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盛世中华 > 分节阅读 314

分节阅读 31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间的推移,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丰富的执政经历和阅历,真就不太可能办的下来。

中华帝国日后的官场就会跟梁纲前世的红朝一样,科举过后就要在基层低级上爬,一点点往上混。

可能军伍出身的人,因为一场战争的原因,年纪轻轻就已然跃居高位。但是在政治上,如和珅一样二三十岁就独领一朝风骚的人物和现象是不可能再出现了。

4502年就是中华帝国为日后宏伟蓝图奠基的开始一年,四方平定后梁纲终于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内的发展建设上了。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军队就可以至此刀枪入库,放马南山了。虽然有大批的军人纷纷退伍归乡,但是中华军的规模却并没有因此消减分毫,老兵退伍的同时更有大批新兵入伍,而且骑兵部队和海军依旧在时刻不停地增建中。

在民间各学校学院纷纷设立的时候,中华军也没有直接归于平淡。他们只是把大阅兵后的激昂变成了一种平实

海陆炮步骑后勤诸科,二十所士官院校和十所军官院校就是在这一年时间中相继建成的。连同一南一北两座讲武堂,4502年的梁纲给中华帝队的未来打下了最最扎实的基础。

同时附属军官士官院校建立的还有警察学校,虽然警察所需的刑侦和法制两方面要素,军校无能给予,人员都是从各地各方面抽调的老手填充。但是以附属来形容此时各地建立的警察学校,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其内的军事化训练和管理的教官全部都来自于军队。两边的关系日后自会慢慢脱离,但现在却实在是打断骨头连着筋。

梁纲4502年的教学改革和科举改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也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他忘了兴建师范了。

了解到各地师资力量匮乏的时候,他脑子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总是这在中国是正常的,要怨就怨儒家传统,怨满清那群混蛋。却从没有继续往下再想一步。

直到年中时候梁纲才醒悟过来,自己欲要兴中华新式教育,就必须先兴中华新式师范

师者,人之模范也。只有新式的老师才可以培养出足够优秀的新式学生。自己光一门心思的建学校,却把最重要的根本给丢了。

于是自每省一所学院之后,梁纲又下令文教部,在全国各地筹建高等师范学院以及中等师范学校。

虽然是在尽全力的弥补失误,但是因为仅有的一些人才都已经散入各个综合学院之中,各地的师范发展都是缓慢的很

与梁纲欲破开儒学枷锁,重铸中华尚武精神一样,中国的教学改革同样是冰山才露微微一角,任重而道远

4502年十二月,内阁财政总结。全年财政支出共三亿三千二百三十九万银元,商税收入一亿两千五百七十六万银元,海关税收两千四百五十四万银元,农税四千七百九十万银元。国家专项经营,得利四千二百万银元。全年财政赤字一亿四千零三十六万银元。合白银七千万两为更改十进制之后的重量,两块金元银元合金银一两。

再有一点就是,前文阅兵时的大炮重量未动,依旧是十六进制时定下的重量。忘了该了,在此抱歉

七千万两白银,一亿四千万块银元,这等的财政赤字,是个可以生生压垮一个强盛国度的巨大数额。若非有丰厚异常的老底在支撑,梁纲早就忙的焦头烂额了,更别提有闲心搞什么新年国庆大阅兵了。

前期的红巾军,后期的中华帝国,梁纲真应该好好的感谢和珅。非是他贡献出的金山银海,就梁纲早年积攒下的那点家底早就耗光用尽了。他也不会像现在这般的逍遥自在了

和珅,对满清王朝的害,对中华帝国的益

梁纲本人来说,他真应该重重褒奖和珅。这是一个真正的无名英雄,党的好同志啊

第二卷 烽火连天 四百五十七章 再添一子,廓尔喀生乱

四百五十七章再添一子,廓尔喀生乱

七千万两白银,一亿四千万块银元,这亏空,这赤字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梁纲可以光明正大的说,自己一个子都没有枉花

首先华北水灾。黄河改道带来的隐患依旧没有消停下,虽然今年的水灾水情远没有最初两年那般的厉害,但也祸及百万苍生

赈灾、救济,返家后的安置,都需要钱。

其二,蒙古人。一百多万蒙古人被圈禁在边关各地,虽然他们自己养羊放马,还能顾得住自己大半的吃食,但梁纲也需要大批的物资、钱财投入的。而且从内地迁移更多的百姓出关,这也需要费大笔的钱粮和物质去安置。

第三,军费。海军真是一个耗钱的玩意,军队的招募扩充以及武器的继续更换,等等一切在今年三亿八千多万银元的花费中占据了很不小的一个数目。

第四,各地的学院学校学堂等建设和大量的交通基础建设,按照今年的财政收入,梁纲全国各地如此大规模的投入,绝对是有相当大数额的差距的。

第五,移民。南洋婆罗洲,东北关外,西北青海、新疆,西南云贵,未来可能还要顾及,数以百万计的移民迁移四方,这大笔开销无疑是需要国家来支付。

最后就是官员俸禄支出,中华帝国管制改革之后,各层级别官吏和官员数量大大增加,这俸禄支出自然也大大增加,要知道中华帝国可是高薪养廉的。如此各个方面综合一块,七千百两白银,一亿四千万块银元的亏空赤字就出来了

冗官、冗兵、冗费,北宋中期才遇到的三烦,梁纲立朝之初就可以说是遇上了,而且还是他自己自找的

不过眼睛不需要全盯在赤字上,在看财政问题的同时大家也要注意到中华帝国每年的财政岁入。两亿四千万银元,合一亿两千万两白银,也就是未改制之前的一亿两白银。

这已经是明清以来未有之盛局了。满清鼎盛时期的财政岁入也才不过八千万两白银,中华帝国立足才刚刚四年就已经超出了其四分之一,如此局面绝对称得上是前所未有。

梁纲虽然为那七千万两白银的赤字唏嘘,可对于帝国的财政,他绝对是持赞赏态度的。

四年时间下来,中原、江南经济的迅速复苏和恢复是保证帝国财政岁入的最基础根基。中华朝提高了商业税率,降低了农业税率,改整了食盐贩卖,进一步加强了对食盐销售渠道的控制和对私盐贩卖的打击,一系列动作极大地提到了帝国的财政岁入。

两亿四千万块银元不会是帝国财政岁入的顶点,这个数额还会持续扩大,梁纲对此坚信不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