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顺治十四年 > 分节阅读 5

分节阅读 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明朝的朱姓天下也没给他们带来啥好处,各种苛捐杂税重压下,不过是苟延残喘过日子罢了。待到后来李闯进京,口号打的倒好,“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屁,患难时同心共济,富贵时却是离心离德,于京城的百姓,不过是又一遭的磨难。

“剃发易服”令,惹来大家众口一词的不满,在满人“留发不留头”的高压下,不平之声逐渐平息。

人首先得活着,活下来的信念根植于各人内心深处成为生存本能。

不管哪一种坚持,都得让位于人的生存需要。

所谓的头掉了碗大的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英雄好汉甭看大家伙私下里嚷的欢,真正事到临到,能不龟缩妥协的有几人想当初崇祯坐前多少大臣义愤填膺誓死不做亡国奴,最后又怎样呢越是嚷嚷的大声,投降时越是干脆利落。

文人尚且不顾风骨媚颜事敌,在底层讨生活的老百姓,何谈气节,何谈血性

终究是随遇而安的占了大多数。

多尔衮于数年前过世,死后遭到顺治的清算,对他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些个与他走的近的亲贵大臣或多或少受到牵连。

倒下了一部分人,必然又站起来一部分人。亲政的少年天子很想有番作为,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朝廷里屡传不谐之音。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陈浩所在的太医院亦如此。

太医院是独立的医疗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看病、制药,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太医院中的官吏和医务人员均称为太医,而且都是汉人。

尽管汉人地位尴尬,却也不耽误彼此算计。

陈家是中医世家,前朝时就担任宫里御医。

明亡后,陈浩的父亲流亡南方,隐居于乡下。

数年前,门生故旧辗转托来消息:今上对前朝医术高明的御医很是看重。

老人家年纪大了,离乡不易,也不想再回到伤心地陈浩身上有一个兄长,继承了父亲衣钵并被父亲寄予厚望的陈家大哥,曾经被认为是学医天才,亡于明末战乱之中,一家数口,连呀呀学语的小孙儿都没站下。

陈浩顶了父亲的差事,几经考核,进了太医院。

初时,陈浩在太医院相当于给人打下手、甚至是打杂的小角色。

就是那种沾光打赏轮不到,出了罪过常常被推出来做顶罪羊的那种。

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了。

这种情况直到去年才慢慢好转,陈浩可以直接给宫里贵人看病,遇到贵人们欢喜,随手赏下来的东西也时有所得。

至此,家里环境慢慢好转。

母亲再不用亲自操持家中杂务,请了一位专管做饭的妇人。春天时袁珍珠怀了二胎,家里就又买了一个十一岁的小丫头,模样清秀性子活泛手脚伶俐,取名叫新月。

桐月是陈浩夫妻进京途中买下的孤女,彼时陈旭日还在娘胎里,一晃九年过去了,桐月也到了该嫁人的年纪。夫妻俩为她说了一门亲事,只等来年春天行礼。到时候两个人一起在陈家做活。

还有一人名唤陈伯,却是陈浩父亲从前的老管家,眼瞅着就上五十知天命的岁数,一生中倒有四十多年在陈家服务。

陈伯妻子早逝,独子成家后跟在陈浩的大哥身边伺候,一就亡于战乱。他打小看着陈浩长大,是以虽名为下人,陈浩一向拿他当父执辈尊敬。

时序进入冬月,第一场冬雪洋洋洒洒飘落,陈旭日弄清楚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里的大概状况。

心里却是隐约添了些不安的感觉。

第一卷 眼花缭乱的世界 第三章 亲情

数日前,陈旭日婉转自陈浩嘴里打听到,今上,也就是顺治皇帝与董贵妃生下了尊贵的四阿哥。

“四阿哥出生那天,你正好落水”

提及此事,陈浩觉得时间赶的颇为凑巧。那几天皇贵妃待产,若无要紧事,当值不当值的太医都要滞留太医院待命,待皇贵妃顺利产子且母子均安才获准回家休息。

当时陈旭日情况一度十分危险,阴历十月的河水冰冷刺骨,刚满九岁的小身体根本受不住。陈伯央人给陈浩递话,喜得贵子的顺治情绪正好,无意中听到这事,当即赐了一棵百年以上的珍贵东北野山参给他。

“那天、四阿哥出生”

陈旭日怔了一怔,这真是赶的巧了。

一时间,脑中忽然晃过一个念头:倘若他迟上一刻,或者早上那么一刻,会不会就能投生于那个皇家贵子身上呢

这个念想倏忽一闪即过,陈旭日注意力不在这上边。

老实说,他并不知道顺治和董鄂妃的儿子确切的出生年月,这时候才从父亲嘴里听到,可他至少知道一件事:这位甫一出生即被顺治寄予厚望、称他为“第一子”的尊贵的四阿哥,出生仅仅一百零八天这日子他记得准,盖因它和水浒一百单八将一个数还没来得及取名,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的死去了。

问题是,董鄂妃生产时,父亲都得在旁待命,等那四阿哥病重,父亲岂不是要做四阿哥的太医之一

倘若四阿哥终于不治这点陈旭日非常肯定负责诊治的太医还有活路吗这四阿哥可是最得顺治疼爱的尊贵皇子,历史上他和其母董鄂妃不幸早逝,累的大批人包括太医、宫女、太监等陪葬。天子若是震怒,迁怒于太医无能,休说本人,抄家灭口祸及满门都属正常。

陈浩不知儿子脑中转悠何等样的念头。

托这位贵主的福,皇上破例赏了珍贵的野山参。陈浩回来后,一半拿来给儿子调理身体,一半给即将生产的妻子备着,是以对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实是充满了感激。

此时嘴里犹自念道:“看皇上对四阿哥的喜欢劲,看来这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要让他坐上去”

话一出口,陈浩自知失言。

因着顺治对甫出生的四阿哥的过度喜爱和重视,朝中对此很有非议。这等言辞,倘若被有心人听到,保不齐就是日后祸患的根苗。

遂暗暗告诫自己当谨言慎行,并叮嘱儿子这些话不得跟他人提起,就转了话题,考较儿子医书上的学问。

陈家既是中医世家,家里的孩子自启蒙之日起就接触中药。

“陈旭日”年已九岁,于此道浸淫当有数年,哪个有大毒少用治病多用伤人,哪个味苦性温能治霍乱,等等,一些药草方面的常识均熟记于心。

现下这个身体换了主人,前尘往事一概不记。

然而巧就巧在,林志斌自己的职业亦是医生,在大医院服务数年,也算是小有名气。

他是西医,于中医只知皮毛,却并不像有些西医,一味推崇各种复杂仪器,把西医奉为圣典,动辙就认为中医中药“不科学”。

正相反,他认为中药材取自田间地头,生来带着自然界的天然灵气,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能治各种疑难杂症且毒副作用小。至于各种砭石法、针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