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第一庄 > 分节阅读 319

分节阅读 31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毛锋拿着,可陆毛锋还是在看了李元兴的暗中认可之后才双手接过:“谢将军”

秦琼微笑着点了点头,调侃起李元兴:“你家殿下只知道怜香惜玉”

众人一阵大笑,李元兴也笑着摇了摇头,没接这话头直接差开了话题:“叔宝兄,初步先建两百个,地点你来选择。选好之后,给本王一个方案。这些天,你在秦王庄住上几天,有一些东西我教给你。”

“自然是要请教五郎的。”秦琼笑呵呵的坐下了。

李元兴有什么要教给秦琼,在场的人包括秦琼在内都不知道会是什么。

李元兴要教的,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就是怎么开始教,李元兴都没有完全的想好,其实这门课李元兴教远不如武曌去教更好。

所以李元兴所作的,仅仅是让秦琼有所了解。

因为李元兴要教的课程叫作银行学一门必须符合时代背景,有着足够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且相结合的学问。

针对大唐的未来银行,应该如何发展,这却不再是后世的课本可以传授的。

一切从零开始,一切摸索着前进。

这也是李元兴只字不提,仅仅只打算告诉秦琼一个人的原因,李元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作,应该如何发展。银行搞的好了,大唐的经济将是一片光明。而银行搞的坏了,大唐的经济将会进入黑暗时代。

至少李元兴知道,宋代的原始钱庄,就受限于各种质量不同的钱。

而后世鞭子朝的钱庄,竟然经不起西方银行的丝毫冲击,就让鞭子朝的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几乎让经济崩溃。

“接下来,咱们说吃的吧”李元兴脸上没有流露出半点多余的神情。

元春这才将那些盒子一一的摆在桌上。并且开始介绍着:“这是桂花糖、核桃糖、花生糖、千丝糖、芝麻糖、桃仁糖、果仁糖”元春足足说了十几种糖。

然后又拿出几块方的象砖一样的。

“这是米花糖,这是玉米花糖,这是小米花糖,这是高粱花糖,这是”

十几种糖让人看着眼都花了,而最后元春拿出的却是一个铁盒,铁盒打开里面才是一个木盒,木盒之中放着是有一种褐色的,如同麻将块大小,方方正正的糖块。

“这就是原糖,制作这所有的糖所用的原糖。这个原糖可以说,除了制作的人之外,头一次被外人看到。这个东西,可是本王的宝贝,制作工艺属于秦王府绝密,这个糖有多好,让陆毛锋来说”

李元兴说完,冲着陆毛锋点了点。

陆毛锋向前三步,站在桌前行了一个军礼,却没有急着开口,而是从怀中也拿出一个糖块,这才说道:“这是米糖,殿下用于测试的一种糖块。”

“测试什么”李靖开口问道。

“吃此糖的军士,体力比不吃糖的军士更好。而且在二十里重装跑的训练之中,有两块这样的糖,至少多跑三里才会感觉到累,有三块就可以到五里。但四块糖区别不大,大多数人吃了四块糖还是一样的。”

陆毛锋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了这糖的作用。

李靖拿起糖块,放在嘴里含着:“甜,但不如糖甜。或许是因为加了米”

“不,这糖本身的甜度就只有糖的三成,所以不甜才是正常的。但这却是非常廉价的便宜糖,在我这里这种糖不是贵在原料上,而是贵在人工上。实在想不出工业化量产的好办法来,所以仅仅只是试作了五万斤”

五万斤

第485节廉价的高奢侈品第五更

五万斤

上次听说银耳,秦王庄存了干货七万斤就把崔君肃吓住了,那可是值两三万贯的东西。可很明显,秦王庄对于生产工艺麻烦的东西,本身就反感。

李元兴喜欢的是以百万斤计算了,低于百万斤的产量,他就当费事了。

事实上,李元兴因为来自后世,计算单位都是吨,年产多少万吨的计算数据已经在新闻中清洗着每个人对产量的概念。

大唐这五万斤,才三十几吨,一个货车就拉下了。

听着数量巨大,放在仓库里也就那么一点,李元兴自然不当回事了。

“五郎说廉价,某有兴趣听”李靖追问了一句。

李元兴一指元春:“从试制开始,元春倒是数次去观察进度,而且亲手去试作了,所以让元春来讲。本王讲是一种感觉,元春讲的感觉应该更容易让各位明白”

元春施了一礼,从小会客厅李元兴那个书桌旁的小桌打开柜子。

柜子里有一个秘码箱,元春转动着上面的密码盘,打开了后拿出一个小本。

“这种糖用的原料是麦子、玉米、红薯。庄子里试验了七种配料,最终定下的料单是”元春还没有讲,李元兴就制止了她:“停,这个配料大概是,一分麦,三分玉米,七分红薯。”说完,李元兴向元春示意:“继续讲吧””

众人都愣了一下,李靖笑骂:“五郎藏私”

“不是,能把这配料说出来,其实就已经是极大的秘密了。不让说庄子试验的详细配料也是有原因的。”

“那五郎说说这个原因”

李元兴示意元春退到一旁,这才说道:“每年的麦子雨水,收获不同,麦子本身就会不同。玉米、红薯因为肥料不同的,淀粉含量,糖份含量也有所不同。本王正在让道士们研究,如何可以准确的测试出每一批粮食的差别来。”

“看来五郎的原因是合理的,五郎不想用一种配料来作出误导。事实上这个配料还是有些可以细微调整的。如果放在以前,这怕就是多事了。但在五郎这个工业化量产的理论上,五郎这个理由却是极有道理的”

房玄齡作为代表称赞了李元兴的谨慎。

李元兴点点头,示意元春继续。

“接下来,将麦子洗干净放在特制的大水缸之中,用水炮。夏天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泡过十二个时辰之后,放在竹蒌上等着发芽。每天淋温水,水温手摸着有些微热就好。三四天之后,出芽二叶包心,然后将这麦子粉碎。备用”

听起来很简单,但正如李元兴所说,这是个消耗人力的活。

“第三步,将碎玉米与碎红薯分开蒸,玉米比红薯难蒸,所以要分开蒸。蒸好凉着,凉到手感觉有些热,但不烫的时候与那些粉碎的麦子混在一起装在粗麻布袋中,三个时辰之后,压出汁水”

看来,真的不难,而且制作的时间也不长,真正是消耗人力的活计。

“最后一步,这汁水其实就是糖了。但殿下要求再煮,最后就变成原糖的纯糖块了,殿下说这个也会坏,但全部过程上干净,煮的好了可以保存一年,或者十八个月。各种糖食,也是用这个原糖制作的。”

听起来,倒真的不复杂,房玄齡听完之后,品尝了一块后说了一句:“这个倒象是饴糖。只是这原料有所不同,饴糖并没有这么甜。只是略有甜味罢了,想必是五郎改进了原料以及制作方式,混合材料,特别是用了高淀粉、高糖份的玉米与红薯为原料的麦芽糖的历史并不算久,李元兴知道可以查到的史料也是在十七世纪才有的。

因为这两种农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