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隋风云 > 分节阅读 113

分节阅读 11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个没有显赫出身、资历和战功的年轻世家叔子出任宰辅,成为大周军统帅,成为皇帝之下大周最有权势地人,要说没人嫉妒和仇视,那的确是假话,但这种情绪蔓延在军中,将士们的心态明显改变了,老将们心灰意冷,正当盛年的将军们愤懑不平、怨言四起,小将军们又是羡慕又是嫉妒,虽然当前局势岌岌可危,有些人也想奋勇杀敌誓死报国,但士气不振,冷眼旁观、阳奉阴违者比比皆是,更甚者干脆不作为,遇到敌人就逃。整个军中有数十名大都督、仪同大将军、开府大将军,这些人不作为,后果可想而知。

这些话不能说,说了就是自己打自己地脸,而且这种想法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受到冷遇或者羞辱时产生的愤怒情绪,是一种懦弱、自卑和失去自信地表现,做为统帅,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坚持,只待打了胜仗,一切都会好起来。在军中,在战场上,将士们崇拜的是胜利者,是英雄,所以只要打赢这一仗,一切都会改变。

士气、情绪和心态都可以改变,但汉胡冲突、派系矛盾,却永远无法改变。

“晋公临终前的杀戮,对军心士气影响极大。”李丹说道,“皇帝登基后,虽然大赦天下,赦免了被诛者的罪责,但并没有撤消罪责,没有平反昭冤,被诛者的亲族子弟,部下僚佐心怀恨意,关陇汉人和鲜卑人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尤其是对宇文氏和武川人,更是怨气冲天。”

“河阳战场上由大司马宇文宪指挥,这种矛盾表现的最为强烈,大军连战连败,很多镇戍根本不做任何抵抗,听到敌人的角鼓马上掉头就跑。洛京战场上,熊州防线的崩溃也是如此。熊州刺史是独孤信和杨忠的老部下,大概因为心灰意冷,干脆献城投降,导致整个防线全面失守。虽然于翼发动了两次反攻,但其手下各军无视命令,踌躇不前,反攻刚刚开始就溃逃了。”

李丹叹了口气,“看看今日战场,不难发现当日晋公两次东伐失败的原因了。大周军队自太祖宇文泰和一帮柱国老臣先后辞世后,再也没人可以驾驭汉胡两族。十几年来,屡战屡败,晋公能勉强守住这份基业,已经难能可贵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晋公不惜痛下杀手,血腥推行新政的原因,他不是想杀人,而是没办法,不得不杀人啊。”

高颎三人互相看看,心情沉重,脸显忧色。这种事虽然不以为奇,司空见惯,但在关系大周存亡的生死时刻,这些矛盾的爆发却足以致命。

“河阳战场败退的速度太快,导致晋州被围。”赵松说道,“是不是请大司马集结兵力发动一次反攻。把被围晋州的军队救出来”

李丹苦笑。“我叫齐公坚守,和敌军逐城厮杀,消耗大齐兵力。迟滞齐军推进速度,但齐公置若罔闻,根本不听,以致晋州迅速被围。我接受公建议,打算把梁睿调到龙门,齐公也拒绝了

不会像某些人一样成心要出卖大周,置大周于死地。”

几个人沉默不语。

东线战场能否坚守到五月中旬是此仗的关键。现在各路特使就算长翅膀火速飞到了各自的目地地,那也要谈判,突厥人、吐谷浑人和大陈人为了牟取最大利益,肯定要死死卡住大周的脖子。此刻大周军队如论如何要把大齐军队挡在关中之外,否则和各国的谈判就更艰难了。

“秦公有什么最新打算”高颎问道。

“我决定把陇西、河西和荆襄三路府军急速调到关中。”李丹说道,“我坚信一点,突厥人、大陈人和吐谷浑人都不愿看到中土北方统一。所以他们最终会接受谈判,虽然他们的条件可能很苛刻。但我都答应他们,让他们心满意足,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你是说,在谈判还没有结果的时候,就让军队起程”

“对,让他们急速进京。”李丹说道,“这样,荆襄地军队四月初可以到达关中,陇西的军队最迟四月中可以到达战场,而河西的军队在五月上也能达到长安。如此一来,我们就能集结十二万到十三万军队和律光一决生死。”

“这太冒险了。”高颎忧心忡忡,“大陈人得到了江陵,马上就会攻打淮南,以便夺回寿春重建江淮防线,而西突厥的室点密要西征,他也不会让突厥人乘机打河西,唯独就是西面的吐谷浑人让人不放心。室点密西征了,我们又在东线和大齐人激战,这对吐谷浑来说,可是个攻击陇西的最好机会,他肯错过一旦夸吕出兵,我们腹背受敌,局势就失控了。”

“吐谷浑人要什么不就是城池和丝路财富吗”李丹冷笑道,“夸吕那个老东西胃口很大,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满足他的欲望。”

“秦公”苏威惊呼道,“你这样毫无节制地割让城池和土地,出卖大周利益,大战结束后,你如何收场”

“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李丹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我想问问三位,可有什么办法保住我地脑袋”

“这件事不要急,不要急”赵松似乎胸有成竹,“这一仗如果打赢了,秦公至少能赢得一段喘息时间,而在此之前,最关键的是对府军新兵的控制。如果我们能把这十五万府军、州郡兵牢牢抓在手上,宇文氏就翻不了天。”

“你知道宇文宪在河阳战场上为什么一泻千里”高颎笑道,“因为宇文宪要保住自己的实力。你叫宇文宪消耗齐军兵力,他地损失也相当惊人,那么大战结束后,他拿什么对付你”

李丹冷笑不语。

宇文达、宇文训、元伟、韦世康、李纶两天前就到了同州,他们带着新官制,和叱罗协、冯迁、高颎、苏威等人做最后的议定。

宇文达是太祖宇文泰之子,宇文训是晋公宇文训长子,两人都是此次官制修订地主要官员。

苏威详细解释了新官制。这份新官制基本上承继拓跋大魏的三省制,适当保留了大周六官制的一些内容。新官制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中枢和朝廷诸府,九名制也恢复为九品制。地方官制则原封不动,依旧是州郡县三级。

中枢最高官职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位拟上公,非地位尊崇者不得居,因位高不列品。

二大大司马、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第一品。

中枢设三省,外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