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三国之北汉燕王 > 分节阅读 229

分节阅读 22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到刘协的手中了,在敖烈心目中,始终认为自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事情,还是由这个时代的天子,去处理比较好。至于自己,敖烈早就已经想好了,等天下一统了,自己就带着三位娇妻去游历名山大川,做个山野闲人也挺好。这一刻的敖烈,显然并没有意识到,偌大的江山,最后兜兜转转的依旧落入了自己的手里。

对降军的处置,刘协在一众大臣的建议下,做的很是到位。首先,两万羌人被留在了洛阳城中,和城内的大汉自民进行民族融合,那几位羌人首领,刘协却没有留下来,让他们返回到了护羌校尉部;其次,在剩余的六万多降军中,刘协挑出来两万最为精壮的军士,编入洛阳的正规军中,由朱儁负责统领,其余的四万多人,被消去军职,充作平民,愿意留在洛阳谋生的,就留下来,愿意回到故乡的,则是遣散回凉州。

对于刘协的一系列措施,敖烈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把羌人军士留下来,是加快民族融合的最佳办法,这样也有利于洛阳的安定团结,反而若是把他们放回去,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们又会拿起武器站出来叛乱呢,那可就得不偿失了。而那些凉州精壮,敖烈认为他们都是好兵,只是没有遇到好的将领来领导他们,刘协也正是看中了他们的良好素质,才把他们编入正规军中,有朱儁统领,相信他们早晚都会变成大汉精兵。

另一方面,刘协对洛阳城以及周边城市的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调动。原本驻守在长安的张济部,在长安城被攻破的时候,一半的人都战死了,另外一半人却被李傕囚禁在牢狱之中,现在叛乱已经消除,刘协任命皇甫嵩为新的长安太守,领京兆尹之职,到长安城中把张济旧部都放出来,每人赏赐一坛西风烈酒,以表彰他们的忠诚,同时这些人也将作为新人太守皇甫嵩的部下,继续坐镇长安,以为洛阳西边的屏障。

洛阳城中,刘协任命朱儁为新任河南尹,加辅国将军之职,统领洛阳的正规军。在正规军中,除了两万降军之外,马腾留下来的四千胡子兵也被编入了部队,其中不少人还都担任了骑督或小队长的职务,以他们为底层军官,对抚平两万降军内心的恐惧情绪,促生他们对刘协的忠诚,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三万正规军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原来的洛阳郡兵,他们原本是归伍琼、伍习兄弟统领的,随着这次扩军,伍琼兄弟也随同部队被调入了正规军,出任朱儁的副将。这样一支混编的部队,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掉叛军带来的隐患,让那些降军接受现实,开始为刘协效忠。

另一支直接归刘协掌控的部队御林军,则是没有丝毫的变动,依旧由王越和曲阿担任正副统领,负责对刘协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护。经过这一场大战,御林军的人员也得到了补充,由原来的两千多人扩充到了五千多人。这样一来,被刘协直接掌控在手中的军队,里里外外共计达到了六万人,分别驻扎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形成一道可以互为屏障的交叉线,如果没有特别大的意外,敖烈以后也就不用再为刘协的安危担忧了,毕竟不是谁都有胆子站出来造反的。

大基调定下来之后,敖烈觉得没有什么破绽了,不等大方案具体实施下去,就向刘协提出了辞行。刘协心中很是舍不得敖烈,但他也知道河间战事吃紧,强留敖烈不得。于是,在第二日朝政的时候,刘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正式提出了册封敖烈为王的事情,刘协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文武百官的赞同,毕竟,这次如果没有敖烈的千里来援,这些文武大臣的身家性命可就不一定能保得住了,说起来,敖烈也算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呢,既然当今天子都已经开了金口了,他们也乐的顺水推舟,借花献佛了。

