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汉武大帝 > 分节阅读 175

分节阅读 17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军侯散去,日后如果能回到长安,可向皇上陈奏兵败真相。”

曹掾给每人分了二升糯米、一块冰,大家就出发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听到将军的消息。

军侯面对守塞的将领,放声大哭:“将军一定殉国了。”

可还没有等到要塞将领传信给酒泉太守,第二批回来的汉军就带来了李陵投降的消息

第三十二章 为友激辩太史冤

月上中天,清凉如水,云际间传来一声孤鸿的嘶鸣。

司马迁抬头看去,多么希望从孤鸿口中落下只言片语。

那天,李陵兴冲冲地奔来,告诉他将率步军单独出击的消息,而他却把一个十分不愿提起的问题摆在了李陵的面前:

“如果遭遇围困,贤弟将会怎样处置”

李陵不假思索道:“真到了那一步,我当效法祖父,杀身成仁,绝不苟活屈节。”

“不他一定还活着”司马迁望着月光,在心里对自己道。

阳关相别时,李陵曾道:“家父去世早,家母孀居一生,含辛茹苦。我无法报答,却要让她牵肠挂肚。此番前去,若埋骨他乡,家母和妻儿便托仁兄照顾了。”

一个热血男儿,说到母爱,竟然泪洒尘埃,如此大孝之躯,怎会面对强敌,屈身求生呢

司马迁怎么都不愿相信这个事实。

书童一觉醒来,隔着窗棂望见司马迁的背影,一下子慌了神。他轻手轻脚地来到太史令身边,小心问道:“大人心中有事么”

司马迁摇了摇头。

“小人知道,大人是在牵挂李将军,可他在千里之外,大人就是着急也无济于事。现在已是寅时二刻,大人彻夜不眠,明日以疲累之身,又怎能上朝奏事呢”

哦都寅时了司马迁沉吟着进入书房,眼前摊开的是正在修改中的李广列传,难道这是上苍的暗示么

“李陵,我的兄弟,真到了那一步,你会如老将军那样以身殉国么你会的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司马迁打定主意,要在朝会上为李陵辩护。他朝着门外喊道:“备车”

他记下了这个日子:天汉二年十一月初十

塾门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李陵的投降成为官员们议论的中心。每一条消息都让司马迁的心阵阵紧缩。

“知道么李陵投降匈奴了。”

“可惜将门之后,就此身败名裂了。”

“不会吧李陵从小就跟随李广将军,又长期待在侍中,深受皇恩,怎会有如此有辱家门之举呢”

“呵呵大人不相信吧听说龙颜大怒,那个为李陵送信的陈步乐自杀了。”

“还有呢昨日后半夜,廷尉府把李陵的母亲和夫人都抓了起来,发现老夫人并无丧子之哀,因此断定李陵投降无疑。”

司马迁强撑着上前,发现说话的是上大夫壶遂,就知道绝非传言了,可他还是忍不住问道:“大人也相信李陵会屈节么”

“哦是太史公啊”壶遂急忙起身。虽说两人秩禄、官阶差别很大,可司马迁的才气和为人素来是受到朝野尊重的。他和司马迁来到塾门外,说话的声音就小多了。

“李陵一家俱已入狱。皇上震怒,丞相惶恐,连御史大夫都一夜未眠。此事非同小可,在下知道大人素与李陵交好,不过今日朝会说话还是小心些好。”

司马迁自是十分感激,忙打拱相谢。

尽管司马迁平日对壶遂不是很待见,可这个时候,他的一句话都会让他感到温暖。

从未央宫前殿传来包桑悠长的声音:“辰时已到,请各位大人上朝。”

司马迁定了定神,跟随丞相、御史大夫等朝殿门口走去。这平日里不知走了多少遍的熟路,今天却是如此漫长。他每朝前迈一步,都觉得膝盖分外沉重。

刘彻准时出现在朝堂,他昨夜是在钩弋宫过的。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破坏了他与钩弋夫人温存的兴致,让他一夜都陷在郁闷和烦恼中,直到丑时才昏昏睡去。

晨光中,刘彻的脸看上去有些浮肿,它虽然使得日渐爬上脸颊的皱纹浅了一些,却掩盖不了日益老去的容颜。当那阴沉的目光扫过朝堂时,大臣们都齐刷刷地垂下了头。

朝会的议题非常集中,就是怎样处置李陵投降匈奴的问题。

从丞相以下,只要是站在这个大殿里的,几乎都采取了一边倒的姿态。纷纷斥责李陵叛敌变节,投降匈奴的行为。

刘彻一直面色冰冷地听着大臣们的陈奏,当鼎沸的人声渐渐平息的时候,刘彻忽然问道:“司马迁来了么”

司马迁没有听见皇上的叫唤,此刻在他的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

李老夫人躺在血泊中,在她的身边躺着的是尸身渐冷的李陵夫人;再远一些,是被血水浸透了深衣的李陵儿女们。他们刚来到这个人世,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人间的冷暖,就成了异界的冤魂。整整百口人命啊

“司马迁何在”刘彻在大臣中寻找着他的影子。

这一回司马迁听到了,他走出朝列,用笏板遮住了泪水浸湿的眼睛,答道:“臣在。”

“朕记得当初是你极言李陵可以挽狂澜于既倒,现在你还这样认为么”刘彻冷漠的目光中带着讽刺。

司马迁对刘彻的质问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意外,声音响亮的答道:“皇上,臣现在仍然不改初衷。”

“哼”跟在冷笑后面的是严厉的斥责,“说你是书生,果然迂腐不堪事实俱在,你还有何话可说”

“请皇上容臣详细禀奏。”司马迁向前迈了一步,好让皇上能够更清楚地听见自己的陈述,“臣观李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如此一位看重名节的将军岂能轻易屈节倒是那些私心自用,不顾大局,只求保全妻子的人妒贤嫉能,肆意扩大李陵的罪行,实在令人痛心。”

司马迁这话一出,大殿内一阵骚动,公孙贺正待说话,却听见刘彻严厉谴责的声音:“罢了朕何须明察,这个软骨头,既是被匈奴俘获,就该效仿他的祖父,以死殉国,孰料他竟然”

可司马迁却并没有因为皇上震怒而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激昂地辩解道:“即便是李陵投降,也必有不得已的缘由。况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司马迁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沙哑,泪水顺着脸颊,打湿了俊美的胡须,满腔的悲愤割断了他的语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