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宝路天行 > 分节阅读 37

分节阅读 3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处换取临时出入证。

吴晨他们系统鼎鼎大名的部委大院,位于六里河大街边上一条小巷子里,离西单其实并不远,典型的京城行政大楼建筑,四四方方,宏大古朴,透着一种庄重威严。

吴晨很喜欢这种风格的建筑,接地气,有年代感,这才是真正的权力部门该有的形象,那些华丽高耸的大夏或者奢华无度的白宫,不伦不类,除了给自己找骂之外,毫无用处。

因为每年都来几次,也不陌生,进到办公大楼,入门处大堂间堆着一个假山,据说是有风水考据的,国人都喜欢如此,吴晨也是一听而过,玄学这东西可信可不信,填饱肚子才能争论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走在前面的黄智超突然停了下来,满脸堆笑,往边上让了让。吴晨亦步亦趋的跟在他后面,就见到一个满脸威严的领导,快步的走过,对黄智超讨好的声音直接无视,居然是部委副头子之一,姓刘,正经主管他们这条线的,这可是副部级官员,怎么会自己下楼来呢

正疑惑间,就见刘部迎着一个年纪跟吴晨差不多,身材不高的青年走了进来,满脸笑意的退让在那年轻人半步之后。

那青年也是满脸笑容的,谦逊而坚决的让刘部走前,自觉不自觉的落后半步,走了进去。这得什么人啊,吴晨吓了一跳,天生贵胄

看黄智超模样也是不认识的。这种事最好还是不要打听的好,大家都很默契的选择沉默。

一行人先到对口的办公室里,拜访了处长们,才到会议室。部委的办公条件省里还艰苦,几个处长挤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办公,会议室则是跟其它司共用的。

司长没有空,是一个姓李的副司长跟两个处长接见了他们,除了项目单位的侯总,大家都是熟人了,李司跟那两个年轻处长,也到过南越省几次,都是吴晨他们负责接待,徐志飞有一次感叹道:“官员出京,猛于和尚下山啊”。

大家寒暄了几句,开始汇报项目情况,因为是重大项目,部委对其项目内容等基本情况还是很了解的,主要还是针对此次招投标事件询问。

侯总也是做了充分准备,一番应对说得滴水不漏,最后承认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存在疏漏,自己把关不严,检讨了一下,希望部委领导充分理解并继续支持。

整个询问跟汇报的过程,吴晨都没怎么参合,只是微笑的聆听着,到后来,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点像在傻笑了,脸上的肌肉都是酸的。

再看了一眼黄智超,也好不到哪里去,细微观察,能现他腮帮子的肌肉也在微微颤抖,都不容易啊

吴晨心里就有点疑惑,以黄智超一向的细心谨慎,这种事情他是不会瞎参和的,怎么这次显得有点积极不过他也没多想,不在其位,不谋其事,瞎操心什么。

就这样晕乎乎的撑到午,汇报也结束了。黄智超满脸堆笑的约请李司,晚上一定要一起吃个饭,对方也没推辞。

大家约定时间,吴晨他们就告辞出来,在外面就近吃了个饭,回到酒店休息。

第55章天圆地方

下午就没有吴晨什么事了,黄智超自有自己的门路要去走,他今年40岁上下,已经当了5年正处长,一直想努把力再进一步。吴晨一个人,在房间睡了个午觉,起来后就有些无聊,想了想决定还是去逛逛琉璃厂。

作为最著名的古玩集散地,琉璃厂位于现在京城的和平门外,从和平门地铁口出来,往南步行两百多米就到了。虽然名字叫厂,其实是一条不到一公里的大街,被南新华街分成东西两半。

这里在辽元时代属于郊区,元朝定都后,出于修建宫殿的需要,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到了明代,修建内城和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不宜在城里烧窑,将官窑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

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荟萃的化街市,与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展起来。

当时一年一度的东安门灯市也迁到这儿举行。都门杂咏有竹枝词唱咏:“新开厂甸值新春,玩好图书百货陈。裘马翩翩贵公子,往来都是读书人”,说明当时这里繁荣的景象。

而在藤阴杂记程晋芳寄袁枚的诗则反应了更真实的现状:“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向故书”。

古玩行业,向来就是个高投入的行当,没有一定经济势力者,也只能在旧书摊里,选些物美价廉的旧书而已。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国最大的古旧书店天朝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华书局、世界书局。

当然最著名的老店非荣宝斋莫属看过关于荣宝斋的的小说或者连续剧的人都知道,其前身是“松竹斋”,在光绪年间,取“以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由当时书法名家陆润庠题写门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