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商海惊涛 > 分节阅读 332

分节阅读 33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猜到乌兰其上én就是为了此事,没必要隐瞒就把他从程沧海那了解到的消息转告了乌兰其。

得到肯定答复的乌兰其非常高兴,但他显然还别有所求,他接着问,“杨先生,你那份关于海南省未来发展的长期规划我拜读过了,很有启发,我想问你,你提到海南要全力发展旅游业,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能不能具体谈谈”

第五百一十四章 国际旅游岛

杨星听到乌兰其这样一说,愣了一下,还是身旁的俞歌和温恬偷偷提醒他。原来当初为了说服海南省政府同意建设洋浦港,杨星吩咐让秘书室按他的思路拟定了一份关于海南省未来发展规划的建议书,形式上采用之前他和阚东田弄出来的那份九都发展纲要。作为礼物把它送给了海南省政府,不过里面有不少他记忆里海南今后几年的一些大事,作为预测杨星相信对海南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杨星当初为了打动海南政府,可是把他记忆中许多在海南得到推广的政策都给提前写了进去。本来他想海南每年收到的类似的发展经济的建议很多,海南自己还有很著名的中改院等智库机构,他随笔写写建议海南政府能听进去一部分就不错了。

哪想到别人眼里他现在也算是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海南省官员看后如获至宝,省领导特别对他提出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提法很感兴趣。乌兰其干脆亲自跑到北京拜访杨星,除了亲耳听听杨星这个始作俑者的具体实行办法外,他也是知道杨星手眼通天,现在是总理程沧海身边的红人,如果国际旅游岛的计划可行,那他打铁趁热,情杨星配合把这个计划尽快变成现实不是更好

和乌兰其一谈杨星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对此是乐见其成。他将在洋浦港投巨资,现在也算和海南政府站在了同一条船上,等在洋浦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的事情有了眉目,则更需要海南政府的支持,他办海南严格来说就是帮自己了。

只是当初他也是偶然想起09年国务院公布的那份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确定海南为“国际旅游岛”,他就随口说了一下,现在乌兰其谈起,他还真记不起多少。

他只好恬着脸让俞歌把那份海南发展的若干建议的复印件先拿给他重新过目,仔细看看秘书室根据他的想法写出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乌兰其倒不以为杵,他知道眼前年轻人虽然大学毕业还不到两年,但进大学前就已经搞得生意风生水起,现在坐拥近百亿美元身家,光名下的上市公司就有几十家,业务上天入地无所不包,每天忙得事情很多,忘了自己写的东西很正常。

看完报告杨星心下感叹果然英雄所见略同,这上面归纳出的海南经济的优缺点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具体提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和他的记忆几乎分毫不差,难怪海南那边看了如此鸡动,省长都亲自上én讨教。看来他的秘书室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她们已经成长为合格的助手了。

这时杨星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他对乌兰其说道:“省里对这件事的态度怎么样我说句不中听的话,海南改革这些年,就是因为一直没有在经济建设核心上统一认识,政策经常变化,如果这回国际旅游岛计划通过,省里有没有长期作战的恒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杨星这番话相当难听,但却一语道破了海南改革的教训,乌兰其听了也只有无语默认。

海南省当初将整个省都划为特区,可以说是开了改革先河,地位比起深圳等老特区来都要高一截,当时国家虽然经济薄弱无法给海南太多的物质支持,但相应的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补偿。

早在1980年和1983年,中央就两次讨论为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确定可以先在海南实行一系列“不是特区的特区”的优惠政策。到1987年前后进行建省筹备时,中央特别提出了希望海南能在20年里完成“三步走”的目标:在三五年里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10年内赶上国内沿海地区发展水平;20年里比肩台湾等亚洲“四小龙”。

为此海南建省时获得了大量优惠政策,有些比深圳都优惠。比如1988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第24、26号文件,其中提到,海南可以自由兑换货币;境内投资者自获利年度起10年内不再补缴所得税;土地使用权出让一次性签约最长70年,而深圳等地是50年。

按说有这些优惠条件,足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注意力,海南建省头几年,中央希望把海南作为改革排头兵和样板推向国际市场的,将它视作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1993年以前,人人都看好海南的发展,投资者大量涌入,那几年海南gd的年增长率在2340左右,当时海南雄心勃勃提出要成为国内第一个特别关税区,追赶香港的水平。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海南建省后,虽然有10万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赶海”的火红岁月,有gd年增长40的“跨越式发展”。但也有1985年被官方定性为倒卖汽车物资的“海南汽车走私大案”,有1989年因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引发的“洋浦风波”,更有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和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机。让海南成为烂尾楼集中展示区,也让房地产业一谈起海南就谈虎色变。

海南的现实环境实在太差,经济总量很小,基础薄弱,省内上规模企业寥寥无几,关键是人口太少,只有区区几百万,客观条件严重束缚了海南发展。并且在海南的改革探索之路上,曾犯下了几次大的错误,导致海南特区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当初中央领导的初衷,使得海南gd增速在国内只排得到中下游水平,失去风光的海南泯然众人矣了。

海南在改革中因为一系列的教训而导致改革步伐大为延缓,并导致海南上层一直对于海南发展前景犹豫不决。表现在外就形成了在发展方向上的诸多争论,而且在很长时间里都没形成定论。

有人主张海南应该搞贸易突破,有人则坚持无工不富,有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有的认为旅游先行,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坚持认为,海南应该“吃小灶”,只要国家网开一面,允许在海南设立赌场和,海南很快就能赶上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但长时间争论没有结果,严重耽误了海南的发展,失去了很多机会。

而从1993年起,由于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上海,海南发展进入了低á,gd的增长落到了46之间,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甚至有人提出海南应该回归广东。乌兰其告诉了杨星一组数据,一是“九五”时期全国吸引外资金额增长80,而同期海南仅仅增长了百分之22,相差近40倍。另外建省头几年,海南外来投资企业8400家,到“九五”后期,大概只剩下900余家,大部分外来投资企业都走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