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商海惊涛 > 分节阅读 318

分节阅读 31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完全由华人团队研发出来的成果,它标志着国内打破国外高科技封锁,向着世界it科技大国又迈进了一步。

陈思琴的讲演鸡情澎湃,他当然有自豪的理由。新研发的“明”超级计算机,不但运行速度达到了国际水平,还采用了他刚申请专利,被认为代表未来超级计算机的发展方向的超级涡轮刀片计算机系统。这是他在克雷公司多年,接触了数以千台超级计算机后,受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启发得到的灵感。作为“超级刀片计算机”设计理念全球最早开发者和专利权拥有者,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设想成为现实更鸡动呢

在场的专家们对此评价也极高,随着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不断增加,功耗和维修成本也大幅增加,成为制约超级计算机发展的主要因素。“超级刀片计算机”设计理念就是把一个服务器的功能全集成到一个刀片形状主板上,每个主板就是一立运行的计算机,把无数刀片服务器插在机柜中不断扩大,利用每台服务器的涡轮降温系统来大大降低整台柜机的温度,还能在维修时只需取出有故障的刀片服务器换上新的即可,而不用拆开整个机柜维修,大大减少了维修难度。

杨星深知这项技术不但成功应用在超级计算机上,还会在服务器领域大放光彩,成为极有前景的一项专利。所以他看着陈思琴的眼神就像是盯着一只会下金蛋的鹅,心想一定要保护好他和他的专利,这可是棵摇钱树啊随着陈思琴按动按钮,“明”超级计算机正式启动,输入国际超级计算机协会公布的超级计算机运行速度测试程序,大家都焦急的等待着结果。现在超级计算机发展趋势是突破万亿次,97年美国山迪亚实验室里的英特尔ascired超级计算机首次打破了这个记录,采用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设计的奔腾2xeon处理器,主频400赫兹左右。而北极星的主频超过500赫兹,又采用了最先进的刀片架构,所以大家都期待着中国超级计算机的万亿次纪录。

一阵枯燥等待过后,大家屏息静气看着现场专家查看结果,经过在场多位专家联合评定后,陈思琴骄傲的宣布,“明的最高峰值运行速度刚刚突破了3万亿次,中国已经迈入研发出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大国行列了”

他的话音一落,超级计算中心里顿时一片沸腾,掌声和泪水交织在一起,对这历史性的一刻,大家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第四百九十二章 多核cu和gu

“明”成功的突破了三万亿次的运行速度大关,让在场众人无不欢欣鼓舞,而杨星在国内的地位自然是又层楼。庆功会上,文仁贵和军方高层频频向他和陈思琴敬酒,表示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种口头表扬早有免疫力表的杨星当然是精神奖励笑纳,但实质的好处一样要伸手拿。

因为是秘密实验,他也没什么顾忌,直接隐表示想将“明”的技术运用到他的企业生产当中,只是这涉及了军方为此开发的技术,所以需要军方的首肯。

军方高层听了都感觉为难,毕竟这涉及到国家安全,军方保守势力一直很大,对于是否跟随外队的数字化cho流还有争议,军队对自家技术的态度一向是敝帚自珍,如果传出去说是尖端超级计算机技术泄,这个责任没人敢承担。杨星对他们的反对早有预料,他摆摆手,让星斗研究院负责计算机研究的几名科学家向大家现场展示了几项在研的新科技。

虽然太极cu的性能跟英特尔甚至ad的同类产品性能还是差一截,但星斗研究院却想了一些新奇的思路来弥补。比如采用多核cu和cu、gu异构融合技术就引起了在场专家的一致惊叹,当他们说明这还是老板杨星的想法后,就连军方那些对杨星想把“明”的技术民用化想法极为抗拒的专家看杨星的眼光都截然不同。

被大家简直是用崇拜眼光打量的杨星即使面厚如城墙,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这些技术都是他前世里得到验证并全面推广的,但从他这个明显不是专家的口中听到,多少还是有些惊世骇俗。只看陈思琴和中科计算机专家对此流出深思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想法不是无的放矢,难怪他有信心将“明”的技术民用化,因为他有更多杀手锏握着啊这时候英特尔和ad还醉心于不断追求推出时钟频率越来越快的单核心芯片,连多核cu的概念还没提出,但依照摩尔定律,每十八个月cu速度翻一倍的,不少业内人士都觉得这样下去迟早会遇到瓶颈,一旦cu速度达到功耗和散热的壁垒,只在制造工艺上下功夫的成本就会过大。

而通过在一个处理器内集成两个以上运算核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并降低功耗和散热,同时在架构上下功夫,发挥出112的效果,无疑就是个最简洁明快的解决之道。而且这早有了范例,他们眼前这部超级计算机就是利用成千上万服务器的cu连在一起,共同运行,多核cu只不过是它的缩小版本罢了。

而cu和gu异构融合技术则更加超前,杨星使用三国演义里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解释他的想法。电脑诞生之初,cu要承担一切工作,其中就包括最简单的图像处理工作,可以说现在的显卡声卡都是内置在cu内的。

显卡最初出现也只是很简单的输出端口,把计算数据转化为显示器上的黑白和彩s图像就是它的本职工作。但随着个人电脑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一般的办公程序,电脑游戏开始兴起,这种情况下cu的通用计算性能越来越无法满足游戏爱好者的需求,专注于图形处理的显卡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电脑游戏越复杂,对图像的要求也越高,当游戏画面从2d转向3d后,图形渲染的要求呈几何倍数增加,老显卡公司应对不足,之前依靠主要cu进行图像处理的“软加速”模式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纷纷败下阵来。

1999年,一家显卡公司在这场大战中异军突起,甚至对当时业界霸主3dfx的发起了严重挑战,它就是才成立没几年的女idia英伟达公司。它正式宣布,该公司研发出了一种可以将三维图像和特效处理功能集中在一个显示芯片内,实现部分cu功能,对3d图像进行“硬加速”的图像处理芯片“gu”。

这是电脑历史上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技术创新,英伟达凭借gu技术一举把3dfx给赶上绝路,业内也迅速接受了gu的概念。gu显卡实质上就是一款小电脑,它有中央处理器gu,也有内存显存、主板显卡等关键部件,但它只专注于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上领先于cu,而价钱和功耗远小于cu,当然广受欢迎。

gu本身是针对固定功能,主要是图形处理研制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它都能承担起cu工作。而作为cu的生产商,为了抢夺被显卡占据的市场,也本加强自身的编程性,承担更多gu的工作。当gu编程性越来越高,当cu密度越来越大,根据杨星的说法,将二者的优势结合,针对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把cu和gu,通过一种特定的异构融合技术合二为一,自然能大大提高效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