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兴宋 > 分节阅读 114

分节阅读 11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素馨走后第二天,正午,钟楼的钟声大响,全城激荡着洪亮的钟声。轰鸣之中,贡院门开放,至此,三年一度的州级国家抡才大典正式结束。

一个个应届考生面色发青,形容槁枯,如行尸走肉般走出贡院,富裕点的人家一出贡院就拿担架抬走考生,贫寒学子只能扶着墙根,一点点的摸回自己寄宿的客栈与考生进入贡院的热闹场景完全不同,他们出门的时候,贡院门口几乎没有人围观,当晚,海州城依旧在一片静默当中,度过了这个漫长的夜晚。

在这个晚上,各个考生的家里上演着一幅幅各不相同的画面,有的考生家中喜气洋洋,对未来充满美好的预期,有的考生家中死气沉沉,一片绝望,但更多的考生家中是静悄悄一片唯一响亮的是考生的鼾声。

第二天,城市恢复了正常,街市重新喧闹起来,而且常常比以往更喧闹。不管外县来的还是本县考生,不管考得怎么样,这一天都是父母格外纵容学子的一天,恢复过来的考生三三两两的结伴流连于勾栏瓦舍,庆祝自己死里逃生,而自觉考的不错的考生,吃喝玩乐的时候意气风发,至于那些自觉今科无望的考生则破罐破摔,干脆一醉方休,唯有考的不上也不下的考生,则忧心忡忡一副患得患失的神不守舍。

接下来的几天没什么大事,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考试结果,这时候哪怕再来一次“911”,都不被注意。这样的日子一直等到五日后,终于发榜,经过了一番榜下择婿的闹剧,本届海州州试解元黄煜成功逃脱众女的追击,幸运的单身回家

稍后,从贡院一路跑回来的豆腐西施喜气洋洋的过来跟时穿商议:“大郎,那黄公子我平常也搭得上话的,不过,总是要大郎出面下,呀,大郎不是要送贺礼吗我搭个伴。”

时穿并没有去贡院凑热闹,昨天他被时河叫去,四处跑着,联系购买田产。今日一早正在跟黄娥商量雪花膏的新包装瓷瓶的设计,至于谁中举谁不中举,在他看来,早一天知道晚一天知道,没啥区别哦,时穿现在也是有履历有家室的人了,也就是说,他也有资格参加科举。

黄娥在一旁皱着眉头纠正豆腐西施的话:“什么贺礼,这种贺礼叫程仪。”

“这个这份礼物应该送多少。”时穿犹豫不定。

黄娥想了想回答:“本朝最昂贵的程仪是十贯,这个价格是昔日送于范仲淹范公的,因此被人传颂。咱们与黄公子相识一场,但总不能盖过范公吧,不如就两贯起价,最多再添送一点笔墨、加上两刀最好的宣纸,这份程仪就过得去了。”

豆腐西施赶紧插嘴:“需要大郎亲自送上门。”

时穿耸耸肩:“古人祝贺科举,该说什么我可没见过书上的记录黄娥,你陪我同去”

黄娥摇头:“解元公未曾成婚,女眷不好出面。再说,哥哥与黄公子结识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咱两家还有商业来往,你是什么脾气黄公子早就知道,哥哥去了,也不需装模作样的。”

豆腐西施扭了扭柳腰:“我与大郎同去。”

黄娥轻轻摇头:“今日祝贺的人太多,三娘恐怕凑不到跟前。”

黄娥说的是:时穿好歹有一个从九品的承信郎身份,再加上本是旧日相识,家族也是宰相门第。如果时穿前去祝贺的话,解元公黄煜肯定不能怠慢,而豆腐西施只是一个平民,在这样文化人聚会的场合,即使时穿引荐,她也凑不到跟前。

但豆腐西施从来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她想了想,坚决的说:“备车轿,装上两坛豆腐乳,我与大郎同行不信黄公子能把我轰出门外。”

豆腐西施没被轰出门外,但她是从侧门进入黄府的,而时穿走的是正门。对于这样的差别待遇,时穿也无可奈何,因为这个时代规矩如此,他也只好在大门口与豆腐西施分别,随着黄氏家丁的引导,赶到后院的文人聚会区。

今日黄氏宗族大开正门迎接道贺的人群,黄氏族老几乎都到齐了。按规矩时穿去后院前必须拜见这些长辈,故此他顺路拐了一下,没想到很多黄氏族老慕时穿之名,纷纷过来打招呼,时穿被一堆胡须晃花了眼,好不容易脱身开,才在家丁的引导下前往后院。

新出炉的解元公穿了一身喜庆的蓝紫色衣服,正在后堂跟一群小辈也就是同龄举子,故友、同年一起胡吹乱侃,时穿站在门口听了听,那话题他不感兴趣。嗯,说的全是“想当年”,想当年我在科场如何如何,其实压根不用想当年,科考才结束没几天。

眼角瞥见时穿到来,黄煜大喜,招呼道:“长卿兄,我正琢磨着去登门拜访呐,明年年后,你有没有意思前往东京一趟,我与你结伴同行何如”

时穿嘿嘿一笑:“这不好,我那里一屋子女人,我一离开,连个撑腰的都没有,万一有个什么事,她们找谁哭诉”

黄煜朗声一笑:“你家一屋子女人这话说的暧昧,仿佛哈哈,我倒忘了,长卿兄全然忘了过去的事,好吧,我细细跟你说”

宋代的科举考试,州试部分也称解试,榜上名者称为“解元”。考试结束后,这批“解才”将由州衙门安排,护送前往京城,这个护送也称“解”。不愿被官府护送的,也行。他们的考生档案必须从官府走,由当地解差拿着,直接递交门下省,这一对考生的“递解、移交”工作,也包含着对考生身份的甄别。

门下省接到考生档案后,再确定一遍解差递来的考生名单,确定没有顶考、替考,而后进行省试,省试结束后进行殿试,然后就是按成绩排列成为各类“进士”。

基本上,通过省试的考生就已经算“准进士”了,因为整个两宋只在殿试黜落了两名考生,一位姓李一位姓张,这两位后来都出逃到西夏,致力于侵略祖国的“民族融合大业”。而接受这个教训后,宋代不再于殿试黜落考生。

官府解送考生,旅费向来是由官府负担的。但官府行政力量有限,一般这样的解送任务,最多只会派出两名解差。这两名解差在平常的日子还可以,一旦考生人数众多,而沿途的官府驿站铺位有限,难免会出现为争夺铺位而吵闹起来的现象。这时候,两名解差肯定照顾不过来。

大宋朝科举考试进行两百年了,时间久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出现了各种对策,比如雇用州县所属的“大将”、“勇敢”进行沿途保护照料,一路陪同自己前往京城。

因此之故,每年科举考试之后,也是各地赏金猎手们挣大钱的机会,那群未来的准进士,为了保证自己能够一路安全,并精神抖擞的进京参加考试,他们是从不吝惜钱财的,故而,这三个月的旅程下来,名气大、交友广的大将,三年不用干活也饿不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