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明末疯狂 > 分节阅读 491

分节阅读 49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准备攻城。

四月二十二日,守者明军士兵反叛。引顺军入城。顺军胜利地夺取了甘州城。林日瑞、马爌等都被处死。占领甘州之后,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地也不战而下。赫摇旗在各府州县派设了官员,安抚地方,甘肃全境遂处于大顺政权管辖之下。

这时,奉赫摇旗之命进取青海的顺军将领鲁文彬原是明朝将领,领兵进抵西宁。被效忠于大明朝的当地土司祁廷谏、鲁胤昌等击败,鲁文彬被杀。

赫摇旗闻报后,亲率大军从甘州驰赴西宁。祁廷谏等人惶惧失措,参军胡琏器献计道:“贺贼骁勇。兼我寡彼众,可以智取不可以力敌也。”建议派一些少数民族人士伪降,假作向导,引赫摇旗入伏兵地加以谋害。

而赫摇旗歼敌心切,领部队一往直前,阵斩鲁胤昌,全歼其众。由于警惕性不高,不幸陷入明军的埋伏处,被土司杀害。这位李自成的得力干将就这样倒在了征西途中。

在赫摇旗遇害以后,赫摇旗部下的将士悲愤填膺,决心为主将复仇,在辛思忠率领下攻克西宁,活捉土司祁廷谏。而李自成随命辛思忠镇守西宁,派兵平定青海,各土司先后归附。

至此,整个西北地区的官军据点已全部拔除,而这一系列的作战竟然只用了不到二个月的时间。辉煌的胜利立刻使得顺军将士们士气高昂,李自成他们都认为:推翻大明朝的时间已经是到来了。

而在大顺众文臣武官的商议之下,顺军就制定了问鼎天下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以主力分进合击,扫荡华北,攻克北京,以达到改朝换代。而在占领中央以后,就可以用正朔之名,拉拢、招降、合击各股势力,最终达到一统天下。

于是顺军就开始集中兵力了,要把自己几乎所有的近百万不是号称军队先集中起来。李自成将亲率主力由西安出发,渡过黄河,向着大明朝的老巢北京一路攻杀过来。

而在过黄河到达晋南之后,顺军将分作两大部分。一为偏师,由制将军刘芳亮统率,沿黄河北岸一带跨过太行山转而向北,攻略潞安今山西长治、彰德今河南安阳、广平今河北邯郸、顺德今河北邢台、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一线,自南面进逼北京。另一路为主力,李自成亲自统辖,沿晋中谷地向北,出大同、宣府,由西北直扑明朝的京城。

在出征之前,李自成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全文如下:

“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悉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寖弛纲纪。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甚至贿通宫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纨绔,而恃为腹心;宦官悉龁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之心;征敛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穷乎仁爱,致兆民爰苦于灾祲。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躬于恒冀,绥靖黔黎。犹虑尔君尔臣,未达帝心,未喻朕意。是以质言正告:尔能体天念祖,度德审几,朕将加惠前人,不吝异数。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尔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庆,用彰尔之仁。凡兹百工,勉保乃辟,绵商孙之厚禄,赓嘉客之休声。克殚厥猷,臣谊靡忒。惟今诏告,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恫怨于宗工,勿阽危于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于君父,广贻谷于身家。永昌元年谨诏。”

而永昌元年诏书,其实就是大顺政权向大明朝发出的一份最后通牒式的劝降书。而在诏书中,全面地揭露了大明朝的极度,指出这个朝廷维护的只是勋贵、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天下的财富都落到了宗绅明宗室和官僚、公侯、宦官的手里,对于平民百姓却征敛重重,造成了闾左之脂膏罄竭。这就迫使人民起来同他们拼命。也就是说,向天下表述了大顺政权的正义性。

接着,李自成庄严地宣布:“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兹普天率土,咸罹困穷;讵忍易水燕山,未苏汤火”。表达了他和天下百姓具有共同的命运,要把战斗进行到底的决心。

不过为了减少进军中的阻力,诏书也给崇祯皇帝指明了出路,要他“度德审几”,看清形势,及早投降。

而在此诏书中,那句“君非甚暗”,似乎认为在李自成眼里,崇祯皇帝也不是那么坏,主要是大小臣工为非作歹,把大好山河弄得乌烟瘴气。

可在本质上,这封诏书毕竟是劝降书,所以在语气上就不能不稍留余地,如果把崇祯皇帝说得昏暗已极,劝他识时务就变成了对牛弹琴。不过谁也不会相信,如果崇祯皇帝真的投降的话,李自成就会放过崇祯皇帝全家,这无非就是一个宣传策略罢了。

而在永昌元年诏书发布的前后,在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顺军就按照原定部署,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畿辅地区进军了。

大顺政权的此次行动,无疑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因为这时候北方已经没有了有实力的明军存在,而中原地区,汝宁军也是再与清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鏖战,也都根本脱不了身。

李自成他们更认为:自己的百万军队,足以碾压任何一股势力。尤其是他们对清军的实力是严重估计不足。

在李自成这些三边军镇出身的人的眼里,三边陕军本来就比辽军强上许多,而清军的实力,也最多比被陕军欺负得找不到北的蒙古军队强的有限。所以这样一比较,他们就认为清军不过如此,只是因为没有陕军出现,才让清军蹦跶到了现在。毫无疑问,这种毫无常识的看法是有些可笑。

李自成他们更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的百万顺军,核心部队也就二十万,其他的最多也就是起到辅兵的作用,在战场上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再加上顺军都是在短时间内,由各支部队聚合在一起的,所以相互配合和向心力都是相当差。

但不管怎么样,顺军这次进军,拉开了各股势力问鼎天下的序幕

第八百五十五章传令

崇祯十六年五月十三日。

吴世恭带着一群军官们在武昌城外的山坡上,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山坡下刚修造完毕的两个炮台,而在那两个炮台上,各有一门巨无霸的火炮。

这两门火炮是工坊司新研制、制造出来的十八磅攻城重炮,根本还未试验完毕,就被吴世恭下令调运过来,就是要打破武昌城的围困战僵局。

为了运送这两门火炮,汝宁军先后动用了士兵和民夫三千多人,在沿途加固道路和桥梁,并每门火炮用十头犍牛拖拉,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火炮运送到了武昌城脚下。

看到了炮台上的炮手举起了手中的小旗,打出了“准备发射”的旗号,吴世恭他们纷纷取出了棉花团,塞到了自己和战马的耳中。

新上任的亲兵统领薛志农看了看远在一百五十步以外的炮台,笑着问吴世恭道:“姑爷距离这么远,难道还要塞耳朵吗”

吴世恭也笑着回答道:“押送过来的大匠都叮嘱了好几遍了,说这炮,劲头大得难以想象,咱们还是听大匠的话吧”说完以后,吴世恭也把棉花塞到了自己和黑脚的耳中。

一旁的亲兵副统领魏锋,他手持着千里镜在观察着炮台,稚气未脱的脸上是一脸兴奋。虽然他也曾看过火炮发射,甚至还曾亲手发射过几次,但他却从来未接触过如此巨大的火炮,所以在今天,魏锋身上的那股孩子气,就在不知不觉中显露了出来。

而炮台上的炮手根本不敢在火炮旁点炮,他们用一根长长的火绳拖至远处,接着在点燃火绳后。立刻跃入身后的掩体,并蹲下身子低着头,紧捂住了自己的双耳。

“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