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第十一根手指(恐怖) > 分节阅读 12

分节阅读 1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凶手扛着死者逃离现场的路线。在这里休息,这附近就没有住户了,那么他只有在这个出口离开迷巷。”

我点头认同。

“离开迷巷的这个出口,紧挨着大路。”林涛说,“即便是晚上十二点,大路上也可能有来往行人和车辆。那么,这样一个穿着诡异、扛着个人的人,不会被人发现吗”

我皱起眉头:“你的意思是说,凶手既然离开迷巷,那么他肯定不会住在迷巷,另外,就是他有信心不被路人发现,是因为这个出口很安全。”

“为什么紧挨大路的出口会安全呢”林涛挑了挑眉毛,他的这个表情曾迷倒过不少女孩。

“知道了。”我说,“这个出口没有住户,那么唯一安全的方式,就是有车停在这里。”

“是啊。”林涛笑着说,“一个不到十六岁的中学生一个人扛着陶紫,绕出复杂的迷巷,专挑没有监控的路走,然后开车逃离这符合常理吗符合一个中学生的能力吗”

“不符合。”我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喂,强局长吗我需要两名侦查员同事一起,去找税务局的陶局长聊聊天。”

“这个陶紫还是挺悲剧的。”在我们去陶局长家之前,侦查员已经来到了我们宾馆。在我们尸检结束之前,他们已经赶赴陶局长家,对陶紫的情况进行了了解。

侦查员说:“陶紫其实是一个弃婴。十六年前,陶紫被亲生父母抛弃在了陶局长家附近。陶局长的妻子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他们果断收养了这个胖乎乎的小丫头。可是在收养后不久,陶局长发现陶紫总有憋气的现象,于是把她送去医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结果发现陶紫有先天性心脏疾病,这可能是她亲生父母抛弃她的原因吧。”

“我现在关心的是,有多少人知道陶紫有先天性心脏疾病”我急着问。

侦查员喝了口水,说:“知道的人不少,陶局长当年的邻居、同事,还有医院的几个医生都知道。关键是这么多人中,谁最有可能利用陶紫的疾病害陶紫。”

“对对对。”我使劲儿点头。

“我们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陶局长很抗拒。”侦查员说,“但是他反复强调一句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给陶紫治病。”

“治病”我一头雾水,“他都做了什么了”

侦查员摇了摇头:“我看他脸色不对,也不好再问下去。”

“既然是回避我们的问题,”我说,“那他做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税务局长,”林涛说,“他说的事,会不会是贪污腐败”

“我们也这样推测。”侦查员说,“一来不是什么好事,二来是为了给孩子治病。那么肯定是和钱有关的不好的事,也只有联想到腐败问题了。”

“我大胆猜测一下,”我望着天花板,说,“如果是什么人,给陶局长送了钱,但是事情没有解决,由此生恨,于是害死了陶紫,合理不合理”

“嗯,很合理。”大宝说。

“还有一个条件,”林涛说,“这个人和陶局长很熟悉,知道他孩子有病。”

“对呀。”我说,“正是因为很熟悉,所以送钱还没帮到忙,才会恨得要杀人。另外,对当事人的孩子下手,而且还用这么阴毒的手段,肯定是个性情阴鸷的人。”

“我们还有其他排查条件,”林涛补充道,“这个人有车,身高一米七五,偏瘦,对迷巷的周边环境非常了解,尤其是迷巷装了监控录像后,对监控位置很清楚。”

“还有,他买过假发”我说。

侦查员嘿嘿一笑:“这么多条件,我们还破不了案,那就真是废物了。”

可能是下午睡多了,晚上一夜未眠。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法医专业老师教会我们在尸检的时候如何运用自己的十根手指。哪几根手指持刀,哪几根手指持止血钳,哪几根手指可以探查心腔,哪几根手指缝线打结。

老师说:“我们法医做尸检的时候,最常用的不是任何一根手指,而是第十一根手指手术刀。”

老师把手术刀比喻成我们的第十一根手指,目前我们却被一个十一根手指的案件搞得晕头转向。

多出一根手指会不会是凶手留下的一个什么线索呢他在给我们出一道多么凶残的题目我一定会抓住他,抓住他。

我满脑子都是那具被剖腹、碎尸的尸体,满脑子都是那根弯曲的发黑的手指。

不知不觉已经天亮,我推醒林涛:“真能睡,到底还是年轻啊。”

“可能知晓陶紫有心脏病史的人一共有一百四十二人。”侦查员扬了扬手中的名单,“我们昨晚奋战一夜,对这一百多人进行了逐一排查,筛选出四人完全具备作案条件。哦,当然,买假发这个情节,我们不能确认。四人中有两个人案发时不在本地,剩下的两个人的基本情况如下。”

侦查员清了清嗓子,说:“郑晓峰,四十岁,陶局长的同学,人民医院医生。当年陶局长就是通过他,找到心血管科的医生确证陶紫有先天性心脏疾病。郑晓峰身高一米七五,六十二公斤,家住在迷巷旁边的一个新建小区。唯一不符的是,这个人性格开朗,喜欢开玩笑。”

我微微摇了摇头。

侦查员继续说:“何鸿,四十六岁,陶局长以前的老邻居,曾和陶局长关系甚密。身高一米七八,五十八公斤,性格内向,在经营一家饭店。”

“这个很关键。”我打断了侦查员的话,“可能和陶局长的权力发生关系的人,就是最可疑的人这人条件都很符合,而且身高三厘米的误差,在侦查实验的误差范围内。”

“有一点不符合。”侦查员说,“何鸿家住城西,和迷巷相距很远,生活区域主要在西边,据了解,他不应该对迷巷的状况很熟悉。”

“对现场环境熟悉,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强局长说。

大宝推门进来,拿着一张打印出来的照片,说:“这人是何鸿吗”

大宝最近在研究视频侦查学说理论,于是他就被我要求去视频室,观看迷巷各个监控视频的内容。除去二十一户住户,反复出现在监控里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凶手。这种提前熟悉现场环境的做法,被警方称之为“踩点”。我坚信,对现场环境熟悉,除了居住在附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踩点。

照片上的人,就是何鸿。

“这人只在监控里出现了一次,”大宝说,“但是他手里拿个盒子,局里一个秃顶同事一眼就认出那是个名牌假发的包装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