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之帝国崛起 > 分节阅读 135

分节阅读 13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可在一场战役中,一个弩手能发射三十支箭就不错了,就是因为要开弩耗费地力气太大,时间越长弩兵作战就越困难了,而且因为手臂无力也很难保证射击的精度了。

而郑啸他老爹加入这个绞盘后,现在郑啸麾下的弩兵可以轻松地射出九十支弩箭,还能保证精准度。这已经被誉为神迹了,现在马钧居然提出还能改造。让郑啸实在是意外中地意外。

“这个绞盘的发明者实在是天才,有了这个绞盘,弩兵地作战能力被大大的提高了。但是这个绞盘有一个缺点,就是耗用地时间有些长,用手开弩不过一次呼吸间的事情,而这个绞盘却需要两息的时间,这就让弩箭发射时间延长了。”

“德衡你有办法让这个时间缩短”

郑啸不信有比他老爹更厉害的人物。不过要是他老爹知道他这个想法的话,估计也一巴掌就过去了。你老子我前世又不是学机械的,能搞到这步就知足了,你小子。个人崇拜也不是这样滴嘛

“有,我扩大了这个绞盘中的一些部件,可以用同样的力量上弦,但是速度和手开是一样快捷的。”

说完马钧绞开了弩箭,果然在一息之间就完成了。也看的郑啸目瞪口呆。吩咐取过一部现在使用地弩,亲手上弩,效果高下立判。

郑啸大喜过望,这个改良虽然对自己的铁骑没有多少作用,但是对于步军中的弩手却是大有帮助。

自己的铁骑就是因为以前秦弩的上弦时间太麻烦,所以每次作战前都是上好弦地。一旦开始冲锋作战,射出一箭后立即挂弩,投掷短矛,而后拔刀冲杀。因为骑兵的冲锋速度太快,是不容的骑兵们在上弦开弩的。

但是对于步军中的弩手意义就不一样了。有了马钧的改良。步军的上弦开弩的速度快了一倍,那就意味着可以更快的射出弩箭。

郑啸现在似乎已经看到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弩箭向着敌人射去了。

“好好好”郑啸连叫三声好才问到:“这个改良地绞盘造价如何我要全军改装,需要花费多少钱财”

“这个,我只知道一架弩来说的话,改造费用大约五十钱左右。应该不算太多。”

郑啸看着马钧心虚的眼神,心中高兴。自己治下还算太平。一石粮谷不过八百钱。这还都是因为老爹当初给自己定下一个官位,议物从事。

这个议物从事的权利极大。虽然是从事之名,但是和别驾一职位却是平起平坐了。这个议物从事管理的就是自己领地内的物价,根据每年的各地收入订立统一地物价,一石谷物多少钱,一匹布多少钱,这都是议物从事订立地。

而现在郑啸手下的议物从事是杨松,自上任议物从事阎昆病逝后,郑啸启用了华阴名士杨松为议物从事,颇有成绩。

郑啸一听改装一架弩需五十钱,并没有多少钱,但是却能提高弩兵作战能力很多,值得,太值得了。

“德衡,让你做这个水曹掾史太委屈你了。这样,你便做我地匠造从事吧,专司改良一切工具器械,不管是何种军械,你都有权力调动改造。”

“多谢大人。”

“这改良的水车和弩我会安排匠造坊全力生产的。这水车是你改造的,便叫马钧车吧,听起来有点奇怪,不过算了。也算让你青史留名了,哈哈”说完郑啸起身大笑而去。

马钧大喜过望,这般荣宠,实在是比高官厚禄都开心啊。这样一来,有使用水车的地方都会有人知道他马钧的名字,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高兴呢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

和郑啸一起回来的陈琳却给郑啸提出了一个难题,显然这年头没有知识产权一说

第两百章 百家争鸣

“主公,这水车改良应用之后。我们的粮食产粮提高了,可这水车并不复杂,别的诸侯很容易也就仿制了。这马钧车不但利于我们自己,也利于敌人啊。”

郑啸也是无奈,想了想:“师兄,这个就不要太追究了。诸侯之间的战争总归都是汉子内部的争斗,这马钧车能造福百姓,别人学去就学去吧。至少能让各地的百姓日子过好一点。

虽然诸侯也能得到一些便利,但是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情。难道没有马钧车诸侯就征不到粮食,不打仗了吗能多让百姓们喘口气就行了。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尽快统一天下。”

陈琳不禁赞叹郑啸的胸襟,有这样的人,是百姓的福气啊。陈琳现在看这个小师弟实在是顺眼,这天也该变一变了,由自己小师弟统治,百姓应该会好过很多吧。

现在陈琳执掌着西凉学宫和华夏学宫,在这里的教育中,陈琳早早就加入了效忠郑啸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学宫中求学的学子,这对以后郑啸是非常有利的。

“对了,师兄,既然今天有空,我也和你讨论下关于学宫的问题。这个事情我爹那个时候就提出来过,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了。”

“什么事情”陈琳很好奇,他执掌学宫,自然很关系这个问题。

“就是开百家之学。”

郑啸这一说,陈琳就想起来了。当年郑啸的老爹郑睦就提出这一点了,主张学宫开百家之风,恢复春秋时期百家学说并立的氛围。但是由于整个大汉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阻力太大不得已只有放弃。

而现在到了郑啸这个时候,这个就不是问题了。首先汉庭正统已绝,现在是诸侯混战的时代。就是有人反对也没有办法。更不要说现在郑啸雄踞西北,那些文人更拿郑啸没有办法了。

同时,现在的学宫名气已经非常大了。和颍川书院并称南北两院。成为读书人的圣地。现在发起这样的改制,也不会有多少问题,有识之士自然明白这百家争鸣自然要比独尊儒术好,只是这个论调没有生存环境而已。

现在一旦郑啸提出,从汉武帝时代起被压制数百年的百家之学,必然群起响应。至于儒家地反弹,这个似乎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首先。郑啸的身份。作为大儒郑睦地儿子,清流蔡邕的女婿。郑啸虽然被认为是个武夫,但是在士林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更不要说还有陈琳这位名满天下的名士掌舵。

其次。郑啸的实力。现在郑啸作为西北的土霸王,谁能拿他怎么样就是这些儒生想反对。又有什么用郑啸在西北得到百姓拥戴,麾下雄兵十万,谁还会为这点事情和郑啸刀兵相见不成

“是啊,这个心愿师傅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但是一直得不到实行,这个是师傅的遗愿,一定要完成。主公你可有具体方案”

郑啸一听心中乐了,具体方案,这个还需要心地话我要你们做什么在说了。老爹当年早就有方案了,执行就是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