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顺治十四年 > 分节阅读 1

分节阅读 1(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身后惩处。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改变历史,有时候只需要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

比如说顺治与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

如果四阿哥没有死呢董鄂妃必然不会因此伤心成疾,红颜早逝,顺治也就不会步他们后尘,在二十四岁的年龄撒手而去。

但是,不论二十四岁的顺治有没有去世,他面对的,仍然是一个烂摊子。

倘若有一个来自未来的人出现了,历史会走向什么方向呢

顺治十四年,多尔衮已死,顺治锐意改革,他同母亲孝庄太后,和满朝清贵矛盾重重

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大清的种种政治措施没有最终固化,顺治开始亲政,想要有所作为。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大清初年,满清对汉人的政策,并不像康熙朝以后那么严苛,至少康熙朝开始,汉家女不得入宫,连参选秀女都不能,何况当妃子但是,顺治帝却有一个汉人妃子,恪妃,石氏,是吏部侍郎石申的女儿。就连孝庄太后,都收了一个汉家女做养女。满人入关之后,并没有什么汉女一定不得入宫的规矩。反而是满清皇族为了消除满汉隔阂、巩固统治,率先采取了满汉通婚的怀柔政策不过为了子嗣强健考虑,裹小脚的汉女是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入宫的汉女也多限于汉军旗人或是入宫抬旗。满洲八旗中便有“汉军旗”,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其父佟图赖,就是其中如假包换的汉人。而董鄂妃的血统,恐怕也要上溯到北宋覆灭时期,那时被金人掳往北国的宋朝宗室,极有可能就是她们的先祖。

这种大环境下,主角会怎么做呢

他怎么样卷入皇家恩怨,又为什么不得脱身,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只能留在复杂的环境中他的婚姻能自己做主吗

请大家与我一起关注这个故事。。。

补注::关于董鄂妃实话说,我觉得她是一个好女人,德才貌慧都占了

董鄂源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

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朝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成了女真人”。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强部

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处理政务要服人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审判刑事案件要慎重,不能枉杀无辜,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在历史上容易留下骂名。董鄂妃却是个例外,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很想有所作为。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可见,董鄂妃不但是顺治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的精神支柱,董鄂妃一离世,顺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

顺治娶的第一个皇后,是他母亲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当然也是蒙古族。这位皇后在顺治十年的时候被降为静妃。接着,顺治又娶第二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仍然想把她废掉。因为顺治一心宠爱满族血统的董鄂妃,这自然引起孝庄对董鄂妃的嫉恨。

在董鄂妃即将生孩子的时候,孝庄已经搬到南苑。这个地方位于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

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理由,传下口谕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她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董鄂妃新生的孩子只有2虚岁,实际活了不到300天,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就突然夭亡了。这件事对于董鄂妃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从此,董鄂妃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660年9月23日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

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x天x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