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华时代 > 分节阅读 59

分节阅读 5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革命”时正率东集团军在路上,所以在瓜分革命果实时只得屈居在朱瑞之下,担任第4军第2师师长;柏文蔚担任第4军第3师师长;当时率领;广西、贵州、云南3个师组成第5军,由陆荣廷任军长,蔡锷为第5军第3师师长。

孙在改组会上被当选为国民革命军“大元帅”,黄被当选为“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南方组建“国民革命军”后,在大本营广东只留下了一个师驻守,其余两个师兵分两路,沿江西和湖南向北挺进,而云、贵的两个师也悄悄向北移动,是地球人都知道,大元帅这一招是想干什么了。

南方在异动,占据中枢之地的袁氏也不是吃干饭的,在南方宣布组建“国民革命军”的三天之后,袁世凯也拿出了北方军队的整编方案,南方的军队叫“革命军”,北方更牛,直接取名为“中华民国国防军”。

当得知南北两方军队的名称时,陈华很郁闷地想到,这不是三国胜似三国了,革命军、国防军、华军独立军,真不知谁是正统,谁最终能统一三国

袁世凯没有孙那么气派,他只任了一个“总司令”,衔拜“一级上将”,副总司令为段祺瑞、曹锟;参谋长为徐世昌。但是,袁世凯下面的军队数目却比南方气派多了,一口气编了七个军总计21个师。

其中第1军军长曹锟,下辖3个师,驻防东北;第2军下辖3个师,军长冯国璋,驻防河南;第3军下辖3个师,军长段祺瑞,驻防山东、安徽;第4军下辖3个师,军长王士珍,驻防山西、热河、察哈尔;第5军下辖3个师,军长何宗莲,驻防直隶、内蒙;第6军下辖3个师,军长姜桂题,驻防陕、甘、宁;第7军下辖3个师,军长吴禄贞,驻防新疆、青海。除了第7军三个师未满编外,其他各军均是满编4万余人。

此外,段芝贵、张勋、吴凤岭、张怀芝、李纯、卢永祥等人均在各军担任师长一职,后来的直系军阀大佬吴佩孚在这次整军中官升两级,担任旅长。

袁世凯的“国防军”采用的是1师2旅4团再加师直属炮营、工兵营等组成,基本与当时新军编制一样,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至此,除了四川和西藏,全国几乎被南北双方瓜分完毕。有好事者想,要是陈华当初野心大一点,也可以弄一个“临时总统”当一当的。

南方的军队在向北方调动,而北方的军队也在向南方调动。冯国璋和段祺瑞,就像两把利剑,直指湖北、江西和浙江。

看到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陈华也紧张了。陈华紧张不是害怕被攻打,而是担心大规模的内战会让华夏仅存的国力丧失殆尽。

通电把袁世凯的孙大炮谴责一顿陈华知道那根本没用,更没那个闲心。太祖的话说得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要不,陈华加入到某个阵营当然,两个阵营都是欢迎陈华的。可是,陈华却明白,两个阵营都不是什么好鸟,虽然孙算是一个革命者,但并不代表他的阵营里都是革命者,事实上,他手下的那些军长、师长们,甚至团长们,绝大部分都是军阀本色,如果一天不让他们掌权,就极有可能通电反孙。

至于袁世凯,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陈华虽然缘于实力等因素,陈华不会反袁,但并不表示陈华就会与之同流合污。

s:祝朋友们周末愉快请继续支持千殇。

第123章 到四川去求推荐收藏

更新时间2011423 0:02:37字数:2137

真正好的策略,就是隐忍。就像当年朱和尚采取的“广积粮,缓称王”政策,最终成就了一代帝王。

虽然南北两方占地面积极广,但陈华并不眼热。对于自己只有一省之地,事实上陈华还有一些欣喜,四川,不愧是天府之国,就连前世的媒体也发出了妒忌之语:“上帝为什么要造四川”

在此时的华夏,可能除了江浙之地,四川算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从清廷的政策就可看出,四川虽然只编练了一个新军17镇,可还要供养陕西、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地银子,动不动就是50万两或100万两。

现在革命了,那些“供养”自然就取消了,这让四川的财政一下子好了起来,这也是陈华敢于发布建设纲要的重要原因。

至于华夏实业公司以及华夏国际贸易公司的收益,除了养军队外,陈华并不准备无偿地将之作为政府的财政,而是不断地进行着扩大生产规模。

这个时代的经营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市场总是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也就是说,你只要生产出了产品,就一定有人购买,虽然西方也有所谓的经济危机,但真正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还有等一二十年才会爆发。

机会既然这么好,再不扩大生产就是傻子。“紧张”之余的陈华,将精力集中在“发展”二字上。

华夏实业公司,现在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华夏实业集团”。在1910年的春天进行了第一轮扩张之后,“华夏实业”就再也没停止过扩张的步伐。在凯江,包括华龙汽车在内,“华夏实业”的工厂已经达到了近30家,而由于“华夏实业”的带动,到1911年上半年,整个凯江的工业企业已经超过了150家,产值超过了4000万元。

在上坝,“华夏实业”的扩张步子同样很快,上坝钢铁厂第一期工程年产10万吨钢铁的高炉已经立好,只等点火开炼。而一座年产30万吨水泥的上坝水泥厂在陈华的“川北独立”时已经正式营运,源源不断的水泥变成了厂房、道路、桥梁。水泥,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国人还将其称为“洋灰”,足见其珍贵。

但水泥的生产技术却是十分简单的,在前世,任何一个只要有资源的乡镇都可以建起上规模的水泥厂,在网络上就可随意下载水泥生产的全部技术资料。

在上坝,以这两个大型项目为龙头,“华夏实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共投入了300余万元资金,兴建了近二十个工业项目。上坝,在四川已经成为继凯江之后第二个工业中心,而且,由于其资源的优势,上坝的发展前景更是被陈华看好。

陈华连续发布的几次政令,让陈华获得了绝大多数川人的拥护,就是那些看不起陈华这个毛头小子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陈华这些招数才是治理地方的正道。

省建设厅厅长宋科在回答记者时就说道,四川的公路建设五年规划、四川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规划纲要正式展开之后,将吸纳至少300万的劳动力投入其中,待这些项目全部建设之后,至少有80万人可以在其中工作并获得稳定的收益。

当然,这笔账是宋科算的,但思路却是陈华的。在陈华的前世,就业,让每一个人有事可做,是政府的头等大事;而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要有稳定的工作,那这个家庭的收入就有保证,其家庭就有希望,否则,就得靠政府救济才能生存。穿越到这个时空之后,陈华也带来了这种“民本”思想,在掌握了四川的政权之后,陈华很自然地将“就业”纳入了官员考核的内容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