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兴宋 > 分节阅读 220

分节阅读 22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种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再这样下去,来海州的商人越来越少,我们吃什么喝什么所以,这次我们借褚姑娘的事发难,把队伍拉到了桃花观,但调动兵力是需要枢密院许可的,为了不让人找麻烦,你就以桃花观为补给中心借机剿匪。咱们借此机会,开一个先例一个不用枢密院下令,团练自家调兵剿匪的先例。

褚姑娘要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我估计明后天,罗进士一定会去拜访我,那时,他也会听到褚姑娘上诉要求离婚的消息,可我不想见罗进士,也不想让罗进士来桃花观骚扰,干脆咱们封锁桃花观,在桃花观设立剿匪指挥部,禁止闲人出入,而后出兵扫荡周围群山,让山中没有一个匪徒存身。”

凌飞鞠躬:“师傅的计较总是有道理的我明天就把团练总教头的仪仗竖起来,同时调动附近所有团练,封锁云台山,让那些匪徒无处流窜”

“也算是消磨时间吧”时穿的气势突然降下来,慢悠悠的说:“这场官司,从下达通知开始,准备诉状,排期候审,前前后后至少要折腾一个月,咱封锁桃花观需要一个理由,搂草打兔子,慢慢折腾吧。”

“徒弟明白”凌飞躬身告退。

缺人手啊望着凌飞隐入黑暗的身影,试穿不禁哀叹。按计划,凌飞应该去沭阳接收刘家给的五千亩土地,顺便筹建沭阳团练,但时穿这里有许多事不好自己出面,又不得不把凌飞调了回来,好在沭阳刘家挺上道,乘着这个冬闲,正调集人手修建团练宿舍。与此同时,黄爸那里也如期调动厢军,开始修筑沭阳通往海州的道路。

在此之前,黄爸也买下了毗邻白虎山的两座山梁,就等时穿这里“清障”完毕,便把沭阳厢军秘密开进山中,整修荒山栽种茶苗而山区隐藏的匪徒,也是“障碍”的一种。

时间慢悠悠过了三日,海州读书人仍在相互串联,舆论纷纷围攻罗进士。罗望京当天拜访时穿不过后,回家见到了守候的衙役,获知褚素珍递交离婚申请的消息,又羞又恼的罗望京当夜奔向桃花观,被团练挡在山外,他先是要求面见褚素珍,遭团连拒绝,后又求见坐镇此处剿匪的时穿,被告知:非军情传递,一律不准。

罗望京在桃花观闹了半日,怏怏下山这一切闹剧,时穿懒得理会,他每日里只管背着手,听听团练传回的消息,顺便陪施衙内在桃林中散步

三日后,崔庄社兵在云台山深处堵住最后一股劫匪,时穿下令凌飞指挥攻击,自己依旧悠哉游哉在桃花观闲逛。

山坡下,社兵往来汇报,一名斥候报信:“三十个人,五把弓箭,短兵不详。”

凌飞努力学着时穿那种天塌下来不以为然的表情,严肃的听着传讯的社兵汇报,而后他想了想师傅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面前的这拨匪徒其实没什么大罪,就是一伙去年从外地迁来的流民,因为耐不住饥饿与贫寒,抢劫了附近几个村落的耕牛,私下里宰杀了充饥。这伙流民聚众打劫之前,已经编入了厢军,进行了简单的军事训练。

宋代厢军分两种,一种是校阅厢军,一种是普通厢军,校阅厢军多数是流民中最身强力壮的,他们编入厢军后,会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有时也担任一些军事任务。对于校阅厢军,官府是给发薪水的,这笔薪水从中央政权直接划拨下去。而非校阅厢军的存在,则纯粹是一种慈善事业了,官府也就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然后借这个名义,给他们发一份口粮,让他们得以糊口,不至于起来造反或者作乱。

