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汉武大帝 > 分节阅读 190

分节阅读 19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兄长地位的,可他的母亲李姬与太子的母亲皇后卫子夫在父皇心中的地位,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他是父皇为母亲一时美色所动而结成的胎珠。不仅仅是他,他的兄弟广陵王刘胥也是如此。父皇身边美女如云,母亲不过是匆匆过客,充其量也就因为生了两个儿子,而比那些虽承蒙雨露,却腹中空空的女人们多让父皇看了几眼。直到母亲去世,都没能进入夫人的行列。

这种尴尬使那些势利的黄门们总向他们投来鄙夷的目光。

这倒也罢了,毕竟刘据是皇上的长子,理所应当地应受到父皇额外的恩宠。可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却也备受父皇的呵护;据说现在那个钩弋夫人生下的刘弗陵,也是父皇的掌上明珠。这让刘旦一想起来就愤愤不平,都是庶出,为什么他们要高自己一等呢

让刘旦十分感念的是刘据的兄弟情深。

在太子哥哥的眼里,谁生的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们身上都流着刘家的血脉。童年时,他们是一起的玩伴;后来,他也就成了博望苑的常客,他在那里结识了刘据身边的宾客,读到了许多皇宫珍藏的书籍。

有时候到棋房下棋,刘据从没有只赢不输的霸道。刘旦天资聪颖,常常出其不意,把刘据逼成输局。刘据也不脸红,老老实实承认自己败了,并按事先约定,甘受处罚。有时候,刘据赢了,就在苑中摆酒,兄弟们行酒令,刘旦又总是占先。

这种玩耍,常常引起太傅们的不安,都说这君不君、臣不臣的,将来可怎么得了

这样的日子直到元狩六年,才不得不结束了。父皇一道诏书,要他离开京都,到蓟城就封。

离京那天,刘据专程在外郭亭为他饯行,兄弟洒泪相别。

就在那一次话别中,他第一次听到哥哥对父皇求仙无度的微词,他心中就有了一种隐忧。

后来,长安事变消息传到蓟城,他身边的谋士、贤才们跃跃欲试,要他举兵南下,以解救皇上的名义,打回长安去,但却被他拒绝了。他认定太子哥哥是冤枉的,认为自己此时搅和进来,无异于趁火打劫。

后来,从京城来的使者说,太子流落他乡,不见踪迹。一向尚武的他竟洒下了悲怆的泪水是为太子,也为自己。

母亲早在他童年时就早逝了,如今又没有了皇兄,他在京城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做竟夜畅谈的人了,他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见到他的同母胞弟广陵王刘胥。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只能借书信寄托彼此思念。

第二天,他们的车驾到达骊山脚下的栎阳县。当地县令奉了内史之令,在县府盛情地款待这位来自北方的亲王。

席间,县令说皇上十分怀念冤死的太子,在太子罹难的湖县城西建了思子宫和望归思来台。而说到朝中变化,县令就谨慎多了。他说刘屈髦已被投入诏狱,丞相的位置一直空着,由商丘成署理。

他也不多问,他知道像县令这样的官吏也不可能给予他太多消息。何况,在这些人面前探问立储,会给自己惹来许多麻烦。

饭后小憩片刻,队伍又向长安进发了。

薄暮绕空的时节,车队终于来到长安城下,在东门外迎接刘旦的正是商丘成。

这样的接待规格让刘旦十分意外一场巫蛊案下来,父皇与儿女的距离大大拉近了。

“殿下一路劳顿,辛苦了。”商丘成依照君臣的礼节,参见了刘旦。

刘旦忙在车上回礼道:“大人辛苦了。”

接下来,车驾就在商丘成的引导下,进了长安东门,最后就拐进了华阳街一条居住着王室贵胄的地方。燕王的王府在华阳街深处。

为了十月的朝觐,早在一个月前,少府寺就派人把王府粉饰一新,挂上了节庆的灯笼。远远望去,光焰灼灼,倒也没有了往日人去楼空的寂寥。

商丘成唤来府令,很认真地询问了各项事宜,在确认没有任何疏漏之处后,便来到前厅向刘旦禀奏道:“今日天色已晚,殿下还是早些歇息。各路诸侯赴京之日,微臣还得到他处看看,在此便先行告辞了。”

“辛苦大人了”刘旦表示出自己的感谢。

刚刚送走商丘成,还没有来得及沐浴,府令就来禀告,说广陵王过府来了。刘旦换下风尘仆仆的冠服、改穿一件深衣后,便来到前厅,无须寒暄,兄弟二人就紧紧抱在一起了。

“想煞小弟了。”

“为兄虽远在幽燕,可没有一刻不思念你呀”

“没了母亲,京城惟一挂念的就是父皇了。”

“弟之所言正是为兄之情也。如今能拜见父皇,已是你我的奢侈之望啊”

兄弟俩相对而坐,府令命人在厅中置了鼎锅,不一会儿,锅中沸腾,酒香满庭。

刘胥端起酒爵,对刘旦道:“经年不见,如隔数载,小弟先敬皇兄一爵”

他正要饮下,却被刘旦拦住:“这第一爵酒应先敬父皇,祝父皇万寿无疆”

刘胥也满斟一爵,高高举过头顶:“这第二爵,敬远去的母亲,愿她护佑你我兄弟康宁平安”

接着,刘旦又斟了第三爵,俯身洒向地面,口中讷讷自语道:“太子皇兄,弟与你同饮了。”

刘胥透过这些细节,触摸到刘旦复杂沉重的内心。

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当初父皇要他们离开京城,就是为了避免兄弟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

可在刘胥看来,诸王对父皇百年之后国脉的关注,并没有因为人去他方而有丝毫减弱。

眼下,谁来接替太子之位,再度成为宫廷内外议论的中心。昨日他一到长安,昔日的旧属们就纷纷登门前来拜见,说皇上有立刘弗陵为太子的意图。

这话让他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会轮到刘弗陵呢就算老二齐王刘闳早逝,起码在他的前面还有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嘛哪一个不比他强

但是他也清楚,站在刘弗陵背后的,不只是父皇和钩弋,还有一大批像金曰磾这样的辅政大臣。任何不慎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因此,他对自己的旧属道:“本王久居江南,对朝廷人事不甚了解。再者,江南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本王已陶然于彼,乐不思归了。”

他其实是把一肚子的话留给胞兄:“皇兄难道对立嗣从未有过关心么”

“想有何益你我并非嫡出,父皇焉能赐爱”

“可那个刘弗陵就是嫡出么他的母亲也不是皇后啊”

“为兄在蓟城就听说了此事,论起来,确有既不合制也不合理之处。然父皇一言九鼎,至今仍无意为兄回京,这显而易见,他的关注都在刘弗陵身上,为兄哪还敢有非分之想”

“皇兄怎可以这样说呢事关大汉社稷,你我身为皇子,岂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兄弟言之有理,只是你我远在封国,鞭长莫及啊”

刘胥毕竟年轻,将一口酒灌进肚里后,胆气又增加了几分:“父皇春秋日高,朝廷之变故关乎社稷运命,我等总该有所作为才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