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张辽新传 > 分节阅读 2

分节阅读 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功劳的十分之一,个人成就就绝不会低于现在的董卓。而且董卓不会做人,部下也都是边将,嚣张惯了的人一旦有了如今的地位又怎么会向士族高官让步,结果只能是让自己臭名远扬。西凉军实力再强大,吕布再骁勇善战,董卓依然还是根基太浅,不过是一座没有地基的高塔。历史上的张辽就因为没有认清形势,结果浪费了八年时光。如今我可不会重蹈覆辙,无论是新船票还是旧船票,都坚决不登上那艘破船。或许我不会有历史上的张辽那样的悍勇之名,让江东小儿闻名而不敢夜啼,但是新生的张辽一定会有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大名的。”张辽心里如是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辽的亲兵们作为教官对士兵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摧残”,而张辽则一反常态做起了新兵的思想工作,他充分学习人民军队中指导员的做法,闲暇时和士兵谈心、聊天,夜间起来查哨时帮士兵掖被角。其结果就是士兵对张辽惟命是从,忠心不二,加上张辽千方百计保证士兵的伙食待遇,他们的战斗力也直线上升,骑兵队列展开后气势惊人,除了没有真正上过战场见过血以外,这支百人队的战斗力绝不弱于汉军中的其他精锐。看着一天比一天强悍的士兵,张辽不禁想起了历史上曹操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他很想知道他一手带出的“狼骑”和未来的“虎豹骑”究竟谁的战斗力更加强大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的,张辽在林虑县埋头练兵的时候,大汉的京师雒阳城里却是戏码连连。

八月,中常侍张让、段珪为首发动叛乱诛杀大将军何进。皇宫乱起,血流成河。张让段珪诸权阉,劫持少帝与陈留王出宫,皇室蒙尘。董卓引兵入京,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议郎蔡邕徙朔方,董卓闻其名而辟之,称疾不就。卓怒,詈曰:“我能族人”邕惧而应命,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为侍中。

九月,董卓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下诏废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乃迁太后于永安宫。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后又鸩杀太后,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天下震惊。

十月,董卓自为太尉,董卓自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加封老母为池阳君,又为陈蕃窦武等遭受党锢之祸的士子翻案。查诸党人宿冤,悉复爵位,遣使吊祭,擢用子孙。所有宦官家产,一体抄没。

十一月,董卓又晋位相国,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十二月,尚书武威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伍琼,说董卓矫桓、灵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卓从之,命毖、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沙汰秽恶,显拔幽滞。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

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充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妻略妇女,不避贵贱。人情崩恐,不保朝夕。是时,豪杰多欲起兵讨卓者。

大汉初平元年公元一九零年,春,正月,关东终于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乱世终于来临了。

注1:古代计量时间的单位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拔”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拔”。“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佛教时间:一昼夜等于30须臾,一须臾等于现代时间的48分。一须臾等于20罗预,一罗预等于24分。一罗预等于20弹指,一弹指等于012秒。一弹指等于20瞬,一瞬等于0006秒。我们常用的一刹那应该是0018秒。

第一卷 第二章

大汉初平元年,春,正月。

因董卓擅废少帝,鸩杀太后,挟持朝臣,秽乱宫廷,残暴不仁,滥杀百姓。西园军典军校尉曹操逃出雒阳,回到陈留,得到陈留孝廉卫兹资助后又散尽家财,得兵五千余人,树“忠义”大旗。一时间,豪杰响应,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与此同时,东郡太守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力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于是,积压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关东各州郡诸侯以此为由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并且共推有着“四世三公”家族背景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以此自领车骑将军之职,其余诸将,皆用车骑将军名义授予官职。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驻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在鄴城,负责全军粮草供应,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地均有数万之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