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明末疯狂 > 分节阅读 425

分节阅读 42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张献忠和罗汝才却连克什邡、隆昌等川中、川南州县,于十二月初攻陷了川南的重要城市泸州。接着又返师向北,破仁寿、逼成都、陷德阳,绕道川北东渡嘉陵江,在崇祯十四年初拿下巴州、通江,最后沿着长江北岸胜利出川,重新回到湖北。

第七百三十二章猛然出现的李自成

张献忠、罗汝才部在四川千里大游行,攻克十几座州县,队伍日益壮大。杨嗣昌惮心竭力调兵遣将,围追堵截,最后损兵折将,一无结果。

造成这种局面,除了诸多客观因素,所谓大势所趋之外,也有杨嗣昌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郧阳抚治王鳌永曾经上疏论杨嗣昌说:“嗣昌用兵经年,不能荡平贼寇,并非谋虑之不长,正因其操心之太苦。天下事,总挈其大纲则易,事事用心则难。何况贼情瞬息万变,今数千里征伐机宜,一切尽出嗣昌一人之手,文牒往返,动辄旬月,号令与事机违背,无怪乎战败之报屡闻。臣以为嗣昌之统驭诸将,不必人人授以机宜,只需核其机宜是否确当,执其要领,去其繁琐,决策奇谋以制胜。何至于迁延岁月,老师糜饷”

王鳌永对杨嗣昌的评论还是公允而有见地的。在自以为是、事必躬亲这方面,杨嗣昌确实同崇祯帝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在明末诸臣中的确特别聪明干练,但这种聪明干练也正是造成千里转战,调度失灵,将帅不和,军心涣散的重要原因。

而崇祯皇帝总是喜欢那些在某些方面同自己有内在一致性的臣子,对于这个杨嗣昌又难得信任到了实处,当然听不进王鳌永一类的话,因而降旨对他进行申饬,仍然鼓励杨嗣昌继续我行我素。杨嗣昌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仍然事无巨细一管到底。到崇祯十四年春天,战局终于到了无可收拾的地步。

张献忠和罗汝才的这次入川,完全打乱了明军围剿农民军的部署。而在这时候,因为大批的明军调到辽东作战,中原的官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而被张、罗联军这么一搅合,中原围剿农民军的形势完全就颠倒了过来。所以说,张献忠和罗汝才这最后一次联合作战,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也给了其他各条战线的农民军以有力的支持。

而在此时,趁着汝宁军的收缩战线,革左五营也运动、隐藏在了大别山地区。而见到了四周没有什么明军能够威胁到了他们,他们也将快蠢蠢欲动了。

而就在杨嗣昌正跟在张献忠、罗汝才的后面在四川进行千里游行的时候,另一支农民军在沉寂了两年多之后,又突然出现在河南地区。那就是李自成的部队。

李自成部自崇祯十一年初潜伏于川、陕、鄂边界山区。一直没有动静,明朝朝廷一般都认为这股农民已经彻底被歼灭,朝野中也流传着李自成已死的消息。但到了崇祯十三年冬季,李自成所部却奇迹般地再现,在河南西南部的淅川、内乡骠驰而过。

而李自成的出现。立刻体现出他巨大的号召力,各地的盗匪终于有了主心骨。他们与大批的流民一起纷纷地投入到李自成这股农民军中去。

最初到河南。李自成的队伍不过千余人,没过半个月,就已经过万人。一月出头,达到了几万。这年十二月,李自成攻破了鲁山、郏县、伊阳今汝阳、宜阳、永宁今洛宁等县,把整个豫东地区搅得天地翻覆。

而明廷也对李自成的出现完全是猝不及防。豫东地区也是明军防御最空虚的地方。就是汝宁军也对李自成的出现完全是措手不及。

在这时,汝宁军依照吴世恭预定的计划,准备在张献忠、罗汝才回返湖广以后,趁着他们与革左五营的遥相呼应。来个大范围的击溃、追击战,以此来获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所以汝宁军也已经在均州、南阳,以及汝宁南部地区集中了兵力,就准备找准时机出兵呢。没想到汝宁军的主力在南方,而李自成却突然出现在北面,这让汝宁军根本调动不了军队,只能把一部分主力转移到汝宁、南阳和归德北线,防止着李自成这股农民军向着自己的控制区蔓延。

于是这么一来,汝宁军根本没能力在短时间在北线出击,而汝州知州燕兢在听闻汝宁军把汝州的屯田庄子人员撤退以后,他毫不犹豫地弃城而逃,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汝宁。

不过在这时候也没人管燕兢的弃城之罪了。正月十九日,李自成部数万人开始围攻豫东重镇洛阳。洛阳不但是历代古都,聚集着中原精华,而且是控制关中和襄、郧两个方向战守的军事要冲,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洛阳又是明宗室福王朱常洵的驻地。而这个朱常洵就是万历帝和郑贵妃生的儿子,万历帝曾经为了想要改立他为太子同朝臣们闹得不可开交,后来改嗣的计划虽然失败,万历帝却给了这个分封在洛阳的宝贝儿子一笔巨大的财产,其中仅土地一项就达二万顷,此外还有大量的盐税、商税的常年收入。

这个福王号称富甲天下,而且同当今天子枝脉最近。他是崇祯帝的嫡亲叔父,又是嫡亲叔父中最年长的一个,因而在几十位宗室亲王中地位最为尊贵。由于有这样一位亲王住在城里,洛阳的政治意义更是超出寻常。

可是洛阳城的守御却近乎于个笑话。洛阳总兵王绍禹在河南领兵军将之中颇有名气,不过这名气可不是行军布阵地本事,而是克扣军饷的能耐。别人是克扣六成,他这边是克扣八成,然后还有一成发给亲兵。剩下的那一成才给洛阳城地士兵,所以这王绍禹有个绰号“王八成”,很来逐渐地省略,把那个“成”字去掉,就变成“王八”了。

因为其部缺粮缺饷,军心涣散,再加上王绍禹此人除却贪鄙之外,也没有什么能耐,所以各任总督再怎么抽调河南兵马,也抽不到他的头上,所以本来这坏名声倒也成为了一道保护伞。可没想到现在李自成已经攻打到了洛阳城下。

而洛阳城中的士兵们因为总兵王绍禹克扣军饷,几次鼓噪哗变,反倒是成了洛阳城内的大害。所以在这危难时节,洛阳知府等城内官员为发饷的事情真是愁白了头。

第七百三十三章连连震惊

而洛阳城的产业却大部分都是托庇在福王的名下,动不得,也收不上税赋来,城外地各处,差不多全部是福王的王庄产业,也是无钱收上来。这情况比四川还差,就是想收税,也没有下嘴的地方了。

没办法,只有请富甲天下的福王他老人家漏漏手指缝了,他再怎么吝啬,总得花钱保自己的王府平安吧于是城内的官员就找上了福王府。

可福王就是不愿意花一分银子来给守城地士兵发饷。福王的理由也很充足:那是朝廷的事,又不是孤家里的事,凭什么要用孤的银子来养朝廷的军队呢

这理由确实很充足,福王真是“公私分明“的典范啊

直到李自成大军围城,出现了好几次险情以后,福王朱常洵这才不情不愿地拿出了几万两银子发饷。可好笑的还在后面,银子拿出来,王府的管事太监按常例扣了一道,洛阳知府等人按照常例扣了一道,总兵王绍禹又是按常例扣了一道,到士兵手里可就所剩无几了。真是自作死不可活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