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张辽新传 > 分节阅读 488

分节阅读 48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啊”郭嘉、程昱同时一愣。

郭嘉更是一脸惊讶的将脸凑近张辽。仔细的看着张辽道:“你没有烧坏脑子吧”

“这算舟言”张辽也很奇怪两人为何会如此反应。

“何言”程昱开口了,“你小子前几年还从我那里抢走一部节信先生的书,再且还说书中见解极为精妙,皆是治国理政的真知灼见,怎么此时却要问节信先生是谁”

“啊”这会儿轮到张辽惊讶了。 “我还看过苹信先生的书”

“废话”郭嘉不客气的说道:“不就是那部潜夫论吗。

“原来是他”张辽吃惊的叫了一声。

张辽此时才知道,他所推崇的汉代西凉籍学者王符的表字便是节信。而且郭嘉、程昱没有说错,当年曹操还仅仅只拥有充州一地时,张辽便已经在程昱那边看到了这部王符的著作潜夫论,并对其中很多观点大为赞赏。 尤其是王符本人的思想中受到先秦诸子百家的影响极深,这一点对于一贯倡导海纳百川的学习方法的张辽更是深有同感。

“文和先生刚才说我比节信先生更加激进,不知这”张辽不可担心郭嘉、程昱会出卖他,而且这两人的消息极为灵敏。

“唉”程昱叹了一口气道:“此事奉孝并不知晓,我也是略知道一点。”

“边走边说吧。都堵在这里也不像话。”郭嘉突然开口说道。

张辽立刻明白郭嘉这是要提醒他们注意影响,毕竟三人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即便是分开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更罔论他们此时还聚在一起。

“上车。”张辽抬脚就上了郭嘉的轩车,一点也不跟郭嘉客气。

马车开动,车厢中,程昱看着郭嘉、张辽两人八卦更甚于求知的神情,心中暗叹自己多此一举。但是此时突然也没有办法,谁让他自己露了口风呢。

“文和年轻时也是凉州小有名气的学子,当时节信先生早已是凉州闻名的学者,与马融、真章、张衡、崔缓等名士相交友善。文和也曾求教与节信先生门下,虽然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但据闻文和到是被节信先生看重,似乎还有得了真传一说。只不过此事无人证实,文和也不会明言,也就成了悬疑。但今日文和与文远这句话却有说明此言似乎不虚。唉反正节信先生也已经过世四十年了,提这些又有何用”程昱叹道。

“节信先生我也曾在颍”书院求学时多有耳闻,慈明先生也曾言及季和先生与其的交往,哦,季和先生便是慈明先生之父,荀文若的祖父荀淑。”郭嘉对张辽解释了一句。“慈明先生曾言:节信耿介,不流于俗,学达诸子。文章华丽。不过说到这里。慈明先生就不再多言。到让我们那些同窗之人心中甚痒。难怪文和先生对文远与对其他将领不同。估计便是因为与节信先生的关系,又看到文远不但将潜夫论印刷成书,还到处分发之故。”

“慈明那是不愿尔等也被牵连,莫耍忘记,那时慈明自己也身陷党锢之祸而不能自拔。何况节信先生不但与马融、窦章等人交好,同时也深得皇甫规的推崇,却又因为潜夫论遭到大部分士人排斥,尤其以汝南袁氏为主,慈明兄焉敢与尔等多说什么至于文和 ,不说也罢。”程昱不过小荀爽十三岁,对这些几十年前的所谓隐秘倒也十分清先

“原来如此”张辽点只不虽然他不知道程所言的贾翻和王符兰间的事情真份”,不过两人皆出于西凉,贾诩向当时盛名在外的本地名士求教应当不假。无论贾诩和王符之间有些什么关系,也无关如今的大局,这一点张辽很清楚。倒是贾诩,若真如郭嘉所言,此人也算是外冷内热之辈,绝非他表现出来的那种漠视天下人的样子。

“仲德先生,那节信先生”张辽笑着对程昱说。

“想知道一些节信先生的事情。程昱问道。

张辽点点头,一旁的郭嘉也瞪大了眼睛,露出好奇的目光。

程昱看着两人,说道:“好吧,虽然我也不算知道太多,不过和你们说一些我所知道的也不算什么。那节信先生是安定临泾人氏,据传其无外家,”

张辽当初阅读潜夫论,虽然赞赏其中的内容,却并没有过于打探王符的情况,否则他也不会连王符表字节信都不知道。可是程昱这句“无外家”他却十分清楚,这说的是此人母系来路不清,这一点在这个时代可是绝对会遭人轻贱的一种情况。

“无外家也就罢了”。程昱的声音继续在车厢中响起,“可节信先生同时又是庶出,庶出之子,舅家无亲,节信先生幼年生活极为不易。但苦难生活终究还是掩饰不住那过人的才华,节信先生在加冠后游学维阳,更是与马融、窦章、张衡等当世大家相交甚厚,名声更是直达天听。但却因其生性耿介。为人狂放不羁”说到这里程昱看着张辽、郭嘉道:“这一点倒是与你二人极为相符,若是此时节信先生尚在,必与你二人气味相投矣

说完这句题外话,程昱接着说道:“因为性情缘故,节信先生不芶于俗,不求引荐,故而游宦多年而仕途无门。更因其言辞犀利。颇为得罪了当世的内廷常侍和以袁敞为首的一批士人,从此便绝了出仕之志,而退居家乡,著书立说。不过至此,此老之大名也天下皆知,学问更是因为在维阳长期与马融等人交流而更加的博学广闻,即便是隐居乡里,也是求教之人络绎不绝。当年皇甫规将军解官回乡,当地太守来了都不见,而节信先生一到。皇甫规将军竟然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倒履出迎,援手而入,同坐欢语。这才有了后来的“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之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