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商海惊涛 > 分节阅读 524

分节阅读 52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占股的贸易商那里获得分红,价格下降则能更好压价进口,这种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做法三井财团玩了许多年,我们为何不能借鉴过来

这种借力参股大宗商品贸易商,以此获得定价权优势的办法的确让参会者耳目一新,这次大会大家对于拥有高额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还是美国金融资产,不利于国家安全有了广泛共识,于是才有了把美债换成海外资源或资产的提议。但国际资源领域早就被西方大公司瓜分一空,中国只能到亚非拉等偏僻地区找资源,就这还被外界指责为只顾矿产,不顾人权的“新殖民主义”。

况且国外那些大资源矿业公司也不会坐等中国赶上来竞争,不断使出各种阴招,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败,俄罗斯利用远东油气资源向中国运输的管道被日本人以高额资金诱惑,同国内展开了经年累月的谈判一直没有结果,另外三大铁矿商和国内钢铁企业的长期博弈更是尽人皆知,这背后都有跨国资源大企业魔爪显露。

尽管这一世有杨星横空出世,又是在澳大利亚开挖铁矿煤山,还收购了欧洲最大钢铁集团阿赛洛获得了铁矿石定价谈判资格,依然无法阻止国际铁矿石价格的稳步上涨,可见即使花了真金白银去购买海外资源也不会一帆风顺,时时要堤防人家使得绊子。

而如果无法推翻现行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加入大宗商品贸易商的队伍中去无疑是见效最快,风险最小的办法。就像国内现在获得了一定的黄金定价权那样,由于杨星千方百计替国内取得了伦敦黄金定价委员会席位,又在产金、炼金、定金价和最终销售环节都入手布局,现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偷偷用美元在国际金市里换购黄金,使得国家外汇储备里黄金比例不断攀升,虽然仍比不上美德等国外汇储备里三分之二是黄金,但相比前世国家外汇储备中只有不到5是黄金的情况来是大大提高了。

现在美欧深陷经济危机之中,作为避险和保值手段,美元和欧元并不被投资者看好,转而投向相对稳定的以黄金为代表的国际贵金属市场,使得黄金、白银、铂金等价格一路猛升,金价已从2000年200美元左右狂飙到如今的1000多美元,中国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储备保值增值目标轻松完成,作为幕后功臣的杨星也连带着收到不少好处,中星集团在南非、澳大利亚等处的黄金矿满负荷生产运行仍供不应求,存在天空星城地下仓库里的几百吨金砖更是价值连城,当初讥笑杨星此举的人们后悔不迭,承认完全看走了眼。

锁定欲加盟的大宗商品贸易商后,杨星又提出这次动用外汇储备去海外抄底,还要对推动上海、香港、澳门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加一把劲。美国推出华尔街改革法后,影力已经不限于美国内部,而是波及全世界。欧美协调立场,探讨作为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巴塞尔公约做出重大调整,其主要内容有调高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计提防风险资本,同时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等硬性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

由于该协定是国际银行监管标准,正准备加入国际竞争的国内金融机构也必须要遵守。鉴于其标准之高,包括四大商业银行在内的国内各银行都感到明显压力,杨星之前提议利用外汇储备为这些金融机构减负就是基于这个理由。而由于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监管政策显著收紧,相对于监管严格的纽约和伦敦,金融企业开始倾向于选择赴监管相对宽松的香港和新加坡发展。

新加坡正通过税收优惠以及有限的监管干预努力吸引更多的对冲基金进驻该国,许多大宗商品交易商被在新加坡开设业务的减税政策吸引。托克、嘉能可、维多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商都通过新加坡不遗余力地开展业务,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已超越香港。

第八百二十章 香港联交所

这一世经过杨星的幕后推动,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比起前世里稳固了许多,虽然亚洲金融风暴让刚回归的香港元气大伤,但在杨星这位“先知”的指点下,包海生他们这届第一届港人政府成功开创了离开英国统治后的新局面。不但通过政治制度改狠狠打击了“民主派”的气焰,让前世经常扯执政后腿的政治斗争减弱了不少。还通过成立主权基金和大规模投资香港和内地基础项目建殳,拉动了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和同内地经济更快融合。

随着内地和香港oera协议的生效和赴港自由行开放,越来越多内地游客来港旅游消费,而香港政府在杨星警告下未雨绸缪加强引导市民情绪,把前世搞得内地和港人之间的族群争吵火苗在萌芽状态就掐灭,现在香港经济民生蒸蒸日上,“东方之珠”的美誉名符其实

这一切都凝聚着杨星的大量心血,香港作为中星资本大本营,他当然想获得一个绝佳的的经商环境,香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低税率和政府管制措很少、金融服务业发达等优势,无疑给了他很大的施展拳脚的余地。国际着名机构多次调查全球最佳经商地点,香港都能名列榜首,可见大多数商人也和杨星想法不谋而合,觉得香港是个经营福地,香港以区区六百万人口能产生华人世界最多的富豪,跟这个优势大有关系。

但向香港这个亚洲经济中心发起挑战的人可不少,除了老牌的日本东京外,最有力的对手就是同为华人执政的新加坡。由于新加坡位于世界最繁华的马六甲海峡咽喉,航运便利性不在香港之下,加上李氏家族长期实行"""专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实行的是民主选举制度,其实骨子里还是实行的亚洲家长制威权统治那一套,由于国内反对派不成气候,新加坡又实行亲英爱美的外交政策,外界指责力度不大,新加坡在政策执行力和长期发展眼光上都要领先香港一头。

新加坡没有经济腹地,因此对于亚洲金融中心龙头这一角色,它并非优势明显的竞争者。但新加坡借助其属于英美法系的法律体系、稳定的政治和低税优惠政策,吸引了金融服务领域的一批行业,使其成为不容小觑的竞争者。为了和香港竞争,新加坡还放宽对基金和期货商的监管,外界估计新加坡资产管理行业管理资产已经达到约1万亿美元,差不多与香港持平。其中70以上的资产来自海外。专家表示在财富管理行业,新加坡这位新来者很可能要超过瑞士,目前新加坡已经超过香港成为亚洲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这无疑让香港感到了很大压力,为此香港方面也在多做努力,由于背靠内地庞大的市场,加上中央政策支持,这几年香港积极争取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包括四大银行在内的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已占据香港股市的大半份额,这种被称为“红筹股”的国有上市企业股票发行推动香港股市的io公开募股金额直追纽约和伦敦,名列世界前三位。

同时香港还依靠和美元直接挂钩的联合汇率体系,帮助暂时还不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在海外逐步国际化,这几年香港发行的“点心债券”数量稳步上升,现在已经不仅单单是国有企业的专利,国内许多民营企业也对此兴趣浓厚,纷纷来香港找门路发债融资,香港股市和债券市场在内地巨大市场支持下算的上是独立亚洲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