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悠哉人生 > 分节阅读 734

分节阅读 73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训练量加大一倍。”贺军尧说完,转身踏着步伐迎着朝阳,在金灿灿阳光的渲染下,有种厚重如山的安全感。

兄弟们,我为你们默哀,我真的爱莫能助。叶老三同情地看着跑的七扭八歪的士兵们。

大年初一,农场的餐桌上,大家伙吃着饺子,方默南和林老爷子他们决定吃完饺子,就去了灵山寺,去年看街景,今年所以大家打算去烧头香

不过这烧头香是不是晚了点儿。

姥姥笑话他们道,“你们去烧头香,估计没机会啦我记得解放前有这个习俗,解放后被斥为封建迷信,就没人敢烧头香了。”她摩挲着下巴道,“好像这几年又渐渐的热了起来,人家有的可是半夜都排在庙里了。”

旧时春节期间,人们习惯于到寺庙上香。大年初一,许多人竞相赶早,争着到庙里上第一柱香,认为这样可带来好运。

像是后世雍和宫,本来是人家胤禛的当皇帝前的府邸,结果大年初一烧头香,那盛况可真是惊人。

每年的年初一,雍和宫从凌晨甚至除夕夜起就开始聚集起越来越多的人来烧头香。

大年初一到雍和宫烧香是不少皇城根儿下人的习惯,每年这个时候雍和宫香客众多。为维持秩序,这附近的路警方施行交通管制,原本直行只需要几百米的路绕行需要30分钟。

头香,亦称头炉香,即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而焚烧的第一支香。这是华夏的一种民间习俗,源远流长,直到今天还普遍存在。

台湾地区,烧头香也是重要的民间习俗,不少人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将香插在庙里的香炉,可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台湾相关政界人士选举时也前往佛寺抢烧头香,以期给自己带来吉利。

烧头香从形成到现在依旧传承不衰,在华夏已成为一个特定习俗,并在一些节日尤其是春节十分流行,与人们求神灵保佑的宗教心理也有很大关系。

姥姥笑道,“现在不说灵山寺人山人海,也是人头攒动,现在信佛的人可真多。”

“噗呵呵”方默南很不厚到地笑了起来。

“大妹子你着相了。”林奶奶笑着说道,“如果单从烧香的人数或者热闹程度来看,大妹子说的不错。可是,佛告诉我们,不能“着相”。所谓着相,就是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看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

姥姥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老姐姐,我还真着相了,烧香的人很多,很热闹,是不是真的表示信佛的人很多呢或者,是不是表示这些烧香的人就真信佛呢

呵呵先不说别人,先看南南你们说是烧头香,我看是看热闹更多。

至于去烧头香的,答案都很简单干脆:求健康,求平安,求家庭幸福祈福”

薇拉好奇地问道,“莫婶为什么你们就认为烧香就能得到平安健康幸福或者反过来,烧了香,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平安健康幸福”

“呃”姥姥回答不上来了。

像姥姥这样回答不上来的,可是有许许多多的,相信方默南不算瞎想。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到大家都烧香叩头,就都争先恐后地一窝蜂去烧香叩头。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到底有没有效果,好像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林老爷子不紧不慢地说道,“在佛家看来,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和目的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同时烧香在烧香人看来,可以以此与神灵心灵相通,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佛祖,使自己心想事成。因此,在佛家又有香为佛使之说:香能通达人之信心于佛,犹如佛之使者,故称为佛使。”他摇摇头遗憾地说道,“不过现在的人急功近利了些,都只为求财了。”

方默南慢悠悠地说道,“因为世人迷失了方向啊世人觉得花钱了对方就得办事,就好像给回扣一样。到了寺庙还是这么一套,给了佛祖香,佛祖就得办事,保平安。否则就是不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靠烧香走捷径是不可能的,只有洒了自己的汗水才能得到芬芳的果实。呵呵”

林奶奶无奈地摇摇头道,“这应该就是国人的宗教心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方默南意味深长地说道,“许多学者对此都有所研究。梁漱溟先生华夏文化要义中说: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且文化缺乏宗教。季羡林先生也曾说:汉族不能算宗教性很强的民族。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不管是佛教菩萨,还是道教的玉皇大帝,不论是自家的灶王爷,还是村口的土地庙,都是老百姓崇拜的对象,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极其少见的。西方可是只有一个上帝哦万能的主”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哎”熊报春点点头道。

“对此,费孝通先生有一段十分精妙的描述: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消除灾祸。我们的祭祀有些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对我们的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方默南平静地问道,“感觉如何”

“这段话十分敏锐地直刺国人隐晦在其心中敬神拜佛的裸的现实心理。”胖子讽刺道。

百度搜或,,更新更快s:求粉红、求推荐

第1047章

“其实啊佛在每个人心中心中无佛烧香有何用财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福报。”方默南说道。

林老爷子道,“净空法师常常很感慨地说:佛教本来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可是今天,人家说我们是宗教,说我们是迷信,我们也无话可说。因为佛教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我们不能怪别人不了解,不能把责任推给误解的人。必须承认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好,让人产生了误解。”

“哼哼现代人,基本上都是寺、庙不分的。这两者可是有根本区别的。庙是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方默南放下碗筷道。“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我们知道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不会有人说是这里的庙堂是佛寺了吧”

“咦还真是这样。不过”林嘉祥挑眉问道,他眼神看向林老爷子,求教

这一知半解的,还真难受。

“哦这个南南没说错哦”林老爷子笑道,“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佛教被汉明帝迎请到华夏的时候,根本与宗教没关系,它完全是学术,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宇宙人生的学术。”

“那白马寺是怎么回事。”林嘉尚疑惑地问道。“它可是第一佛寺哦”

“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古代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了。”方默南解释道。

“哦原来如此。”

“可是,可是寺里供那么多佛菩萨的形象,人们还顶礼膜拜、供花果、焚香,这些跟庙不是差不多吗”林嘉齐疑惑地问道。

林老爷子解释道,“这就是近百年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坏,大众甚至佛教徒对于传统佛教都有很大的误解。最明显的误解,一个是供奉佛像。一个是给庙里捐钱。寺庙里供奉佛像,相当于私塾里供孔子像。古代非常重视师道,学生对老师非常恭敬,因此,对佛菩萨这样的大老师当然也应该恭敬。这就好比美国人把四位总统像雕在岩石上,或者是在蜡像馆收藏。塑像的一个目的是纪念老师,再一个就是见贤思齐,用老师的形象提醒自己用功。并不是把佛像当神明看待。至于寺院捐钱。这是印度阿三僧团乞食制度在国内的本土化。

古时候,有两种职业是不明码标价的,一是老师,一是医生。老师教学生,或者医生看病,学生和病人都是随分给的,有钱多给一些,没钱少给一些。

佛教寺院相当于是社区大学,它本身也不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