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张辽新传 > 分节阅读 486

分节阅读 48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财团也差不到哪里去,掌握了地方权力和拥有大量财力的宗族,完全可以试着让他们接受联合经营的概念。

“嗯这个办法倒是不错。只要有权势相同的几个集团相互牵制,从而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究竟该如何描述这种理念就一定要细细斟酌了。那些家伙虽然家族中拥有大量产业,但是要和他们谈及经营,他们一定翻脸。唉张辽念及此处,又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如今的社会环境,也只能暂时如此了,,至于那些身处底层的百姓,真正的权贵还不至于闲着无聊拿他们开心。这些百姓也算是之称权贵奢靡生活的基础。只要是头脑稍稍精明一些的人都会善待自己治下的百姓,而那些蠢笨的一定要激起民变的权贵,想必其余的权贵也不吝于在适当的时候接收他们的财产。任何时候百姓都只能是被统治者,而真正站在社会顶峰的那些人才是统治者。我若是真的想善待百姓,也需要晋身到这个阶层才行。如今我的地位虽然不低,可是在那些大鳄的眼中,也就是个趁势而起的暴发户,没有上百年的积淀,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权贵任重道远啊”张辽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不禁对自己的某些不合情理的想法暗暗自嘲。

“军队还是要和承相的权力分开,若是曹操能够采纳这套政体,那么他也一定不希望他自己任期满后由别人执掌军政大权。若是他不愿采纳,那么军队是否有昼相执掌都没有关系了。”张辽继续拿起笔,在纸上记录着。“军队应该以天子为名义上的全国军队总指挥,这一点绝不能含糊。但是执掌军权的应该是太尉,他将通过枢密院调遣全国军队。不过军队的粮草、军械、兵员等等补充却可以交给由承相控制的内阁,这也是通过文官来制约武将。不过军队的刮练、演习、调动则依旧有军方执掌。嗯,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军官的升降和军衔的晋升交给哪一方比较好似乎将军以下的由枢密院自行考核,将军以上的则由贵族院讨论通过,若是涉及到地方统兵大将和将军以上的高级将领。则交给元老院审核最好。军队这个怪兽还是多加几道锁链的好,虽然如今我也是军方大将。不过提名权还是应该留给军方,免得那些文官和贵族得了便宜卖乖,大肆打压军方。”张辽想到这里不禁露出了微笑。

看看自己面前写满了字的几张纸,张辽微微点头。这些东西他还需要重新整理,但是有了一个大椎的思路,重新整理并充实起来就会轻松许多。

换过一张空白的纸张,张辽将手中的毛笔再度添满浓墨,他接下来要规划一下官府的新结构,以对抗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而张辽的想法便是将明代的官僚制度拿出来,这套制度算是封建奴隶制王朝中最为成熟的一套体制,即便是取代明朝的满清,也不过是稍加改动,实质上全盘继承了明代的官僚制度。

不过张辽也不可能全盘照抄,他也需要做些改动。军权早就被张辽一分为二,太尉和枢密院独立于承相及文官体系之外。但是太尉又将成为以承相为首的内阁第二长官,这也走出于制造军政对立,建立平衡的用意。

