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悠哉人生 > 分节阅读 839

分节阅读 83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索要向下吻上她的脖颈,半含惩罚性的啃咬,身子轻颤,吃痛惊呼声被她及时咬住了唇,吞了回去。

男人却是抬起头来,依旧霸道,“不许忍。”

心头砰砰跳着,脸颊便愈是滚烫,她转开眸光,不欲再与他对视。

他忽然又垂下头,继续埋头苦干,“啊”她吃痛,惊呼出声。声音甜腻,娇媚入骨,透发出一股靡靡之音,好听至极。

他显然很喜欢,忍不住开始了肆虐,他力道把握得很好,不会伤了她,但却狂野侵略着她的寸寸肌肤,直到她忍不住出声,他才放过她。

他满意地看着自己制造的杰作,肤若凝脂的脖子上点点红梅。淡淡地光线笼罩在她迷离的脸上,平添一层柔和的诱人色彩,美得让人陶醉。他轻轻抚摸着她泛起红晕的妖媚面容,心满意足地扬起一抹微笑。

修长的食指,穿梭在乌黑如丝缎的长发里,眨眼间,两侧的头发全部编成辫子,两根辫子绑与一处,最后加上的浅粉色的蝴蝶结发夹飘带流苏的发饰更显娇俏可人。清爽利落,非常有层次感。

不远处溪边,荡漾着碎银般的粼粼波光,星星点点的闪烁不定,几处鸟鸣,宁静而美好

贺军尧起身拽起她道,“走吧”

方默南随手一挥野餐布刹那间消失不见,“等等”她反手抽出一条粉色真丝纱巾,轻嗔道,“粗鲁的男人”声音妖媚入骨。

“我来”他回身轻轻的系上纱巾,拉着她的手朝小路走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哲学之道经过了好几座寺庙和神社比如慈照寺、法然院、南禅寺等,沿途访幽问古也不错。

两人牵手漫步在林荫道上,望着眼前的美景。以至于忽略了这美景中的人工痕迹。世俗的游乐与神圣的拜佛祈福衔接得不露痕迹。在这方面,华夏地区的佛寺,几乎找不到相似之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衔接的天衣无缝,成为京都文化中耀眼的一幕。”几天下来,迤俪徜徉于名山古刹,方默南不得不感慨道。

“在华夏,若论红叶名胜之地,莫过于京城的香山;而赞赏红叶的名句,则非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莫属。至今。在赞赏红叶方面。仍没有谁能够与杜公的诗句争胜。”贺军尧随意说道。

“欣赏并赞美红叶的已不限于杜牧等一两位名家,而是有了一定的群体。然而,光阴荏苒,由唐至今。已历千秋,现代的国人,较之唐人,在红叶的欣赏与审美方面,并没有明显的飞跃,而寺院,更没有刻意营造枫林或其他自然景观以吸引众生的传统。”

贺军尧微微点头,低沉的嗓音犹如大提琴悠扬动听,“我们亦有寺院以花木取胜的例子。比如京城广济寺的紫桐、潭柘寺的银杏、卧佛寺的牡丹、戒台寺的龙松、大觉寺的玉兰,都是能够写入寺志的名物,并且在京城小有名气。但是,这些名物,比起这里寺院的名物红叶、樱花。一是没有规模,二是背景不同。”

他牵着她的手,徜徉在草木扶疏,树深林密中,掩映在树丛之间的寺院,“比如卧佛寺的牡丹,原本是上供或供官宦香客把玩的;广济寺的紫桐虽然风姿绰约,但真正扬名,靠的却是清圣祖康熙的赞誉,他称之为铁树;而戒台寺的龙松,根据传说,枝蔓抱塔的奇异松姿,则是源于玉皇大帝的恩赐,其说法虽然不足信,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戒台寺的龙松抱塔,是得力于雷击的自然之力。相比较,倒是位于香山脚下的卧佛寺与众生的欣赏红叶,多少有些瓜葛。”

