走进影院中观看的势头。

“我不理解那些影评人为什么贬低阿郎的故事,我看过,很感人,可以说前面我是笑着看的,后面,我的眼睛一直在模糊状态,到结尾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一名台湾市民对于当地影评人大肆贬低该片表示强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样的影片是非常好的代表作,既能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文艺风格,又能感受到主创团队精心编排的人生哲理,这样寓乐于教的作品竟然被贬低成商业垃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