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宝路天行 > 分节阅读 70

分节阅读 7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州窑、耀州窑等名窑,均有烧制黑釉瓷。在这些窑口之,又以建窑生产的黑釉盏最为著名。

根据烧制出来的效果分,大致有纯黑、兔毫、油滴、鹧鸪等类别,但是最珍贵的要属于建窑曜变。

现存的建窑曜变盏只有四只,可惜都收藏在日本,因为日本人叫建窑黑釉瓷为“天目釉”,所以那四只建窑曜变盏也叫“曜变天目”。

就连刘老大手里的,也只是保存完好的兔毫盏。可惜了,堂堂天朝国宝,想要看,却只能去日本了黄老叹息了一阵,回到正题,对几个年轻人说道:“你们谁来说说这斗茶”

吴晨本就是个好茶之人,跟茶有关的事,多少有些了解,这斗茶一说自然也是知道的,只是没有专门研究过,他打定主意要藏拙,在这些长辈面前就不想出头。

“斗茶听说过,没见过”孔四就更干脆,他北方人,大冬天都大瓢冷水直接灌下去,就算是喝茶,那都没什么讲究,一骨碌吞下一大碗的那种,之所以听说过斗茶,主要还是混了这些年的古玩行当,偶尔听到过这个词。

第108章斗茶雅俗上

说到茶,很多人都知道,我国是茶化的源地,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母系社会晚期,也就是神农氏时代,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了,不过斗茶的历史就没有那么久远了。

这种习俗始于唐代,当时称为茗战,后来在宋代盛行一时,称为斗茶。

因为在宋代时期,朝廷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

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术语叫“相差几水”。

“之所以会有斗茶的产生,除了贡茶制度的影响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田老说完,卖了下关子,喝了口茶,还故意闭上眼睛,品了品,看得孔四直翻白眼。

在宋代以前,我国的茶道还是以煎茶道为主,而到了宋代,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等等这还是茶么不跟芝麻糊的做法一样”吴晨皱了皱眉头,他是喝惯朝山功夫茶之人,讲究个茶色清澈,像这样搞,真跟南方黑芝麻糊一样了。

“呵呵,少见多怪现在有不少地方的茶还是这种糊状的呢”田老哈哈一笑,也不多加解释,继续给他们普及斗茶的习俗。

在当年,凡是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以决胜负,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

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

胜负的决定标准,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者则稍逊。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色泽与汤色密切相关,因此汤花的色泽也以鲜白为上;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并著书立说,加以理论化。如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

社会上一些人雅士,也流行一种“斗茶”的生活情趣,苏轼在七碗茶诗就说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字五千卷。四碗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徐少东也算是正式拜过师的人,基础的东西自然不在话下,这些东西也有很多他是知道的,现在温习一遍,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吴晨跟孔四却是听得很仔细,不过心思各自不同,吴晨对于宋代这个读书人的天下,无限神往,这才是悠然人生啊孔四则在心里想着,那些家伙真是吃饱了撑的,难怪两宋合起来三百多年,被人轮番欺负

王佑荣也觉得那些人无聊,一会瞄着白荷的胸部,一会扫过她裸露的大腿,脑海里变幻着姿势折腾她。

“呵呵,别酸了,田土豪”黄老见田老还沉浸在诗里,哈哈一笑,打断了他的思绪,径直走到案桌上,掀开一块黄布,却是一副画卷。

“这是小老头在前段时间,偶得的一幅斗茶图,怎么样,大家给过过眼吧。”他便摊开,边说道,语气颇为自得,看来自己也是挺看好此画的。

斗茶图并不少,因为斗茶是宋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时人跟元明都有一些画家,留下了关于斗茶的画作,就连清明上河图,也有斗茶的场景。

黄老拿出来的这幅斗茶图,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充满生活气息,全幅共画有五个人物,人物旁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茶汤注入怀。

整个画面结构紧凑,动感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的人物,看起来就知道不是什么高官显贵,而是民间茶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斗茶之风的普及程度。

吴晨对字画最是没有研究,更不敢轻言,转见孔四一副大咧咧的样子,也看不出到底是看懂了还是不懂,徐少东却是一脸皱着眉眼低头不语,脸有迟疑之色。

“怎么了”吴晨轻轻碰了一下徐少东,要论真才实学,自己这个粉嫩新人,还有孔四这个二道贩子,可都不是徐二的对手,人家正经是师出名门

“怪,这张画好像是赵孟頫的吧,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过。怎么这里又出了一张呢不会是后人临摹的吧”

徐少东正在出神,回忆画作的细节之处,被吴晨碰了一下,就对他解释了一下,声音不高,但是厅里很静,大家却都是听到了。

吴晨听得心里一紧赵孟頫这种出现在学历史书的大师,他也是听说过的,但这不是他震惊的原因。令他震惊的是,徐少东这么说,实际上就是在质疑此画的真实性了要知道如果原画存在于不管那边的故宫博物馆,外头再有一副一模一样的,这结果,不言而喻毕竟书画不是瓷器玉器,还能有一式多份的。

“你的意思是”果然李老听完,也是皱吧着眉头,宋代一些大家,他也算熟知,如果说范仲淹、苏轼等人,是以诗歌表现斗茶的实况,那么,历代画家则是以绘画来为斗茶“写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