说起这些他可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似的。

方默南言笑轻语道,“京都的寺院、寺院中的红叶及赏红叶拜神佛的人群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情调,以及这种文化情调带给世人震动,是难以言表的。飒踏归来,深印在脑海中的,除了灿若云霞的红叶景观,还有一个个抹不去的文化思考。佛寺兼“营”景观,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佛教界在政治打击和新时代文明开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努力清除旧弊,重新塑造适应新时代的教团。在此过程中,佛教界一方面派遣僧人到欧洲留学考察,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另一方面,一改过去坐等皇粮的心态,努力经营,谋求寺院自存的能力或途径。于是,以功利为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的寺院经营业逐渐发展起来,象火锅豆腐、茶席、精进料理等,是许多寺院都经营的项目。”贺军尧顿了一下接着道,“当然,僧侣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宗旨,总是在他们经营的项目中融入佛理或禅趣,以使自己与世俗的商业区别开来。与此相关,芸芸众生到寺院赏红叶、拜神佛也不是免费的。但是,在拜佛祈福的神圣氛围里,在如霞的美景的掩映下,游客递上的钱和僧人伸出的手,都被淡化到极至,以至于没有人意识到,这,也是商业行为。也许,这种方式并不符合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宗旨,然而,它却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

第1207章

山腰上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迷人小道,流淌不息一路陪伴的小溪,小溪两岸变幻着四季鲜明颜色的山樱和枫红。小道幽雅娴静,萦绕着思古的意境。

贺军尧牵着方默南的手,沿着长长的河道往前走,虽然不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但一路郁郁葱葱地樱花树在水中的倒影美极了,走走停停不觉中来到了银阁寺。

相较于金阁寺的金光灿烂,总觉得银阁寺缺少点什么。

“白天拜访银阁寺原来是少了月光的陪伴。”方默南轻笑出声道。

“银阁寺本身并没有银色外观,银阁寺的银,主题其实是月亮。”贺军尧的声音低沉浑厚悦耳。

相伴着银沙滩、望月台,银阁寺是京都赏月之地。

进入银阁寺的庭院近处是白色的银沙滩、远处就是被称为银阁的观音殿,银阁在阳光的照耀下反而闪出金色的光彩。

而到了夜晚,在月的引力下,银沙滩除了形成月光下的波浪,而特殊的白沙石,能够反射光线进入屋内,辉映成“银阁”。

两人漫步到稍微高处的观景台,可以看到绿色掩映中的银阁寺来到了银阁寺。

贺军尧一双黑瞳迥深,望着远处的美景,缓缓道,“熟悉日本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佛教最初是从华夏经由朝鲜半岛传人的,后来又直接从华夏输入。在发展过程中,日本佛教在趋向世俗化方面,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一是平安时代末期脱颖而出的净土真宗和日莲宗的教义及修持方式;二是德川幕府时代所形成的寺檀制度。净土真宗和日莲宗的出现是日本佛教走向民族化的标志,也是日本佛教走向世俗化的起点。僧俗无别,在无戒无律之上建成宗规,这是净土真宗的开山祖亲鸾所倡导的建宗思想。所以,僧侣既可以饮酒食荦,也可以娶妻生子。寺檀制度则是把信徒与寺庙捆绑到一起,使之变成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当时,德川幕府为了抵制西方天主教势力的侵入。强行确立了寺院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宗门户口簿,所有士,农、工、商,都必须到所属宗门进行身份登记,经僧人验证后记录入册,由寺院掌管。任何人想改变宗门户口,都要经所属宗派或寺院僧人同意。门徒的日常生活,如婚嫁、生死甚至出门旅行等,都得在所属寺院受到检查和验证。”

贺军尧不疾不徐道。“从那时起。寺院僧侣不但掌管着人们的信教权。也掌管着人们的世俗生活权。这大概是日本寺院至今能够在宗教信仰之外,还能够如此深人地影响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佛教的世俗化和信徒与寺院的依附关系,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宗教文化个性。由此来看,就不难理解佛寺兼营景观的现象了。”

“噗嗤”方默南抿嘴笑道。

贺军尧侧头看着她道。“笑什么”

“笑你,如锋利的钢刀带上了刀鞘,现在是温文尔雅,更像个学者。”她嗓音柔和,这番话自她唇中说出来,更是显得格外好听。“不过依然迷死人”

贺军尧把她从背后圈在怀里,“迷住你了吗”

“呵呵”

贺军尧把她转过来,凝望着她认真地问道,“迷住你了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