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纨绔公子 > 分节阅读 170

分节阅读 17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李世民叹了口气说道:“朕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睡着了之后又不停地做噩梦。现在真不想再睡下去。”

贞观前期,内宫有贤德的长孙皇后。外朝有魏征等直臣,忠心辅主,极言规谏,李世民也虚心听取。然而自从长孙皇后、魏征等相继去世之后,他就觉得有些郁郁寡欢,私生活失控,享乐意识抬头,闲暇之余沉于酒色,游幸与狩猎也响应增多。

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频频宠幸后宫美女又大伤元气,御医所开地安神和补血壮阳之类的药物几乎是没有了效用,这让李世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加上这次的祸事,可谓是祸不单行。

“这离上朝还有一个时辰,您再朦胧一阵子吧,妾守在您身边,到时再叫醒你。好不好”武顺慰贴地说道。

“算了,不睡了。”

李世民挣扎了几下下了床,他气喘吁吁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望着眼前这个美艳无比的,他心中更是黯然。武顺则是从内侍手中接过一盆热水,要为皇帝梳洗。

她一边拧着手中地巾帛,上前侍候李世民抹干身上的汗水,为他更换了内衣。嘴里还叹道:“这御医给的补丸似乎也不太见效了,陛下可得好好保重身子。”

李世民从铜镜中看着自己,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愈来愈消瘦,本来宽阔结实的脸庞变尖了,颧骨和眉骨都突了出来,看来这一场家祸对他的打击可是相当的大。

他想起了这两天都守在自己寝殿门口护卫的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当年他和两位大将一起马上打天下,威风凛凛。然而现在这二位混世魔王依然是精神矍铄,尤其是尉迟敬德,最近在家里修道养身,容光焕发,一点也看不是上了年纪的老家伙。而自己却变得如此老迈,可真是人与人命不相同啊。

原来这两天因为发生了东宫造反,再加上李世民近期一直是噩梦不断。所以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二人是自告奋勇,入夜时分,尉迟敬德手持铁铗,秦叔宝是拿着他的铜锏,同时守候在寝殿地门口,做皇帝地保护神。后来,李世民过意不去,便让阎立本描绘出二人的画像,分别张贴在寝殿地两扇大门上,让他们回去歇息。这也就是哼哈二将的典故。当然这是后话。

“这尉迟敬德比朕还大上十来岁,你说他怎么平日里精神那么好呢”李世民对着镜子又是照了照,嘴上情不自禁地嘀咕了两句。

然而这两句话恰好就被武顺给听见了,她美眸转了转,心思活了起来。走到了李世民跟前,柔声说道:“臣妾也听一些人说过,这位鄂国公自从告老之后,修行方术,在家中设炉炼丹,服食云母粉。现在看来,这方术倒也是神奇。自从妾父离世之后,妾母因两位异母哥哥气得头疼病老犯,然而自从前些日子食用了一道长开的丹药,听吾妹说最近一直都没再发作”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并不相信这些东西,然而人的年纪越大,就越容易寄托在一些事情上,尤其是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东西。他本来就对尉迟敬德的健康颇为好奇,再听武顺这么一说,倒也是有些心动,他也点头说道:

“朕登基之时曾诏见过药王孙思邈道长,那时他已是年逾古稀,却依然是精神抖擞,身强体壮。而前些日子还在淮南道出现,据说是一副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模样。想来孙道长恐怕已是上寿之龄,竟然能保持如此风范,看来这方术可是大有作为。”

武顺见李世民对于道术也是颇为心动,她的目的已是达成,便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柔顺地符合着皇上的话语。反倒是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道:“不知爱妃娘家究竟碰上的而是哪位道长,竟然能药到病除,解除这顽疾”

他平日里最伤脑筋的就是头痛,既然孙思邈远在峨眉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倒是对炼丹药给武顺母亲的道长有些想法。心想这丹药吃下去也没什么大不了,像尉迟敬德不也是身体强壮,能吃能睡,若是自己服下这些药,再不济就治好头疼病。说不定还有可能和尉迟敬德一样,起到修身健体的效果。

武顺则是不慌不忙地说道:“臣妾对此也不太清楚,像这些世外高人平日里皆行踪不定,不过妾身会托人向家里打听情况,看是否还能寻得这位道长”

李世民挥了挥手,没有再说什么。他见时候不早,便换上朝服,命人备轿,乘着御辇去了殿堂。而武顺则是望着李世民离去的老迈的背影,脸上浮现出莫测的笑容

今日月底,休息一天,只更一章

大唐万象 250皇帝心思

250皇帝心思

翌日早朝,由于晋王作为皇后唯一留下的儿子,再加上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一直处于夺嫡斗争圈之外的李治,无心插柳柳成荫,毫无疑问地当选成为了新一代的太子。

按照长孙无忌的话来说,“晋王仁爱忠厚,孝顺慈祥,天下人莫不悦服。陛下不妨试问文武百官,要是看法相左,就是臣等欺诈陛下,罪该万死。”

李世民在正衙太极殿举行朝会,召见六品以上文武官员,用一种探询的强调说道:“承乾大逆不道,魏王泰死于非命,都不得成为太子。朕想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人,不知谁最适合众卿尽管直言。”

李世民这一设问句可是如同一把猛火烧开了锅里的水,百官活跃起来,交头接耳,传递眼色,很快便议论开来。当然,出现这种难得的局面是因为:大臣们一般都是士大夫或者世族权贵出生,他们大多数都支持嫡长继承制度,除非是某些人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现在既然只剩下一个嫡子,再加上第一权臣长孙无忌的态度很明显,那么大多数朝臣都难得地取得了意见的统一,剩下所需要做的,便是看谁最先表态以取得下一代皇帝的好感。

“晋王仁义孝悌,最好立他为太子。”

百官无一例外地拥护李治,当真没有不同的看法。李世民嘴巴咧了咧,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