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张辽新传 > 分节阅读 44

分节阅读 4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工匠们后,他们立刻结合原来的工艺修订出一套更好的方法。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每天都能有两百张长弓的产量,若是情况紧急,熟练的长弓兵们自己也能加入,每人每天都能至少制作两张弓,最起码能保证自己的使用消耗。这些长弓的射程也不错,在使用三棱箭头以四十五度角抛射,有效射程可达到200步。

长弓的制作并不难,原料要选树干中部笔直的部分,纹理均匀,没有或尽量少木节。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约4厘米见方、长度与射手等身的弓背材料,从横截面看,要取偏中间的部分,一半为木心,一半为边材。木心相对柔软而耐压缩,放在内侧,坚硬抗拉的边材则作外侧。这可以通过观察横截面的木纹来判断,相对稀疏的一侧是外侧。通过切削木心一侧,把材料修整成中间厚、两头略薄,然后再由两个侧面将两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担。两端再进一步用刨子将横截面修整成八边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两端对称、厚薄一致,才能发力均匀。削出形状后,要通过弯曲试验来检查弓的各段弹性是否均匀。由于天然生长的木质很难完全均匀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软一些,仅仅外形均匀未必力道就一致。所以,要通过观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弓背大致调整好了,就可以在两端5厘米处分别锉出弦槽,弓背外侧深一些,内侧略浅。

制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弄弯它。长弓呈简单的圆弧型,没有角弓反弯的复杂形状。英国人不用火烤的方式,那样会降低弓的张力;也不能一下子弯到位,那样的话,弓背就是不折断也要造成内伤而失去弹性,刚才那一阵忙活就白折腾了。弯曲的过程叫做“驯弓”,就是让弓背逐步适应弯曲。做这事需要一个专门的托架。托架可用硬木制成,一端竖着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另一端设法垂直固定在地上。侧面由上到下以约38厘米的等距离刻810个弦槽,其中第一弦槽距托架头约20厘米。在弓背松弛状态将绳子绑住两端,把弓背的正中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匀用力,慢慢拉弦,挂到第一弦槽里,弓背就被略略弯曲了。这是,要仔细检查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将绳拉开,逐次加大开度向下挂槽,并不断修整弓背,直到形成一条令人满意的均匀弧线。每加拉三、四个弦槽的开度,就可以将绳收紧些。这一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每次加大开度之前,最好让弓背“休息”2030分钟,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约25厘米。当达到弓手适合的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

这时,卸去托架,给弓背刷上几层油,最好是亚麻籽油作为防潮保护层。油干了,便可以挂弦。弓弦是用羊肠或筋鞣制而成的,弹性和韧性都很好,没有的话用大麻纤维搓成的细麻绳也可以。挂弦时的固定开度掌握在弓弦与弓背中心的距离达到拳高,拳高是弓术中的术语,相当于握紧拳头再竖起大拇指的高度,大约15厘米。绑扎弓弦时,要打成专门的“射手结”,以免滑脱。8字形的结扣简单但管用,越拉越紧。

这次的战斗就是中国长弓在战场上的首次亮相,张辽的两千弓箭手中除了五百弩兵外,其余一千五百人全都是长弓手。

当刘备的军队出现在曹军士兵的视线里时,原本半蹲着休息的曹军士兵纷纷拿起武器站了起来。长枪兵和长戈兵则单手将手中的武器拄地,等候着命令。长弓手们将箭壶中的长箭一支一支插在面前的地上,这样便于他们拔箭射击。同时,他们还解下腰间的环首刀,连刀带鞘也插在地面,脚边还放着一面木制的圆盾。这也是张辽的意思,长弓兵在训练时每天还有挥刀1000次的项目,战时长弓远程攻击,近战时弃弓持盾绰刀,与其他士兵配合作战。

第一卷 第三十七章上

很快的,刘备军就来到了曹军的阵前,面对着曹军早已摆下的阵势,刘备军怡然不惧,在关羽、张飞和赵云的指挥下,也很快的排好了阵势。

他们的阵型是汉军最常见一种,刀盾兵在前,其次是手持长戟或长戈的士兵,在后面是弓弩手。因为刘备军的骑兵数量不多,只有不到三百骑,所以没有在两翼列阵,而是全部聚集在了中军的位置,应该是想作突击的作用。