宋代是个天灾频繁的时代,这时候地球正在进入“小冰河时代”自冰河时期以来,地球温度的另一个最低点就出现在宋代。因为灾难的频繁,宋代厢军机构不得不持续扩容,以收纳不断产生的灾民,到了宋代中期,厢军越来越臃肿,于是有了王安石裁减冗兵的“变法”。

朝廷实行新法后,大部分非校阅厢军其实并没有裁减,实际上,为了应付“熙宁开疆”的战争,朝廷反而扩大了校阅团练的数量比如陕西枪手长枪手以及步弓手弩兵的数量。不过,他们数量虽然扩大,质量却在下滑。没办法,朝廷的大政策是裁减冗兵嘛,既然数量减不下来,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那就减少财政拨款,这也是一种“裁减”吧。

结果,校阅厢军拿钱少了,兵变越来越多。于是朝廷又需拿钱出来镇压兵变,导致军费总支出不断增加

一般,非校阅厢军的薪水由地方自筹,由地方负担,朝廷一概不管。而理论上,这群厢军负担的是地方上修桥铺路的工作时穿雇用厢军修路就是地方政府对厢军的一种使用方式,貌似这种情况下,也该由地方上负担他们的费用。

可惜,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常常被政事堂的官员所忽略:一般来说,灾难发生的时候,那些贫困地区对灾难的承受能力,以及赈济能力往往最差,唯有富裕的地区,才能经受住小病小灾的考验。

大宋两百余年了,灾民们也学聪明了,一旦有灾难发生,立刻结伴往富裕地区逃窜开玩笑啊,平常想去富裕地区打工,总是凑不够路费,如今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都由官府承包了,只要能跑到地头,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用发愁,反正地方政府管吃管住。

恶性循环下,两百年的大宋在这个时候逐渐变得步履阑珊,那些富裕地区常常要负担超过本地人口几倍的厢军与流民,时间久了,谁都受不了,所以地方政府对于厢军的照料越来越敷衍。

通常,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为了防止大的动乱,地方上的富商以及乡绅常常会联合起来,捐赠一笔钱,一部分用来编练本乡本土的社兵包围家园,另一部分则交给官府,以赞助官府收容流民编练厢军的需求但这之后,地方上的乡绅觉得剩下的事情应该是官府的事儿了。

可地方上的官府也冤啊,地方上增加税收,那是自己的政绩,减少税收就要影响仕途,如今要拿出大量的税收养活厢军,政事堂对这一切不管不问,搁谁谁也不愿意啊

所以,到最后厢军就保持一种最低成本的运作,当地官府提供吃不饱的酬劳,积极鼓励流民返回家乡,或者在当地自谋出路,这种方法在当地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时候还好说,大量的劳动力被蓬勃的商业迅速吸纳了,而后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反过来刺激税收的增长,地方官府也因此获益。

但如果这一切反过来,那就不妙了自从白莲教教匪作乱以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顽固、最神秘的宗教,白莲教在流民中并没有绝灭,而海州的市况有因为寒冬的影响,导致茶叶贸易萎缩,土地干旱造成农产品锐减,无论农税商税,这一年海州的情况都不妙。于是官府对厢军的供养也更加苛刻了,而厢军在有心人的煽动之下,也开始此起彼伏的“自谋生路”。

国人都是比较排外的,厢军本来就是外来户,再加上他们多少有点手脚不干净,于是本地人常常制定一些歧视性政策,比如禁止厢军随意进入村落,有工作宁愿先雇用本地人也不考虑这些外来户。而厢军感受到这种歧视,他们心中的怨气也就更加高涨了,如果有机会,他们并不介意给本地人制造一点麻烦,好处一口心中恶气。

面前这伙被包围的前厢军人员,其实还没有到过不下日子的地步,大宋朝的福利待遇比较好,因为占城双季稻的引进,虽然天灾频频,但终大宋一朝,饿死人的现象很少出现。所以地方政府再苛刻,厢军们吃饱肚子没有问题,只是他们手头很少有钱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