在这里,张辽更多的是在思考后世自己国家的总理和诸部委以及中央领导的那一套。当然也是会有所改变的,被张辽参入的就是欧美的文官体系和古代的官吏名称。

“承相,下属有吏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户部嗯,是不是还该加一些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之所,掌官员品秩栓选之制,考课黜涉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兵部则只负责全国军队的预备役管理,藉此控制军队的兵员补充,同时管理全国军队的粮饷、军械的发放的调用,以及军械作坊的管理。各地武学也归于兵部管理,不过似乎应该有兵部和枢密院共同管甥文好,千邮传、驿站等也归干兵部就是,免得兵部水都没有。工部则负责管理全国工程事务以及包括监管兵部所属的军械作坊,同时还要规范各种工程制度、工具使用之法、并为各种工程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和图纸,还要监管全国矿产及各种作坊,并监督度量衡联统一以及涉及户部方面的货币制造。礼部则执掌典礼事务与各地公学、中央太学和全国科举考试之事。各种礼仪制度以及古籍修订皆有礼部负责,教材编审也由礼部负责,教师和公学山长的任命也归礼部,但是信丰则依旧有吏部上报,户部拨款。户部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不但牵扯着六部,同样也牵扯到军方,军饷的制定、发放也将由枢密院、兵部、户部联合制定,最终上报两院审核。由承相签署,天子用印后确定。而全国官员的薪俸定额、赋税数字的确定等也同样如此。虽然没有了决定权,但收税的权力也不小了。刑部主管全国刑罚及审核,对了,应该再加上与六部平级的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负责治安管理和辑捕盗贼,大理寺负责审案,而都察院则负责最俊审理和复核。这也算是削弱了执法者的权力,虽然免不了要扯皮,但也能减少一部分冤假错案。同时再加一个和六部平级的御史台,有内阁第三长官御史大夫执掌,负责监管官员,也算是恢复了承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三公制。对还要加一个负责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负责藩属国和外国的一切往来之事。这样一来,就是承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为内阁前三位大臣,至于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院长、大理寺正卿、御史台御史中承和理藩院尚书、枢密使同列为内阁成员,如此一来便是一个十四人的内阁。”张辽停下笔想了想,“这人数似乎不妥。应该再加几人,形成单数内阁才行。皇室宗正也加进去,两院议长也算在内,如此一来便是十七人,可以再举手表决是时不至于形成平手的局面。”

张辽再换一张白纸,“中央暂时如此,地方上也要有所变化。十三州已经显得太大,各州长官甚至能够对抗中央,这是需要纠正的。如今的大汉十三州已经基本上拥有了后世中国出了新疆、西藏、蒙古、台湾以及东三省之外的大部分领土,而且张辽没想着让这些领土外流,同时还有开疆拓土之心。如此一来,地方官制便应该重新厘定。”张辽想着,在纸上写下了“省、府、县”这三个字。

“将十三州重新划分为数十个省,将那些郡则缩小为府,各城依旧为县,如此一来,也算扩大了官员队伍,不但能够安置大量参加公学的寒门子弟和军中退役军官,也能让士族子弟得到安排,这也算是双赢。同时也能限制地方权力过大,免得再出现一州州牧或刺史便能对抗中央的现象。好像自两晋、南北朝之后,隋唐便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划分的极多,想来也有这样的考虑吧”

写到这里,张辽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给中央部门和地方官府明确下属行政单位,正当张辽想继续下去的时候,突然间想到了杨修。那个自以为是的小子如今正挂着猛的将军府主簿的名义留在睢阳,但是历史上的杨修之死却让张辽警惧。“这些下属单位还是留给曹操和其他人吧。反正无论他们是否接受那套相互制衡的政体,这一套官府制度也能够在稍加改动后立刻投入应用,不过官员品级还是要定的,九品就九品,反正九品十八级管理制度经历了上千年,直到后世也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的存在世上。这也算走向陈群示好吧,谁让他弄出了九品中正制呢。”

“地方上的官职此时还是有些含混不清,常常有各地官职不同的情况。但这也是因为天下大乱,才给了地方官员相当的自治权力,只要是曹军能稳定控制的区域,这种现象根本就不存在。倒是地方官制要和中央挂钩,政权和司法权力最好还是要分开,否则便会造成官员精力或能力不足而导致胥吏把持大权的局面发生。一个县城便如一个国家,稳定的三角形才是最好的,吏部派出的地方行政官员加上刑部派出的执法官员以及枢密院派出的军官,同时配合着礼部的学谕、户部的税官。五加二的体系应该可以了。至于中央的其他机构,则看情况而定,分别在府或者省一级进行设立。

不过具体还是要交给曹老大他们,我这韬晦怎么看都像是软弱。呼真不知道百年、千年之后,别人会怎么看我”张辽自嘲的笑道。

看看桌上几十张写满了字的纸,张辽对自己还算满意。此时他也将这些东西是否能被接受放到了一边,反而考虑起是否该复制一份并剪到石头上或者浇铸在鼎上,也让后人了解一下前辈们究竟留下了些什么。

但张辽随即摇了摇头,此时还是关心正事的好,哪里还有心思关心千年之后。

第三卷 第628章 大汉未来的走向

诸位,孤欲井行释放韩当,不知诸位可有意丑”曹霖竹曰只的谋士们说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