张辽并没有在刘备军列阵的时候发动冲锋,不是因为他迂腐或是讲究骑士精神,而是因为刘备军在接近东莞的时候就将行军队形改成了战斗队形。

张辽看着前方的刘备军发现了几个很明显的人。一个文士打扮的应该是刘备目前唯一的谋士简雍,他身前一人身长七尺有余,长手大耳,面如冠玉,双眼之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感,此人应该就是刘备。刘备军左右两则各有一名将领在整军,一人身长足有九尺,下颌有二尺长髯,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明显就是以忠义名传千古的关羽关云长。另一人亦身高八尺有余,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向士兵喊话时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便是张飞张翼德了。而在刘备身后,简雍旁边还有一名器宇轩昂,姿颜雄伟的武将,从他的位置和身上散发出的不亚于关、张的气势就可以断定,此人必是赵云赵子龙。只不过刘备马上的确挂着两柄大剑,赵云手中的却是混铁矛,张飞拿着的是丈八长矛而不是蛇矛,关羽的武器则是全钢长矛。

就在张辽观察着刘备军众人的时候,刘备在赵云的护卫下到了自己的阵前对着曹军的方向大声喊道:“在下平原相刘备,请问当前可是张辽将军”

“正是张辽。不知刘国相不在待着,带兵跑到这琅琊所谓何事”既然人家已经叫阵了,张辽也不好意思立刻就发动攻击,只能同样上前回话。虽然他无比的痛恨这种打架之前还要聊天的做法,可架不住现在的潮流就是如此,这让张辽无比怀念当年在草原上和鲜卑人作战时的干脆。当时是遇上了敌人,立刻开打,绝没二话,有话也打完再说。

对着张辽略带嘲讽的问话,刘备表现了他一贯的好脾气,依然是一脸微笑道:“备听闻曹兖州和陶恭祖有些误会,故而特意前来,欲做个中人,调解两家的恩怨。”

刘备这话让张辽的心中一阵的恶寒。真不愧是人称汉末第一厚脸皮的刘备,这话说得水平真高,带着兵到徐州来还说自己是来调解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本事真真是第一流的。话说后世日本人极度推崇刘备,不会就是因为这厮脸皮厚吧。估计应该是的,要不然小鬼子怎么会将“侵略”说成是“进入”呢。张辽暗暗想到。

臧霸估计是第一回看见刘备这样的人,他侧过身,低声对张辽说:“张将军,听说此人不过是织席贩履之徒,不但官职都是公孙瓒私相授受,连兵也只有区区当前的三千。以曹公和陶谦的家世、地位,他有什么资格来调解。我看他是为了争地盘连命都不要了。”

张辽听了臧霸的话微微一笑,说:“宣高,总有人喜欢行那不自量力之事。”说完又对这刘备说道。

“刘国相,陶谦老儿名为君子,却行小人之举。前次趁我军抵御袁术侵略之时,不但纵兵略我百姓,使任城百姓流离失所,还占我城池。我主考虑两家和气,只是收回了失地也并未追究。谁知数月前,陶谦部将张闿竟然越境袭击我主之父,我主为避免兴兵会殃及百姓,所以暂息雷霆,派使者前往徐州让陶谦给个说法。可是,我主的仁德却被视作软弱可欺,陶谦不但不作赔偿,连罪魁祸首都不愿交出,只是一味拖延。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陶谦不愿和平解决,我主才发兵徐州以讨公道。刘国相你如何为此调解”张辽的声音清亮高亢,不但自己的士兵听得一清二楚,就连刘备军的士兵也能听到。张辽在说话的同时也在观察着刘备的将领,很明显的看到关羽在听到他的话后微微的点点头,似乎也不忿陶谦的作为。张飞则估计是因为张辽话中有对刘备的嘲讽之意,所以正瞪着张辽。而刘备身后的赵云眼睛一亮,脸上的神情却丝毫不变。

刘备对张辽的第二次讽刺依然选择听而不闻,满脸微笑道:“此事或许是陶使君属下肆意妄为,备次来正是为了劝陶使君严惩凶手。而且兖、徐交战,百姓必然受到牵连,此事于百姓何干,故而为千万百姓生计,备亦不能不前来调解。”

听了刘备的话,张辽心里暗暗冷笑,这刘备真是虚伪至极,冠冕堂皇的话人人都会说,但是能说的如此无耻的,当世也只有刘备一人了。

“刘国相,我主仁德,自会为百姓着想,今讨伐陶谦,我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攻下城池后还开仓放粮,接济城中贫苦百姓,徐州百姓无不称颂我主之贤名。何况徐州百姓何劳平原国相挂念。刘国相还是回去吧”张辽清楚刘备忽悠人的本事,所以丝毫不被刘备的话所动,直接了当的告诉刘备,此路不通,回头是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