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光绪中华 > 分节阅读 129

分节阅读 12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聂士成起身将条幅展开举在空中,面向一万多凯旋而归的将士虎吼道:“天下第一军天下第一军”

“天下第一军天下第一军”如雷般的怒吼将这支部队的士气振奋到最高点。

半个时辰后,龙旗军的飞艇部队四艘飞艇缓缓从空中飞入北京城,四艇编队各拉着四块黄色的方板,从地面抬头望上去,正是标正的巨型楷书“万寿无疆”北京地数百万人一同见证了这一时刻,我也站在午门城楼上,抬头看着这时代的烙印“万寿无疆”这也是臣子们对于英明神武的上位者最美好的祝愿。飞艇编队飞过之后,乃是入城仪式,首先入城的,是代表着强力威武的骑兵,高头大马上,身板笔直的士兵,在聂士成等人的率领下,以行军队列缓缓进城。为了迎接这位北京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军部也特别安排了德国归来的军官团轮班对北京城步军衙门那帮老爷兵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紧急训练,有醇亲王载沣坐镇,没有哪个大爷敢摆架子的,都老老实实的练了一个月,估计他们这一个月流的汗要比他们以前半辈子流的汗都要多。

不过训练总算是有了成果,在一身簇新官服的惠崇的带领下,齐刷刷的将胸前的毛瑟1888步枪平端过胸口,如爆雷一般吼道:“恭迎聂公爷凯旋”

聂士成也是颇有些吃惊,没想到这帮老爷兵也能有今日的面貌,看来兵没有不能练的,重要的是要看谁来练,当下抽出指挥刀,依足礼节将指挥刀举过胸口,向迎接队列致敬,随后进城的两千骑兵部队也齐刷刷的抽出马刀举刀指向天空,向两侧行注目礼。

在骑兵队列的后方是炮营,马匹和骡子拉着的各种口径的行营炮,显示着这战争之神地威武。炮营新晋总兵衔的徐世昌和王士珍,统率着自己的两支炮兵部队缓缓向城内进发,而后便步兵和工程兵。刚刚得了赏赐地各军兵都是精神焕发,胸前别着的新赐的征倭勋章,显示出这支部队与众不同的功勋。

一万多人的队列,在午门前排列得整整齐齐,当然,为了避讳,炮兵队列并未挤进来。只是派了百名代表参与皇帝的接见,在城楼上。我发出了褒奖诏书,同时,也向全国发出了我改革军制的信号。

“钦赐二等镇武公聂士成将军,龙旗军诸将军兵。朕于此,已是第二次见到你们凯旋而归了”我身着全副天子冠冕,独立在午门城楼上,看着城门下地万余名鸦雀无声的将军和士兵们,感慨万千。这城楼地设计极好,传音性能极佳,我能够清晰的将我的声音传播到哪怕是队列最末尾的那一个士兵。

“朕自登基以来,凡二十载,上承列祖列宗余烈,下仗诸将军兵奋武用命,大清之武威振于异域,大清之国威播于四方。朕感谢你们,大清感谢你们,中华感谢你们”我用一个激昂地排比句式配合上渐渐提升的语调,调动着军士们的情绪,我敢肯定,这一次在午门前的经历,将是这些帝国的勇士们永生难忘地经历。

“万岁,万岁万万岁”不知道是谁起头,如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整整齐齐的爆发出来,军士们自发的跪倒在地。

待声音齐刷刷的停了下来,数万道目光齐聚在我身上,我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抬起右手刷地抬到额前,敬了一个我的军礼:“敬礼朕向你们敬礼平身吧朕的天下第一军”

“自宣宗成皇帝以来,我大清屡受列强入寇,国势蒙昧不振,数十年来,我大清四万万中华儿女力图中兴,至朕方有小成,朕地天下第一军,回答朕,咱们可以就此满足了吗大清可以就这样停下脚步吗”

“不能”

我满意的点头:“说得好不能朕的鸿图方展,正要你们,天下各军各勇,为朕将这中兴之势延续下去自今天起,朕将广开新政,革除旧弊,以图国强,以图振奋诸位将士,愿意为朕效命吗”

“臣等愿效死命,报效天恩”聂士成当先一跪,身后齐刷刷的跪倒一片:“愿效死命报效天恩”

诚然,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场景很滑稽,短发的近代军人向着自己的君主行封建的跪礼。但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的礼,我在城楼上看着这一片我手上最精锐的一支精兵效死命的回答,心里想着这个无聊的问题,曾经看过很多描述回到古代的书,做了皇帝或者领导人之后立刻就去试图挑战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礼节,再去搞什么所谓的人人平等,那是没有意义的,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先埋头做些实际的事情呢。

结束这无聊的想象,我脸上露出微笑,向城楼下抬手扬声道:“诸将军兵平身。刚才醇亲王已经向你们宣读了褒奖恩旨。朕再在这里多向诸位透露一个消息,自明年起,全国满蒙汉军八旗,全国绿营六十六镇,朝鲜天海二海外镇,计六十八镇,以及各新练陆军,一体改制,军制法令即将由朕钦批,军部颁行全国施行,唯一不动编制的,便是你们龙旗军你们是朕的亲军朕的子弟兵”想了一想,反正过段时间要撤并八旗,现在先给他们个甜头吧,于是朗声道:“诸将军兵有自愿者,由宗人府一体抬入镶黄旗,朕就是你们的主心骨,朕就是你们的靠山”

马上就要有大动作了,这支北京最精锐的部队,怎么赏赐我都不会嫌多的。

午门阅军后、当下另行颁旨奖赏外交谈判代表团,着李鸿章晋爵三等肃毅伯,并晋位暂摄内阁总理大臣,其子李经方晋爵三等子。奕忻近来身体是越来越糟了,似乎旗务改革那琐碎的事务要折去他一两年的阳寿似的,自从载滢归国之后,他在代阅奏章的时候居然出现了吐血的症候。我频频派去的御医带回来的信息也不是很乐观,对于这个几乎是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王朝的老人,我实在是不忍心再压重担给他,所以特别下旨减了他总理旗务大臣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