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海上马车夫 > 分节阅读 336

分节阅读 33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内执行。

明朝留给邓浩楠的遗产当中,邓浩楠最高兴的就是兵仗局了。那里大批的人才可以说堪称火器界的专家和鼻祖了。虽然当时的大明人是学习西方科学后才开始发展火器的,但不得不说,大明人就是聪明很快就模仿出来西方的先进武器。但更聪明的是,大明人能够举一反三,在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很快鼓捣出更加先进的东方武器来。

同治二年式火枪就在法国狗锁式火枪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加以改造,使得重量更轻,射程更远,威力更强。

同治二年式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徐光启和毕懋良经过持续试验,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继续沿用狗锁式火枪的隧发撞击方式,但枪管和瞄准具的改良,从而使得同治二年式火枪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

同治二年式火枪的枪管采用强化后的不锈钢制造,水压机的进步给枪械钢管使用的钢材带来了极高的强度和硬度。而添加了镍铬元素后的不锈钢枪管,降低了火药对枪膛的腐蚀,延长了枪管的使用寿命。

而瞄准具的首次改进,得意于邓浩楠透露给他们的一线的原理,枪管口安装了准星,枪身安装了瞄准具。v形缺口式照门,大麦粒式准心,倒v型使得士兵可以精确射击。

但同治二年式火枪并没有被邓浩楠批准大规模生产,而是一直在试验。最初的原因是钢材价格昂贵,一支火枪造价高达一百两银子,大规模装备军队太费钱。

于是该型火枪一直在试验,不断被徐光启他们改进,不断的缩小成本。

直到神武二年,随着帝国钢铁技术的不断提高,冶炼钢铁和锻造设备的不断进步,火枪的成本终于被控制了下来,只有不足九十银元,不到一前的一半价格。而徐光启表示,大规模生产的话,成本将更低,最终会控制在七十银元一支左右。

此时,帝国在火枪上面的储备已经不多了,因此邓浩楠批准建造。

不过,同治二年式火枪的命名被取消,改为神武二年式步枪。

将火枪改为步枪,这是邓浩楠执意要求的。因为此时已经不再用明火进行引燃火枪中的发射药了,而是全部改为强力击发式。同时,欧洲大战很快就会导致隧发式火枪的流行,很快都会改称步枪,因此邓浩楠为了抢在其他国家之前,先将帝国的军队使用的火枪改为步枪。

神武二年式步枪,西方代号30式隧发枪,有步兵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8毫米,枪长1460毫米,枪重429千克,弹丸重321克,射程500米,有效射程230米,配备四百三十毫米长刺刀一把,可拆卸;后者口径173毫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36千克,弹丸重213克,射程350米,有效射程150米,配备四百毫米长刺刀一把,可拆卸。

使用铅制弹丸威力极大,能在100米内击穿骑士所穿的重型胸甲,或者两匹战马,三四个人的身体。此时欧洲大多数同等重量的武器在100米以外几乎不能造成任何伤害。

神武二年式步枪,由于枪膛使用高强度不锈钢钢管,因此膛压承受力显著增强,达到了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绳枪的膛压水平,但却比其轻了很多。后者使用半个小时后一般就需要架上支架继续作战,而神武二年式步枪已经接近近代火枪的重量,虽然依然显得重,但足够士兵支撑下来一场高强度战斗了。

在火药上面的改良效果不大,除了给士兵配备定量火药的小瓶外,在火药威力上面不容易提高。这主要是邓浩楠太懒,没有继续他的化学实验,无法得到先进的火药。当然,邓浩楠身为一国皇帝,每天的事情很多,没有时间而已。

不过,眼下虽然火药没有得到提升,但是现有的机械制造技术却是提升了,变相的弥补了火药的不足,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邓浩楠都认为中华帝国的武器是领先世界的,因此他不担心这个。

当然,邓浩楠不研究火药,不代表他不关心。帝国大学不少的炼金师,也就是未来的化学师,他们受命于邓浩楠,研究威力更强的火药。因此,即便邓浩楠自己不研究,他也没让别人闲着。

除了步枪之外,第三步兵师还装备了转轮步枪,邓浩楠称之为机枪。

这是徐光启发明的,他根据欧洲人的转轮火枪的原理,提出了步枪也能做到连续发生弹丸的构想,并以此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三十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因此邓浩楠称之机枪,比西方最早的机枪早了一个世纪。

步枪进步了,步兵炮也同样进步了。

神武大炮,也称神武三年式步兵炮,西方代号31式步兵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口径100毫米、20倍径、有效射程:实弹1500米霰弹1800米,弹重:实弹6公斤霰弹10公斤、射速1发分、炮架重180公斤。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最大的特点除了口径增加到一百毫米,倍径增加到了二十提高了射程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它实现了后装弹药。

能够实现后装弹药,就是后膛炮。这种进步足足领先了世界两百年。当然,不是技术水平的领先,而是理念的领先。后装炮早就有人提出了,但是却因为很多问题为没有被采纳。首先就是钢材问题,后装需要的炮闩技术十分复杂。

欧洲人也能耗费精铁来打造,但是造价将会相对高,因此欧洲人普遍因为经费的昂贵而无法制造。当然更多的国家还是因为没有后装炮的理念所致,例如现在的法国,已经具备了制造后装备的技术条件,但是他们没有想过使用后装炮。

当然,后装炮最大的问题是炮闩,炮闩的强度必须能够承受得住炮膛火药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一旦炮闩强度不过关,一开炮没等打着敌人,自己人先挂了,那就笑话了。

这也是欧洲人顾忌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的钢铁强度不够,亦或者是造价太高装备不起。

中华帝国的钢材强度已经过关了,因此后装炮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解决了。

不过,这还不够。炮闩的问题解决了,但后膛炮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火炮后装时炮闩,相应的反后坐装置需要改变。以前使用前装炮发射,后面是一个巨大的炮屁股,他的重量足够稳住火炮。但是采取后装炮闩时,由于炮闩的设计精密,不可以像以前那样开火后坐时不用管它,大屁股撞不坏。但如今的炮闩不能受到这样的后坐力撞击,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