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抗日保安团 > 分节阅读 219

分节阅读 21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周参谋长猜测道:“您打算把34旅留在那里”

郑卫国点点头,说:“嗯。不错”平安县是97军的起家之地,这里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才建起来的兵工厂,有正在火热进行的大生产运动,还有不断完善的地下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乡亲们早已跟97军血肉相连。他们一直支持信任郑卫国,郑卫国也不想辜负他们的信任。

各主力旅中,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出身西北军的33旅,但要论亲厚程度还是34旅更加可靠。再加上负责平安县的于老根儿他们也是东北出身,调34旅留守可以避免因地域分歧带来的矛盾。

辞别众人后,郑卫国匆匆回到了平安县。父老乡亲们见大军回来了,都非常高兴,沿途夹道欢迎,搞得非常热烈。但听说他们要走又变得伤感甚至恐慌起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不少人听说之后连夜赶来七里坝求郑卫国不要让97军离开,直到郑卫国承诺34旅会继续留在根据地乡亲们才安下心来。

于老根儿吧嗒吧嗒抽着烟,忧虑地说:“军座,您这一走,俺们这些人怎么办是跟着您去冀中,还是留在这里”

郑卫国反问道:“老根儿,你自己是什么想法”

于老根儿想了一下,说:“说实话,俺在这里住惯了,不想去冀中。不过,俺听您的命令。”

郑卫国说:“那正好了,我也是这么打算的。你继续当你的平安县军政委员会主席,替咱们守住这片家园。”

于老根儿说:“那兵工厂呢要搬吗”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不搬,以后说不定还会扩大。”冀中的地理条件注定没法建设大工业,所以只能办一些比较小的工厂。主要的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只能放在冀西,这也是他不肯放弃平安县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说着,李震安匆匆赶了过来,焦急地说:“军座,听说您要率部去冀中”

郑卫国点点头,说:“你不要急,平安县我们不会放弃的,这里将有一个主力旅长期驻扎。”

李震安还是有些不放心,说:“一个旅怕是不够吧”

郑卫国笑道:“那你想要多少其实部队放多了,目标太大,反而会给平安县带来危险。”

李震安也没有办法强留,只好闷闷地答应下来。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您以后还会回来吗”

郑卫国很肯定地说:“你放心,一定会的。”

布置好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之后,郑卫国就要动身去冀中了。那边的局势危急,拖得越久,越难处理。反正平安县现在已经走上了正轨,并不需要郑卫国时时指导。说不定他的离开还有助于根据地朝着更加成熟地方向发展。

次日,天刚蒙蒙亮。郑卫国叫醒柱子,一行人悄悄地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郑卫国不想搞得太伤感,所以没有通知任何人,只给于老根儿为首的军政委员会留了一封书信,预祝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团结共进,把平安县建设成冀西最坚固的抗日堡垒。

柱子牵着马刚走大院,突然愣在那里。

郑卫国催促道:“嘿,别堵在门口,快走啊,傻愣着干什么”

柱子忙闪开一条通道,结结巴巴地说:“军座,您看,乡亲们都来送咱们了。”

郑卫国出来一看,顿时惊呆了。院外的空地上不知何时已经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人群,他们就那么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眼睛红红的,里面饱含着热泪。

“乡亲们”郑卫国本来想跟大家开个玩笑再走,不知怎么搞得声音突然变得哽咽起来。大伙儿心里本来就难受,这时再也忍不住了。大姑娘小媳妇偷偷抹眼泪,老爷们儿也跟着大哭。开始声音还小,成年人嘛,都有些不好意思。到后来,大伙儿索性放下面子痛哭了一场。

郑卫国知道,这哭声不仅是为此次的离别,也是对这一年多来感情的宣泄。不幸成为这个时代的百姓,他们受了太多的委屈。

于老根儿走了过来,解释说:“大伙儿知道您要走,都要送一送,我们也不好拦着。”

郑卫国点点头,说:“我走了我们还会回来的”

第二百九十一章 同魔鬼合作

张海岩说:“军座,动静这么大,您的行踪很可能已经暴露了。让我带弟兄们送您去路东吧”注:路东就是指平汉线以东地区的意思

郑卫国摆摆手说:“不用,让刘旅长派几个人就行了。”

刘旅长就是补充旅旅长刘自达,以前一直在铁路上厮混,对于当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另外,郑卫国也想和这位老部下多交流交流,免得时间一长生了隔阂。

经过侦察发现,通平一带的日军果然加强了戒备。铁路线上不时能看到巡道车呼啸而过。它们一旦发现可疑目标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胡乱开火,打死打伤不少无辜百姓。

沿线各据点也增派了人手,许多本来是由伪军值守的地方换上了日军。除此之外,还有皇协军和穿着便衣的侦缉队在临近各村盘查。

任柱子感到有些棘手,说:“刘旅长,有把握吗不行的话还是调大部队来硬闯过去吧”

刘自达笑道:“不用,小鬼子这点伎俩难不到我。”

确实,尽管日军把铁路线守得密不通风,刘自达还是轻易地将其捅了一个大窟窿。他以前就是护路队的,这条线上的大部分伪军、伪警察都是他以前的同僚甚至部下。凭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借条道是再简单不过了。

他们一路走来没有受到任何刁难,就像在根据地内部一样通畅。半道上他们甚至还在伪军驻守的一处炮楼里吃了一顿猪蹄。

任柱子惊讶地说:“真有你的”

刘自达恭维道:“托军座的洪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