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盛世中华 > 分节阅读 246

分节阅读 24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人选,只是由彭泰暂捏。

举国草创,自然辛苦多艰。说实在的,就梁纲现在手下的这班人,错非红巾军一直来都以火力为主要助力,刀枪冷战的话,梁纲真不大相信自己能抖起来。让人看得眼前一亮的干才实在是太少。

“臣等谢主隆恩。”分封结束后,满殿众臣再次跪地俯首,扣恩拜谢。而今天的这场登基大典,至此也算是圆满结束了正体,只剩下下面的大宴群臣了。

钱大昕吁吁的喘着气,这么一趟子折腾下来他这快七十的老人确实有些够呛了。

好在是结束了。陈诗边上扶着他,把手往一侍卫一招,片刻时间一个保着锦缎的墩子就被那侍卫拿上了殿来。这是梁纲特意给钱大昕的优待。钱大昕本来对梁纲的这点小手段是不屑一顾的,可现在时候一屁股坐在锦墩上,腰背两腿间为之一松,那股舒服感都差点令他呻吟出声来,心中对梁纲竟也生出了那么一点的感激之情。

第二卷 烽火连天 三百四十一章 嘉庆心意定,北京暗谍起

三百四十一章 嘉庆心意定,北京暗谍起

钱大昕的感激不感激,梁纲才不在乎呢。只要红巾军继续发展壮大下去,早晚有一日他能网尽天下英才,收为己用。

而眼下时期,封疆建国后的种种可预期的麻烦,只能算是临产前的阵痛,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只要挨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就一切都能走上正途。

而纳入正途,合理掉内部短缺的红巾军,强大的战斗力爆发出来,也绝不是落后的满清所能抵挡的。

所以,梁纲信心满怀就不改称汉军了,还用红巾军这个老名。到称帝时再进行更改。

梁纲南京建国称王的消息在军情局的暗中推动下,像是一股疾吹而过的旋风迅速刮过了大江南北。

出现在中华大地已有数年时间的红巾军,也在这一日正式甩掉了过去叛逆的帽子。

从今以后,再也没人能从心底里发自灵魂深处的蔑视红巾军为一群叛逆了,毕竟梁纲这个汉王控制的地盘已经很是惊人。完全可以看做是一股争夺天下的力量。

而且建制称王后,红巾军辖地内本来一些对红巾军心生抵触的人,现在也渐渐自觉认可了梁纲的统治。这批人多是以乡绅士子为主,而说到底,之所以如此就是一个称王所带来的影响。

北京,紫禁城。

毓庆宫内,嘉庆得知了梁纲在南京自称汉王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到了极点。“这天下还是我爱新觉罗的天下,梁纲,无道逆匪,宵小之徒竟也敢妄图神器可恨,可恨”

乾隆刚死没多久,养心殿虽然空了出来,可嘉庆并没有急着住进去。所以现在他的落脚地还是毓庆宫。

嘉庆以下,朱珪等一些他的心腹重臣纷纷低头不语。这边乾隆刚大行,那边就传来了登基称王的事,实在是不吉利。而这份不吉利当中,更多的却还是他们这群君臣心底的黯然和无奈。

就比如说湘黔起义军中的吴八月,他也是自称的苗王,同样是王,而且还时间更早,可是得到了如此消息的清廷,上到皇帝,下到普通一臣子,虽然表面上呵斥怒骂,但心底里却是根本不以为然,丝毫没将它们放在心上。即便那时的湘黔义军是最兴盛的时候,嘉庆等人也照样对他们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能有充足的把握,一定拿捏得下那支闹腾的湘黔义军。

可是事情落到了梁纲身上就大大的变样了,与吴八月相比,二者间的实力和影响力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的。

吴八月的苗王只是狂妄自大,梁纲的汉王却是名至实归。红巾军有那份实力,让梁纲配得上自己的那个王字。

发了一通脾气后,嘉庆无奈的坐了下来,满脸的疲惫之色。殿下的朱珪、王杰这群人虽然能力出众,可是那是在行政上,在最急切地平叛战事上却并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帮助。因为现在的清军真真切切的是打不过红巾军

不过打不过红巾军,却可以打得过白莲剿匪

嘉庆当了一年多皇帝,大局观还是有那么一点的。他知道自己想要逆转对战红巾军的形势,就必须在实力上对比红巾军占据到绝对优势,可是现今鄂西、汉中、川陕的白莲义军不灭,湘黔苗民不定,清廷根本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集中力量来对战红巾军,反倒还要为这些地方花费上大把大把的钱粮和消耗掉极多的精力。所以要对战红巾军取得胜利,嘉庆认为第一步首先要做的就是遏制甚至是消灭掉白莲义军和湘黔苗民,只有如此,他才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全力以赴的来打好针对红巾军的这一仗。

脑子里闪电般翻转着念头,嘉庆的思绪不由得就转到了西部战场上。这几个地方中,鄂西的战事成果最显著,那里的白莲教匪已经得到了明亮极大地抑制,现在都已经被其逼迫到了施南府的山地中,与川东同党相连。明亮手中实力有限,做到这一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而主力被抽调的湘黔战场,吴八月颇有抬头的架势,但是经过先前的两年厮杀,苗民已经流尽了血,现在吴八月虽然蠢蠢欲动,可要想想当初那样汇集几十万军民却是想都不要想了。算是个僵持局面。

四川战场上同样是僵持,有七十五等几员悍将在,在得到了回援川兵的支援后,要他们平定四川白莲教匪自然是不易,可是单守住成都一带却还是一定更能做到的。

最后的是汉中陕西战场。至今为止,这里是西部各个战场上清军兵力集结最多的地方,更是汇集了杨遇春、王文雄、乌大经等诸多名将,加之以知兵晓战的宜绵统带,本是没道理抵不过襄阳义军的。

清廷对陕西战场也是报之以厚望,希望宜绵能够顺利杀下汉中,平定了陕南和襄阳义军,继而再下四川,扫荡川中剿匪,然后一路东进,荡平鄂西,最后与各路大军汇抵南京。

然后有那个蛀虫在,陕西大军又怎么可能顺顺利利的打仗现在东部战场的北路军、西路军都已经纷纷覆没了,陕西大军却还在西安一带与襄阳义军纠缠不清。

奏报粉饰,掩败为功,冒功升赏,营私肥橐。这就是山西大军最大的隐患。因为在军营中可以捞到大笔的好处,所以那些在京中供职的谙达、侍卫、章京等,遇有军务,无不营求前往。而那些从军营返回京城的人,即使是平日里家境很困顿的人,也顿时家境变得充实起来。这些人到军营无不是大捞一把,之后往往以祭祖扫墓为名,托词请假,以带所蓄之资回籍置产。

也正因为军中有这样大的好处可捞,以及有这么多的小蛀虫在做活,所以各路带兵大员,纷纷有意迁延,藉此肥己私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