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华时代 > 分节阅读 70

分节阅读 7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定:全川以各行署、市、特区为单位,每年对各县主官进行一次考评。其中得分处于前列的一半人可得年终考评奖,譬如绵州行署有13个县,按规定取7名可得年终考评奖,其中一、二、三等奖各三分之一名额,一等奖奖金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以一个中县的县长为例,他一年的收入最少在2136元,如果再得一个三等奖,收入可达2636元,除掉生活开支家里以8人为准,每月30元可生活得非常好,还可节余2200元左右。而这个2200元,完全可以买一辆中低档的华龙牌轿车了。

说白了陈华是在高薪养廉。但与前世那些公务员有所不同的是,陈华严格规定了公务员人的比例,那就是一个县的公务员数量不得超过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全县警察也不可超过总人口的万分之三。

各县还设有县党部,其工资由复兴党的党费支出,不占地方财政。

除县长外,每县还配备2名副县长,其待遇只相当于部队营长,每月64元,其补助标准与县长一样。而各局局长则只有48元了,用车补充每月10元,下乡补助每天1元。

各乡镇长月薪在24-36元之间。

无官职的公务员月薪普遍在5-8元。

县长以下的公务员也有年度考核奖,其办法与县长一样,譬如一个县有2个副县长,那么他们中只能有1个人能够获得三等奖;一个县如果有6名局长,则有6人可得年终奖,其中一、二、三等奖各1名。也即同级别的人一同评奖,免得以权压人。呵呵,千殇单位经常有什么省级、市级先进工作者,这些名额绝对是领导的专利,普通员工是想也不想。

所有公务员都实行“聘用制”,每三年一聘,未聘上者全部自谋出路。

对于责任事故的划分,凡人为责任,主官均要受到牵连。另外,县长在聘用县以下公务员时有极大自主权,理论上只需要行署审核备案即可。

陈华主要把握总体原则,他对包括赵尔丰在内的公务员的要求只有六个字:亲民、廉洁、高效。

风险与利益共担。

简阳县长姓贾,叫贾家仁,为前清举人。四川独立前在简阳办私学,陈华的新政推行后,这贾家仁想出来做点事,在川中行署主任的推荐下才走马上任的。

再说一句,如果贾家仁犯了廉洁或其他方面的错误,行署主任亦是要承担“推荐无德”和“监察不力”两项责任的。极有可能因为贾家仁的问题,导致行署主任下课。

听贾家仁汇报,陈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县长也不是很好当的。贾家仁当县长一年来,走遍了全县37个乡镇,每个乡镇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婆媳纠纷、田产争执、子孙不孝、家族恶斗,搞得县长每次下去都要带上几名警察和断案讼师法院还未建立,没人。

贾家仁也直言不讳地说,他觉得这个县长当得累,但也当得值。

陈华问为啥贾家仁说,每当看到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因为他的调解而和好时,他很有一种成就感,他由此找到了“为民做主”的真谛。

s:有书友说一章一章地看难受,要养着,这个办法好,千殇有时看书也是这样的。另:周末二、三更时间略往后推,呵呵,千殇睡个懒觉。向所有支持本书的朋友们鞠躬,祝你们周末快乐

第146章 神秘的陈华求收藏推荐

更新时间2011430 15:36:57字数:2209

辞别贾县长,陈华一行十余人继续向东南而行,但公路沿途正在修建,个别地方根本没有接通,陈华等人只得丢下汽车,要么坐牛车马车,要么步行。

听朱庆澜沿途的讲解,陈华才明白,为什么当初自己提出的川汉线、成渝公路的走向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原来是川中这一线有几个地方的工业很有基础,是四川的主要税源之地,特别需要铁路和公路交通。

沿路的风景很不错,在一些比较有名的古镇上,陈华故意多作停留。陈华是在思考如何保护古建筑和古文物的问题。譬如在一个镇上,陈华就看见了上百座牌坊,有贞节牌坊,有忠孝牌坊,至于同意立牌坊的诰书,自明以来的皇帝都有。

像这类的牌坊,在前世那是想见都见不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文化,这也是民风。这东西没了,民众就少了一些精神寄托了。

那种把老房子拆了,然后又来建仿古一条街的蠢事,陈华坚决不干。陈华所瞩意的,一定是古老而现代,文明而又繁华的社会。

包括这个时代的文庙,规模都非常宏大。前世四川的所谓几大文庙,陈华曾经去参观过那么一两座,与现在的文庙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文庙,一定要让文化人来管理,一定要让学生定期来参观。

孔子的有些思想不好,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却是好的,再怎么说孔子在影响世界的十大思想家里,排名也是第一。

文化创新很重要,重铸民魂很重要,但文化的源流不能断。所谓创新,所谓重铸,都只能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像农民起义那样,砸烂一个旧世界容易,但要建设一个新世界却很难。

当然,还有借鉴。华夏民族要复兴,首先是文化之根的复兴,唤醒民众就要靠这个东西。而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兼容并包,推陈出新”八个字,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有破茧而出的勇气。

有时候,陈华想到妙处,便讲出来与朱庆澜等人分享;有时候,陈华迷惑不已,又讲出来向众人请教。

陈华的这种态度,让朱庆澜等旧时代过来的人很是感叹,也让朱庆澜等人愈益不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