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华时代 > 分节阅读 31

分节阅读 3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叛。当然,陈华之所以让郑树林参观他的秘密仓库,也带有显示自己实力之意,即便你郑树林去告密了,朝廷也未必会讨得了好去。

陈华之所以要收服郑树林,一来是看上他本身的军事才华,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他的社会关系,在郑树这个年代,留学日本而学军事的人很多,像著名的留日三杰蒋百里、蔡锷和张孝淮,这些人与郑树林是同年代的人。事实上,郑树林在日本就认识了这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只是三人现在都在各地身居高位,而郑树林由于“身份”的问题根本不敢与之接触。

不敢与“三杰”接触,并不表示郑树林就无所作为。听了陈华的想法后,郑树林提供了几个人选,这几个人都是当年日本的同学,且与郑树林一样,家境都不算好,所以回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

这些人选,自然引起了陈华的重视。一个人可以引来几个人,几个人可以引来更多的人。陈华相信,只要他们与自己见一面,带他们去看看自己的企业公司什么的,加上前世学会的忽悠本事,再加上不薄的薪水,没有几个人会不动心的。

s:推荐很不好。另,还请收藏了本书的朋友们顺手签个到哈,这样,也显得千殇的“粉丝”阵容更整齐一些嘛,签到不需要1分起点币嘀

第064章 六条军规

更新时间2011329 22:42:51字数:2226

不过,陈华并没有在郑树林这一棵树上吊死。在派人去联络郑树林的那些同学外,陈华又给冯贵写了一封信,希望通过他的关系,给凯江民团引进一些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官来,哪怕才毕业的学生都行。

此外,陈华也没忘记让人去成都的报纸打广告,希望年轻有为受过军事教育的人前来加入凯江民团。其实,在陈华决定打广告的时候,凯江民团的战绩已经上过商业报纸和朝廷的官报,其内容也是来自陈华给总督府的汇报再加记者的想像。只是,当这些报道出来时,陈华并没有现在的想法,所以并没有趁热打铁要做这件事情。

陈华要干吗陈华要成立一所军校,现在,各省都成立了陆军小学、陆军中学或陆军学堂等类军事学校。陈华想成立一所军校,并不是别人有的陈华就想有,而是未来几十年绝对是军事人才大显身手的年代,谁拥有更多的军事人才,谁就可能夺得未来;再说,像华夏这样的大国弱国,如果想要强盛的话,首先就必须要强军,要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军队和国防,这个国家只能说是一块不设防的土地,一只待宰的羔羊。晚清自1840年以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前世有日本侵华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朝廷是否允许一个民团成立军校,这不是陈华要担心的。朝廷不允许,咱就私下搞;等这个朝廷没了,咱再大张旗鼓地搞。前世不是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么,这个,陈华也会,事实上陈华早就会了。

从三月底到六月底,整整三个月时间,陈华寄以厚望的人才,终于来了五人:

黄海,留日士官学校步科1905年毕业,29岁,四川重庆府人,回国后在长沙绿营担任营正,但由于为人正直不被上官所喜,自感无趣只得自谋职业

徐士元,留日士官学校步科1906年毕业,29岁,贵州黔西人,回国后进入贵阳绿营某标副官,后进入四川新军,建无建树,在郑树林信件的鼓动和陈华所派代表的忽悠下,毅然辞职前来凯江民团

林沐,北洋陆军学堂炮科毕业,28岁,四川嘉州人,因为孝母毕业后回到嘉州,原为郑树林绿营同事,与郑树林志趣相投,郑树林出事后多次帮助其度过难关,为人仗义热情

包惠,日本军陆军指挥学校杜撰的步科毕业,湖南岳阳人,与郑树林同届学友,回国后并未从军,因其父去世不得不接过了家业,现在其弟已经长大,所以在郑树林的邀请下欣然来到凯江

鲁东,北洋陆军学堂1908年步科毕业,27岁,绵州人,此前为四川绵州新军李彬手下教习,在冯贵活动下前来凯江。

对这五人,陈华自然热情接待,与其推心置腹。虽然不敢保证对陈华一定忠诚,但都表示乐意在陈华手下效力。

但是,随着在陈华这儿呆得越久,他们越是心惊。他们先看到的是民团,在他们的眼里,民团的训练远远超过了国内新军,甚至超过了日本军队,在身体训练方面,民团兼顾了负重力、忍耐力、爆发力等各个方面;在单兵技术方面,射击、投弹、格斗、刺杀、冲锋、突袭、潜伏、隐蔽、武装越野、障碍跨越、土工作业、防炮等项目应有尽有,训练时间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其训练强度至少是新军的两倍,在战术配合方面,散兵线、交替掩护、三人小组配合、班排战术、火力突击等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而在学习方面,爱国思想,文化知识,世界形势等穿插其间,让几人感觉到特别新鲜,在民团内务方面,那更是让他们眼目一新,那叠成豆腐块一样的被盖,整洁的营房,以及民团士兵纪律条例、内务条例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民团士兵纪律条例,陈华自然不会将前世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忘记,经过稍为加工之后,形成了民团的“六条军规”:

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有令则行,有禁则止。

第二条:所有缴获要归公;私藏缴获,罪同贪污。

第三条:战友是生死兄弟;相扶相帮,不离不弃。

第四条:民众是衣食父母;民力民财,均要爱惜。

第五条:不拿民众一针线;买卖公平,说话和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