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盛世中华 > 分节阅读 359

分节阅读 35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劳资行为。

“前面可是邓廷桢邓大人”

接到圣旨后,邓廷桢怀着一颗热切的心就火速启程赶往北京。路上不知不觉中一个月就过去了,一路已经行到了河北顺德府。

这一次北上进京,邓廷桢只让只带了两名侍从跟随,生怕人多了招摇过市,反而是影响不好。他不是笨蛋,虽然心怀大公,可也知道自己会成为一部分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众人瞩目之下,还是低调的好

水上走船,路上行马,很是辛苦。进入了河北地界,北京城已然在望,邓廷桢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巨鹿县城。

时间接近晌午,邓廷桢身着便服,迈着缓缓地步子,一人徐徐走在街上。天寒地冻,城内人流却依旧是往来不息。街道上车水马龙,屋舍产然,满脸红光的行人中几近看不到几个面带苦黄和菜色的。看着这般情景,邓廷桢心头大感舒畅。

民间的富足就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最大保障。开国不过十年,中华朝就如此风华,梁纲的外扩政策之功不可湮没。

在周边转了一圈,出来已快半天功夫了,邓廷桢就打算回客栈去了。

正欲转头回去,听到有人在背后高声叫喊,不禁一愣。

邓廷桢心想:“我虽然几次入京城路经此地,可在此并无相识之人啊同窗学友也无人在此地立足或是为官。且自己身着便服,就是官府的人也认不出我来,何况他人。”不禁十分纳闷。可纳闷归纳闷,邓廷桢还是转过身来一看,来者果然是一个不认识的人。应该也是官场中人,四十岁上下,虽然一样穿着便服,但举手投足间却有着一股官威。

这下邓廷桢就更加奇怪了,这人是怎么认出自己的“在下正是邓廷桢,不过不知阁下是”

对面中年人和和的一笑,拱手行礼间说话,“下官胡秋,为此地县令。”

巨鹿父母官邓廷桢心中还是好奇此人是如何认出自己的。不过这话却不好直白的问出。“原来是本县父母,失礼了”心中暗自组织着话语。

“邓大人路径本县,胡某自该面请,且此次鞠兴楼中也有人闻的大人的声名,下官特来邀请,不知”胡秋可不管邓廷桢的纳闷,立刻就道出了本意。那鞠兴楼中的那位,可是他惹不起的。

邓廷桢本能的就想拒绝,但转念再一想,胡秋与自己互不隶属,没有半点利害关系,现在亲自来邀,可谓是给面子之极。自己要是一口拒绝了,怕不仅会得罪鞠兴楼里的那个无名氏,连胡秋这个跑腿的也都给深深得罪了。“呵呵,这点小事邓某岂能不从胡大人不须亲来,只一小吏就足以。还请前面带”

“请”

“请”

第二卷 烽火连天 五百章 窥视安达曼

“张中丞”看到鞠兴楼中之人,邓廷桢惊讶的叫出声来。怎么会是张师诚他可是河北的巡抚啊河北省治地在保定,张师诚怎么来到巨鹿这小小的鞠兴楼中“是因为自己吗”

“两年不见,维周蔚然成器啊。”张师诚对走进来的邓廷桢如此说道,口气出人预料的是熟络。不过,一旁的胡秋脸上却不见一丝惊讶,因为他早就知道张师诚和邓廷桢间的关系。要知道,在邓廷桢远赴四川绵州任前,他可是足足在张师诚手下干了四年下属的。

张师诚,浙江湖州人,乾隆南巡中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后迁吏部主事,末因忤和珅,缘事降中书。

嘉庆初期,和珅权柄极盛,张师诚避祸弃官还乡。红巾军攻打浙江的时候,张师诚因为老父老母不便远迁的缘故并未外逃或是举家搬迁。当然,他也没一开始就投入红巾军的怀抱。只是张师诚终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外省官员要早上几步登上红巾军这艘大船。以他的才干和能力,在中华朝高层官吏奇缺的情况下,现在做上河北巡抚的高位是一点都不稀奇。

比如说,当初的那个汪廷珍,现在不也坐上了广东巡抚的位子

中华朝官制大变样,各种各色部门的出现,让中央部委的空位猛然间翻增了好几倍,那也自然需要好几倍的人手去填补空缺。现在的帝国官场比之只有六部的前朝各代,官僚们的期盼可是希望猛增多了。

“在此竟喜遇中丞,实乃下官之幸。多年不见,老大人精神依旧。”邓廷桢一时间迷惑难解,为张师诚的出现摸不着头脑。嘴边只能说着应承的话。

张师诚人不老但却早已经成精,一眼就看出了邓廷桢的困惑,嘴边微微泛起一抹自嘲的笑来。“维周,坐”

他是不得不来此一会,身不由己啊。

鞠兴楼,鞠兴楼,蹴鞠欢兴之楼。那就是落坐在巨鹿球场的旁边,坐在楼中,球场上的一应欢呼声都能尽数入耳。最高的三楼还能将球场的一切尽收眼底

今天巨鹿球场上也有比赛,但场上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声却半点没有影响到房内两人的谈话。胡秋稍微落座了片刻就起身告退了。

“维周是南京人氏,大江之南商贾之风鼎盛,莫真不知到此事牵连之重大,上下瓜葛之深重”没过多久张师诚就彻底把话说开了。

邓廷桢的脸沉了下来,担心到底成了事实,张师诚这个老上级今日见自己果真是为了说服自己。他,也被人拖下水了。“中丞非不知事情之危害于国之难重”邓廷桢没有回答张师诚的话,却如此反问张师诚。

对方身为朝廷大员,封疆大吏,邓廷桢不信张师诚看不出其中的危害来。

这件事,邓廷桢甚至认为普天下的明眼之士都能看出其中的危害来。之所以还有大批的人来阻挠,仅仅是因为立法保护劳工危害到了他们的权益。以己之私害国家之利,皆蛀虫也。其心可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中丞,此言乃圣上告诫天下文武之警句,邓某自文官院以来时刻铭记在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