没想到刘协会在这个当口旧事重提,敖烈大感意外,要知道,在大汉的历史上,已经数百年没有出现过异姓王了,敖烈身体里的血,虽然是刘氏的血脉,可毕竟已经改为外姓,如果被封王,那就是数百年来大汉的第一位异姓王,那得是多么的树大招风啊因此,敖烈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坚决不答应。

当着百官的面,敖烈第一次开口称呼刘协为圣上:“圣上,微臣功劳浅薄,实在不足以封王。况且微臣若是被封王,就等于是打开了一扇后门,日后若是再有外姓大臣立下功勋,圣上是封王还是不封王呢所以,还请圣上收回成命。”

谁料这一次刘协却是铁了心的要给敖烈封王了,一口回绝了敖烈的请求:“皇兄,你我虽非亲生兄弟,却情同手足,此一节,天下皆知。先帝在时,也已经御口亲承皇兄是皇族中人,这也是天下共知的,从始至终,皇兄都算不得外姓,而是皇室中人。再说,皇兄先后数次拯救我大汉与水火之中,若无皇兄,天下间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另外,皇兄不辞鞍马劳顿,接连为我大汉开辟出光、明、通三个新州,这份功劳,谁认可及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可没什么可说的,众卿以为如何”

刘协的最后一句话,明着是在询问文武百官的意见,其实任谁都听得出来,刘协是想让大家帮衬两句,劝敖烈接受封王。百官们也都不是傻子,怎么能听不出刘协的话外之音呢,再说,敖烈确实对大家有恩,正是因为敖烈的及时赶来,才将凉州的叛乱消弭与无形,否则以李傕、郭汜的秉性来推断,洛阳城中的百官们,可就要遭殃了,当初董卓进洛阳的时候,凉州军烧杀抢掠的教训,可是还历历在目啊

于是,文臣以太傅钟繇为首,武将以辅国将军领河南尹朱儁为首,百官们齐齐上前一步,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请陛下授予冠军侯王位”未完待续。。

s:s:这一章大琨写的并不好,因为女儿发烧,大琨有些心不在焉,可是情节赶到这了,大琨也没法修改了。好在敖烈封王只是打了个前站,下一章才正是封王,大琨力争下一章封王的情节写的精彩一些。谢谢大家长久以来的支持。

第三百零四章 受封燕王

百官们众口一词,刘协又心意已决,任凭敖烈如何搪塞,始终改变不了最后的结局。当即,刘协十分流利的一边口述,一边亲笔挥毫泼墨,在明黄色的圣旨上写道:冠军侯、骠骑大将军、领北方五州大都督敖烈,原系皇族出身,依照皇族谱与朕平辈。在其镇守燕赵期间,履立奇功,平定北疆异族动乱,先后使匈奴等数个异族归降大汉,接受汉化,为大汉的版图增辉添彩,此开疆扩土之不世功勋,自古未闻。更兼其心系大汉,屡屡拯救大汉于为难之际,水火之中,功不可没。因此,今加封敖烈为燕王,赐九锡,享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特权,北方五州依旧归燕王节制,都于燕京,国名为燕。燕王所到之处,如朕亲临。钦此

当刘协的圣旨写完,尽管满朝文武早就知道刘协对敖烈的封赏一定会很厚重,但依旧吃了一惊。封敖烈为王,这是刘协和百官们早就达成的一致,没什么可惊讶的;让敖烈拥有入朝不趋等三项特权,也是刘协早就让敖烈享有的特权了,众人也早就见怪不怪了;可是刘协却赐给敖烈九锡,这就有点特殊对待的意思了,九为数之极,九锡本身就代表着极高的荣誉和尊贵之意,往往被加封九锡的人,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被当做天子的接班人来看待了,尤其是王莽篡政之后,九锡几乎就已经成为了篡政的代名词,一些手握重兵的人,往往要请求傀儡皇帝先赏赐给他们九锡,在大义上占据一个名分,才好进行正式的篡权阴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