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明末疯狂 > 分节阅读 182

分节阅读 18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提出了只要莱州城内的几位文武大员亲自出城宣诏,他们就投降。

而在总督刘宇烈的压力之下,又对招抚心存一线希望的登莱巡抚谢琏决定出城招降,他与莱州知府朱万年一出城,孔有德就痛哭流涕地跪倒在地说自己死罪。孔有德那逼真的表演真应该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啦。

孔有德还说第二天受降仪式时,请总兵杨御蕃一同出席。当谢琏回到城中,出身军人世家的总兵杨御蕃深知叛军反复无常的秉xg,坚拒不出城。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看明白,在有时候,武官的智商确实会比文官为高。

果然在第二天,也就是在这一年的七夕节,谢琏、朱万成二人再次出城就被叛军逮捕,叛军挟二人为人质,令杨御蕃献城投降。可朱万成却大呼:我们死了,你们一定要坚守住围在我身边的是叛军的jg锐部队,快向我这开炮

杨御蕃也果断下令向叛军密集处开炮,叛军死伤累累,但朱万成也同样死在了自己人的炮火下。

这象王成一样的英勇虽然让人不胜唏嘘。但是我们也对叛军诈降的屡屡得手而感到有些审美疲劳。

是个人,那总不会两次踏入同一个粪坑里去吧。可是明朝最jg英的一群士大夫,却屡屡被几个低劣的矿徒出身的叛军将领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情形确实让人无语啊

可是就到了这个时候,周延儒这些主抚派还是坚持着招抚。不要说,周延儒的口才也确实不错,而温体仁也在一旁看着周延儒小丑一般的表演,等着他表演到什么时候。于是崇祯皇帝还是犹豫着是剿是抚。

但一些正直的大臣再也看不下去啦莱州人、户部侍郎、大书法家刘耳枝在两派争论的时候一头撞死在朝堂的柱子上。他的死谏终于使崇祯帝下决心派出一支劲旅围剿叛军。而刘耳枝的死也彻底断送了周延儒的首辅之梦。

此时,莱州城内硕果仅存的四大员之一,总兵杨御蕃独自率领莱州军民继续坚守莱州城,他秉承了徐从治的不走、不降、不抚、死战的信念,抗击叛军。他们的举动就死死地拖住了叛军的脚步。

而刘宇烈被崇祯皇帝免去了总督一职,回京述职。接任刘宇烈的就是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而与朱大典一同到来的,还有太监高起潜监军的两万人马。

可这时候连连的胜利已经使得孔有德他们冲昏了脑袋。当孔有德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他竟然轻蔑地说道:我视杀山东兵如同斩瓜切豆一样容易,他们就是来了数十万人又能怎么样

也确实如此,连连的胜利使得叛军实力更强大了。在孔有德造反的八个月间,不断的招降纳叛,在辽东的毛文龙旧部又不断有人渡海投奔他,他还收罗了纵横于黄渤海的很多海盗、海匪,以及裹挟了大量逃难的难民。

但孔有德不知道的是,这次朱大典和高起潜带来的两万人马并不都是山东的军队,其中jg锐的五千人马,是由辽东的总兵金国奇、靳国臣,祖氏家族的绰号“祖二疯子”的祖大弼、祖宽,还有戴罪立功的吴襄和其子少壮派军官吴三桂等悍将率领的。

而吴世恭自从四月初建造前营以后,他派出去的探子与叛军的探子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绞杀战。但双方都无意引起大战,所以在又试探了几次之后,在沙河,双方形成了一道事实上的停火线。

而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吴世恭和刘泽清的前军也就无所事事啦。除了刘泽清成为了刘副将,吴世恭成为了吴都司以外,他们就欣赏着孔有德玩弄文官们的表演啦。

但吴世恭不知道,他是暂时一身轻闲,可他留在河南的三位胆大包天的武官,却想着策划起一个dui的军事行动。

第三百零二章给书墨设套

在南阳府罗家镇大营中,南阳营的三位统领赫飞、书墨和楚格围坐在一张摆满丰盛菜肴的桌子旁。

在吴世恭的汝宁营中,并不仅仅是以朝廷的官衔作为区分军官和兵丁的标准的。汝宁营是把包括百人队副队长在内的以上武官称为军官的。

而十人队的队长和副队长,还有三年以上的老兵,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士官阶层。而下面的就是一般的兵丁了。当然,一般兵丁中,也分为辅兵、新兵。一年老兵、二年老兵等,他们的待遇也各有不同。

不过在士官以下,所有的兵丁待遇相差不大,但只要进入了军官阶层,军饷、福利、包括军中的饮食标准都会大为提高。所以,在汝宁营中,都把士官阶层升为军官的过程,戏称为“登龙门”。

而成为军官也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每半年从士官中挑选出一批表现优良的,到吴世恭的亲兵队去培训半年至一年时间,然后再分配给各支部队成为低级军官。因此,士官进亲兵队也被戏称为“上龙船”。

吴世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待遇上的官兵一体。反而,他认为就是应该给予那些贡献大的军官以大大超过兵丁水平的良好待遇。

其实这做法也是很有道理的。看看汉武帝时的两位名将卫青和霍去病吧。当时他们在军中的威信都相当的高。

不过卫青是和士兵同食后寝的,但霍去病除了一件酒泉事件比较有名以外,他率领军队时,根本就不管士兵吃着粗劣的食物,自己却一直享受着jg美的美食,甚至出外打仗,还随身带着一批大厨为自己服务。可是他们俩对匈奴的作战中却都是连连获胜的。

这说明什么啊这说明了,其实士兵对将领的要求很简单,士兵们只要求将领把他们自己平安地带回家,士兵们只要求将领率领着他们自己打胜仗,获取丰厚的奖赏。而士兵们就根本不会理会将领是不是吃的什么,穿的什么。

吴世恭的汝宁营追求的不是表面上的那种待遇平等,他追求的是机会均等。汝宁营的每一位新兵在一入营的时候,都会由他们的军官给他们宣读详细的晋升标准。只要达到了标准,每位新兵都能够晋升。至于能不能够晋升,那就要看各自的努力了。

于是在汝宁营中就形成了一个很良好的风气。基本上每一位兵丁和军官都在努力训练,提高自己。而且在汝宁营中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士官团体,还有一个有着很强荣誉感的军官团。所以汝宁营才会发明那种看起来有些脑残的红眼战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