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光绪中华 > 分节阅读 86

分节阅读 8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国者,邦也。”旁边重回总署衙门视事的老李鸿藻轻咳一声,他毕竟是正统的老官员,似乎对载滢这个样子也有所不满,插话顺带为陆奥宗光解围,但是话里的意思却又将陆奥宗光逼入到死角:“既然贵大臣也自认天海自为一国,那又何来天海自古为贵国之领土一说”

“李大人贝勒大人”陆奥宗光郑重其事的起身道:“即使虾夷为一国,那亦是我大日本帝国旧藩,自然是我大日本帝国之故有领土。大日本国不能接受贵国分裂日本的做法。”

载滢向李鸿藻嘀咕了几句,也站起来道:“曾为贵国藩属即为贵国固有领土是不是”

陆奥宗光不知所云,铁着脸点了点头。载滢嘻嘻哈哈的笑了,向他示意坐下,点头道:“多谢贵大臣赐教,贵大臣请坐。”言毕自行坐了下来,向李鸿藻点了点头。

“1784年,贵国自九州志贺岛上,出土了一枚金印,上面的文字是什么老朽已经记不清楚了。”李鸿藻朝载滢笑了笑,转头对陆奥宗光道:“似乎是汉倭奴国王”见陆奥宗光要说话,扬手止住道:“我中华汉朝末年,三国分立,这段历史贵大臣想必也应是知晓了的,贵国的邪马台女王,似为贵国的信史第一,此前所谓的天照大神,神武天皇,似神话为多吧。邪马台女王又号卑弥呼,朝贡于魏,得授封号“亲魏倭王””笑了笑,摇摇头道:“那么是否我大清可以说,日本曾为我大清藩属,乃我大清固有领土”

陆奥宗光一开始就知道不好,但是李鸿藻所言,句句属实,要辩驳都无从驳起,怪只怪自己一开始为什么非要在虾夷后面加上一个国字。

“所以,贵大臣所说天海国乃贵国固有领土之说,大清亦无法接受。”李鸿藻是个厚道人,见陆奥发窘良久,开口道:“天海,乃吾皇亲善之国,和妃娘娘的故国,天海是我大清一定要保的,贵大臣自知,是战是和,在于日本。我大清的宗旨,贝勒大臣已经向贵大臣说明,本大臣也不介意向贵大臣重申一遍:大清与日本的主流是友好,不支持天海国分裂贵国领土,事实上天海国的领土,仍有一部在贵国手中,天海蕞尔小国,想要分裂贵国本州岛,似亦力有不逮,贵国尽请放心。至于一日一天,一天一日,大清也不支持,天海与日本,毫无关系,乃我大清藩属日本即贵国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之故有领土,大清不支持,也不承认贵国对天海国的非法侵占。”

陆奥宗光也算是忍得,起身鞠躬道:“抱歉诸位,刚才是在下口误”

“啊昨晚粉子胡同那场花酒喝的太累了,本贝勒爷有些犯困了,就到这儿吧。”载滢起身伸了个懒腰,左右吩咐道:“今儿就散了吧。刚刚这就不用记了啊,本贝勒怕被哪个御史盯上还有,陆奥大臣的口误一说,太过荒谬,也不用记了吧。”说完,打了个哈哈,四方拱了拱手,扬长而去。

李鸿藻佯作遗憾,摊手道:“这浪荡小王爷就这样,那只好就这样咯。”

中方一行人自行撤离,留下议事室内一堆面面相觑的日本人。

没错,与天海关系法,乃是我从后世美国与台湾关系法脱胎而来,这是一个高明的策略,我借用也是应该的,如此一来,在日本的国内钉了一个钉子,明年就是甲午了,让你们先忙活那一砣的事情吧。日本常备兵力二十二万人,其中还有两万与天海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为了防备天海国,起码还要牵扯进去五万人,还剩十五万人。既然要玩,那我就陪你慢慢玩,看你还能撑多久,再不对外打仗,估计你明治政府就快要把自己玩死了。

外交这一头交给载滢与李鸿藻这一老一少的组合,后面还有伍廷芳等人的辅佐,我基本就可以放心了,军事那头,向英德两国订购的战列舰明年基本上就要到位了,加上训练等等,后年基本上就可以形成战力,那时候中日之间的差距就将更要拉大。所以,日本要打,只有在这之前动手,否则,日本就等死吧,你不动手我还要动手呢。我扶持天海国,也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就让他在北海道闹腾闹腾的

而新军制也由军部呈奏,以上谕形式颁发全国施行,同时命梁启超以此为蓝本,组织人力编写大清国防法,定于光绪二十二年起施行,此前为缓步施行期,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支国家化的军队,为将来的改革奠定一个稳定的军队架构,同时,对军人参政的条件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将来的思想界必有动荡,但是我不希望这种动荡蔓延到军队中去。

同时,一个新的政党在我的授意下成立了新儒党,党魁为首任教化部尚书孔令贻,新儒党的宗旨是“新儒家,新中华”目标在于革除旧儒家的一些积弊,以使儒家这个数千年历史的学派能够适应如今新的天下大势。在中华时报长期的灌输下,加上此前几十年的外夷入侵,基本上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个世界并非是大清皇朝的天下,而是有许许多多的强国,大清不自强,必被人欺。四亿多人慢慢的觉醒着,现在这种觉醒还在我的控制之下漫漫的进行,但是我知道,将来必有一天,这种觉醒会超出我的控制范围,所以,在此之前,我必须有所准备让孔令贻组建新儒党,也是这个目的,将来必然会出现思想界百花齐放的格局,同时各种思想会各自影响一批人,目前的举措就是想让新儒家学说先行一步,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

新儒党的党报儒天下也开始发行,上面专门刊载一些学术性的争论文章,层次就要比中华时报要高很多,更加类似于一个思想辩论的舞台,这份官办的报纸发行量当然不会很大,受众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

这些事务,正在缓步的向前进行着,总之,这个国家正在慢慢的偏离着原先历史的轨迹,向着一个新的方向迈进着。

辩史,就是梁启超给我的建议,历来的史书,私货太多,许多编撰者有着令人鄙夷的人品,譬如刘晔等人,所以说,读史要有史观,而每个写史者,又有各自的立场,正所谓历史是人写的,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有人的主观思想在里面,读史的人要知道分辨,也许历史有着其他的可能。

在过往的历史中,去总结出经验教训来,这也是一门学问。

儒天下将讨论的视线首先引向唐朝,李唐的皇室血统是很多人喜欢争辩的问题,在这方面的讨论气氛就很好,正反双方都举出不少例证。尽管各自意见不一,但是都有一个共识:汉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一个血统上的民族,更多的分别是来自于文化区隔。

起因是我在读书时读到唐史时,随驾的梁启超便随口感叹起民族问题来,我一想的确将来可能会出现这方面的争议,于是索性就让他将问题散开去,让文化界的人先去辩一辩,唐朝统治者的血统不说,就是他的得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