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汉武大帝 > 分节阅读 192

分节阅读 19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送走桑弘羊,踏着月色回来,子时三刻都过了。

一轮朗月西去,虽天上人间,可那玉兔、桂树都看得清清楚楚。

酒泉的月,总给人冰冷的感觉;加上已是十月,那月色携带的寒意,被风卷进心中。

走进帐内,一股暖气扑面而来。从事中郎一定来过了,霍光心里一阵感激。

烘了烘冰冷的手之后,霍光在案头坐下来。

往日在这样的冬夜,他很快就会进入梦乡,可今晚,他却全无睡意了。重新摊开周公辅成王图,看着看着,整个灵魂似乎都附在了周公身上了,那一颗心也飞到了皇上的身边。

卷起画轴,铺开绢帛,他庄重地写下了“光禄大夫臣霍光上疏皇帝陛下”

可刚开了个头,他就停下了。他之所以没有直接委托桑弘羊把自己的奏章带给皇上,是因为事关重大,生怕自己的不慎给这位同僚带来不便。

其实,从情感上说,他对钩弋夫人并无恶感。她也不像宫中其他妃嫔那样争宠掠爱,若不是生了一个被皇上看中的儿子,她又怎么会成为王朝的障碍呢

霍光不是没有心结。卫氏一族死的死,亡的亡,现在在朝堂上与之有亲缘的就只有他一个人了。他想向皇上陈奏,即便另立新嗣,也该给皇后恢复名分,哪怕是一座衣冠冢,也要安葬在茂陵,位于李夫人之上。

可这样一来,皇上又该怎么想呢自己不是要背着逼主的罪名么而且,这也违背了皇后生前的品格,更让已长眠在茂陵的卫青、霍去病泉下不安。

霍光将胶东王与其他皇子一一作了比较。刘弗陵年幼、娇弱,燕王与之相比,更具皇上的雄才大略。他不但与刘据一样喜欢读书,更喜欢结交贤士、习武弄兵。可自离开长安后,就不断听到他在封邑内大造宅邸的消息。而且他心理阴暗,这是为人主的大忌。再者,他和广陵王均乃李姬之子,并非嫡出

李妍所生的刘髆,承继其母温厚的品格,又因皇后生前多加关照,倒是宽厚、温雅。只是早早地去了。

数来数去,也就只有一个胶东王了,可他偏偏有一个年轻的母亲。

霍光放下笔,来回踱着步子,反复思忖着奏章该怎样写,话该怎样说

进入侍中以后,他遍阅春秋往事,因内宫干政而致乱者数不胜数。他觉得,一幅周公辅成王图就是大汉江山传续图,他站在了王朝的风口。

在关系到大汉前途命运的问题上,他没有选择,他必须要把该说的话说出来。可这些话又不能太具体,太具体了会伤及皇上的情感。

他掸了掸笔尖,俯下身体,把反复掂量斟酌的言辞落在洁白的绢帛上。

臣观画卷,感慨万千。陛下忧思,臣深会意。初,成王年少,周公乃摄行国政,兴礼乐,改度制,而民和睦,颂声兴。行政七年,夜以继日,坐以待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及成王长,乃还政于朝,北就臣位。贵而愈恭,富而愈俭,胜而愈戒,乃人臣之极范也。

陛下不以臣愚钝,诚征立嗣大计,此大汉国脉之基,社稷永固所系。臣不可不慎思,亦未敢不慎言。然则,为人臣者,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臣不敢以私抉择,不敢以私取与也。

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胶东王虽少,而性宽仁,智敏慧,堪当国嗣。然夫人春秋尚富,臣不得不存诸吕之忧。自古子弱而母壮,未有不危国者也陛下圣君,好同而尚贤,使能而飨盛,故臣不揣浅陋,直陈胸臆

写完奏章,雄鸡便唱出了第一声啼晓。而从事中郎也进帐来了,他一看就知道霍光又是一夜未睡。

第四十六章 汉皇一怒斥红颜

“将军”

