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南海风云录 > 分节阅读 62

分节阅读 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并没有向北进攻的意图,而驻扎在雷州县的革命军队,也没法跨过海峡,只能封锁了琼州海峡北岸的几个港口,限制两边的民间往来。

海南岛上随着山地师的进驻,基本的防御体系逐渐建立了起来,再加上海峡中的舰队,可以说守住海南岛是问题不大了,抛开了军事上的威胁,刘小福按照国防部的要求,让刘永滇出面,以海南岛临时都督的名义,宣布海南岛全岛进入戒严状态,取消一切集会、游行活动,并由刘永滇的手下,配合内务部和山地师的士兵,从海口市开始,对所有激进的革命党人,进行抓捕。

这个命令其实不是国防部下达的,而是刘芾特意吩咐国防部的。虽然刘芾不打算掺合大陆上的革命,对这场革命也没有恶感,但是刘芾深知,在这场大革命的浪潮下,动用武力强占海南岛的行为,肯定会引起海南岛上的革命者的反抗,而这些革命者的手段和决心,刘芾不敢小看,所以,刘芾打算先下手,借着刘永滇的名义,抓捕这些人,并在海南岛上看押起来,尽量不伤害他们的性命,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把他们都送回大陆去。

为了减少这次行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刘芾特意让刘小福送给刘永滇一批以前缴获的日军军械,并由刘永滇把这批军械转送给广东军政府,以表示海南岛对革命政府的支持,当然了,这些在海南岛上被抓捕的革命者,也将和这批军械一起,被秘密送回大陆,这就相当于让刘永滇告诉胡汉民,我在海南岛扎根了,反对我的人我都给你送回来了,你爱让他们上哪里革命去都可以,海南岛上就别送来了。而且,这些人我不是白抓的,为了补偿,我送给你们一批军械,就算打一巴掌再给块糖吃吧。

不过还真别说,这个方法还真管用,陈炯明在广州接收了被送回来的一共200多名革命党,也一同接收了差不多两个团的日式装备和几门野战炮,然后广东革命政府对这个事情连提都没提,好像从来没发生过一般,只不过在随后的几天内,陈炯明的嫡系部队就增加了1个团的陆军和一个营的炮兵。

就在刘芾为了保住石碌铁矿,忙着往海南岛上派兵派军舰的时候,大陆上的革命形势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就在10月份武昌起义的军队光复了武汉三镇以后,清廷摄政王醇亲王载沣重新启用了两年前被罢黜后一直在彰德老家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及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

袁世凯带领着北洋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把汉口打了下来,而这时,他已经逼迫清廷解散了皇族内阁,而自己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并负责组建新的内阁。在拿下汉口以后,袁世凯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停在了汉口,开始和南方革命党进行接触,并准备议和。

第三卷 第三个十年 第四十三章 革命一

11月13日,袁世凯率领着卫队返回北京,正式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并开始组建内阁。并安排冯国璋接替禁卫军总统,然后把禁卫军以准备出征的名义,调出了北京城,从而牢牢的把北京城控制在自己手里。

不过这时全国已经有18个省都发生了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个省宣布了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东、山西5个省控制在袁世凯手中。

12月2日,革命军攻克南京,至此,长江以南全部被革命军控制,而且原本打算进攻武昌的清朝海军也宣布反正,舰队统帅萨镇冰称病赴上海,舰队由黄钟瑛率领,开赴武昌救援。

1912年1月1日,从欧洲赶回国内的孙中山正式在南京宣布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就在第二天,清军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的十五人致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并要求清廷各勋贵大臣们把存在外国银行中的存款提回国内,充当军饷,和南方革命军开战。

而就在这时,驻扎在汉口的北洋军队,却退回了孝感,不再向南进攻。就在南北双方打算坐下来谈判的时候,一颗炸弹却差点要了袁世凯的老命,不过老袁真是命大,十多名卫队包括卫队长都被炸死,而袁世凯基本连轻伤都没受。

长江以北的北洋政府很混乱,有的人支持共和,有的人反对共和,还有人希望皇族重新掌权。而长江以南的革命政府也不消停,眼看着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且建立了新的政权,那些在革命中出过力的革命先驱和元老们,内心就开始不平静起来,以前的各种理想、抱负都化成了对权利的无限渴望。于是,这些革命元老们就开始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各种争权夺利的斗争此起彼伏,就连光复会的创建者陶成章,也被人在医院中刺杀身亡。

虽然民国政府占领这南方的十多个省,看起来比北洋政府的5个省要大,不过实际上民国政府对这些省的控制力非常弱,这些省份一分钱都不给南京的民国政府,而北伐的军队军饷,这些省份也是分文不出。

云集在南京的北伐军队,基本是由各省的军队拼凑起来的,这些军队有些是原来的清朝驻军,有些是后来发展的革命武装,但是不管是原来的清军还是后来的武装,在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上,都比不上北洋军,南京政府中稍微有点眼光的人,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军队无法和袁世凯的北洋军抗衡,所以,他们从袁世凯一出山,就开始和他接触,从开始的策反到后来的议和,都是革命党人在努力避免和袁世凯正面交锋,所以,这次刺杀是南京政府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袁世凯一旦出事,群龙无首的北洋军很可能为了报仇和倒向清廷,如果那样的话,最后倒霉的还是南京政府。

但是虽然南方的革命党不希望袁世凯出事,北方的革命党们却恨袁世凯入骨。在武昌起义之初,不仅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头迅猛,北方很多省也都出现了革命起义,不过随着袁世凯的出山,很快,这些起义就被镇压了下去,原来宣布独立的山西、甘肃、山东都很快又被袁世凯控制在手中,所以北方的革命党把北方革命失败的原因,全都归咎于袁世凯这个军阀身上。

其实,当时各地的一起和独立大多取得成功,不是因为革命党的实力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力已经非常弱小,各地的官员们其实早就有了独立的念头,只不过借着革命这个幌子,为自己立牌坊而已。但是随着袁世凯的复出,原本就很弱小的革命党,立刻就被北洋军镇压了下去,不过由于老袁当时正忙着逼迫清廷退位,还需要南方的革命党做标靶,才没有大举进攻南方各省。

虽然受到了刺杀,不过袁世凯并没有把怒气发在南京政府身上,南北和谈还是在继续进行中,而且在1月20日,正式通过了清室优待条件,作为清朝皇室自动退位后的生活保证。而且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发表声明,宣布只要袁世凯赞同清帝退位,并努力促成此事,那么在清帝退位以后,自己就立即辞职,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袁世凯得到了这个保证,立刻加紧了逼宫的进程,不仅劝说清室中的亲王贝勒,还游说了各国使节,共同向清室施加压力。

在各方的重压之下,隆裕皇太后最终同意了清帝退位,以换取皇室优待条件。而南京政府也经过多次协商,同意了这个条件:

1、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2、民国每年拨出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3、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