霍光站起来,封了奏章,对他说道:“速派可靠使者送往长安。”

“诺”

从事中郎接过奏章,准备出帐,霍光又叮嘱道:“不必告知桑大人了。”

入冬以后,皇上就带着刘弗陵搬回未央宫去了,而将夫人留在钩弋宫中。

皇上没有说为什么这样做,而且临行时也没有向夫人提起,而只是让包桑转达了他的意思,说陵儿从现在起要独处了。

钩弋夫人虽然心里感到憋屈,可她很快就说服了自己。

皇上说得对,陵儿已五岁了,也该学习礼仪典籍了。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她的心境涂上了一层阴影。

皇上自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宣她到未央宫,也从来不让她传陵儿到钩弋宫。她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是因为长安事变让太子遭受了不白之冤么可她想来想去,这件事都与她没有关系。在甘泉宫时,她不止一次为太子辩白,劝皇上父子重归于好。可后来,怎么就发生了太子谋反的叛乱呢

是因为那个入狱的苏文么她对苏文的好感,仅仅是因为他对陵儿的呵护和关爱。她信守母亲传给她的做人规则,那就是知恩图报。因此,苏文的入狱她也觉得不理解,曾谏言皇上从轻发落。可即便是错了,也不应该如此啊

她已有多日没有看见皇上了,她担心宫娥们不能照看好他的起居,黄门不能时刻守在他的身边。

她现在已把皇上看成生命的全部了。看不见他,她会寝食难安。

夜里躺在榻上,耳朵却不放过殿外任何一丝动静。她多么希望皇上传她到未央宫,可每次都等到月影西斜,换来的是满腔失望。

每次御膳房来问饭菜的搭配,她总是点几样皇上喜欢的菜肴。她多么期待皇上能不期而至,与她吃一顿饭。可直到檐下的菊花都凋落了,皇上还是没有来。

那种殇菊的凄婉笼罩着钩弋夫人的情绪,人也越来越消瘦了。每天卧榻的时间多,走动的时间少。在芸香眼里,生性活泼的钩弋夫人现在话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都很难听她说一句话。

一天,芸香为钩弋夫人梳头,发现她的头发越来越燥,而且大量的脱落,她在心里断定夫人一定生了病,于是便问道:“夫人身体不舒服么要不要传太医来”

“不用了,本宫就是看那些菊花落了,心里有些不好受。”

说这话的时候,其实她心里已有了打算。她要亲绣一幅菊祭,为了远行的香魂,也为了抚平自己心头的忧伤。

听说夫人要绣花,宫娥们就收拾好绣架,准备好丝线。平日里,钩弋夫人在绣架前坐定,大家都不能远离,只能簇拥在一旁看着。可今天她发话了,要她们都退下,只留芸香一人在身边。

今天,钩弋夫人下针的动作有些迟滞,不像往日那样针走线飞。刚刚开始绣,眼睛又不由得潮湿了。虽然针是刺在洁白的绢帛上,可也是刺在她心底啊

钩弋夫人被这种理不清的情绪,牵出了诸多的回忆。

从甘泉宫回到京城,长安那场战乱的枝节通过芸香和苏文的口,不断传到她的耳里,让她总是摆不脱卫皇后、卫长公主的影子。

她从来就没相信皇后会策动一场反叛,说起来,她与皇后相差了一辈,甚至比太子还要小几岁,可自打她进宫,皇后就视她如姐妹,从未有过严责和申斥。

刘弗陵出生时,皇后亲自上门探望。她曾担心,皇后看了寝宫门口的“尧母门”三字,会不会心生不快。可直到皇后离开,她也没有从皇后的脸上发现一丝愠怒。皇后倒是说,皇上多一个皇子,是大汉江山的福祉。

这样一位贤淑的女人,怎么会对皇上有异心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